我是一个想学新闻没学成的经济学院的学生,凭着对媒体行业的热情与执念,以及一份六千余字的公众号运营设想后,我在大三暑假成为了周刊新媒体部的一名实习生。这是我第一份与媒体有关的实习。尚未接受过新闻专业训练,我就被扔进了真正的newsroom里,一个真实的新闻编辑室。
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周刊版权页上,那种感觉很奇妙。大概就像初做父母的人,看到自己刚出生的孩子,欣喜的同时,也会有点不知所措。
我的工作内容包括管理周刊微博、运营周刊新媒体平台“金字招牌TopBrands”、策划并执行周刊的线上线下活动等。与采编相比,新媒体运营的工作更“幕后”一点。但工作要求并不会因此降低。相反,这些工作对细节的要求更高,更需要恒久的耐心和持续的投入。
以管理“金字招牌TopBrands”公众号为例。用排版软件将一篇文章制作出来不难,但单纯的复制粘贴、套用模板不能将文章生动地呈现出来。在制作的过程中,除了要通过合适的渠道找到恰当的配图、写出图说、调整好小标题和强调部分的字体和颜色等,还需在每篇文章最后添加本公众号或周刊App的相关文章链接,为读者提供更多可阅读的文章,也增加相关文章的阅读量或为周刊App引流。
最初,我总会忽略这些细节,老师每次预览文章时,都会把其中需要修改的地方一个一个指出来,也会告诉我添加何种链接。久而久之,“运营”的感觉就有了。我逐渐感受到要把一个新媒体平台当成产品去打磨,需要时间投入,更需要思考。如何添加合适的链接、如何设置方便用户查看的自动回复和菜单页等细节性问题,才是“运营”的精髓所在。这比单纯的排版要难得多。
活动的执行就更不容易了。在初期策划活动时,我看重的是创意的独特性和传播的广泛性。真正参与了周刊的市场推广活动,才知道创意的实操性有多重要。为了一个线下读者活动的顺利举办,我的老师改了好几版策划案,反复确认活动场地的情况、参加活动的人数和现场需要的道具,在活动开始前和每一位工作人员核对了活动当日的流程。后期写活动总结文案时,我的老师也给了我很多指导。她用word的批注功能逐字逐句地修改了我拟的初稿,并在每一处改动的地方标明为什么这样写更好。即使是实习生,也能获得许多成长的机会。
除了上面这些收获,在周刊实习还有很多很多闪亮的时刻。比如,那些暗自钦慕的记者一个个出现在了眼前,老师和同事们给我过了第四个十八岁生日,参与制作的“周刊九周年”推送被评上了“好稿奖”……还有,自己写的文章点击率破了10w+。
就是这篇文章啦:为什么1点点开了四百多家店,门口还总有人排队?
我常常觉得特别幸运,虽然本科学的不是新闻,但第一份实习就进入了周刊这样专业的新闻机构,得到了众多一线记者的指导。去年9月,也就是我在周刊实习的第二个月,我保研到了本校的新闻学院,今年秋天就将“回炉再造”。
现在,来周刊已经满七个月啦。看到自己名字出现在周刊杂志、微信公众号或App上时,还是会有些小激动。那是一种小粉丝得到大爱豆认可的感觉,特别好。
作者简介:施歌,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大四学生,2016年8月起在《第一财经周刊》实习。
心动了吗?
心动了吧!
那就快把你的简历砸过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