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呦呦鹿鸣
原创读书号。分享独一无二的资料与不为人知的经典。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青年文摘  ·  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 ·  6 天前  
ONE文艺生活  ·  假性单身:我们发生了关系,但我们没有关系 ·  6 天前  
冯唐  ·  冯唐:是时候公开我背后的女人了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呦呦鹿鸣

孔子:被婚姻击败的老头

呦呦鹿鸣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03-09 07:24

正文

文/鹿鸣君

如果孔子生活在当代中国的电视剧剧情中,大概活不过第二集。当下的语境是这样的:


孔子说过什么呢?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论语·阳货》


和女人走近了,她就不讲规矩,远离女人一点吧,她又成了怨妇。这话说得多么辣眼!在今天说这样的话,大概要被姑娘们乱拳打死吧。

然鹅,大家有没有觉得:这里面,有故事。只是,故事在哪里呢?

电影《孔子》中孔子一家

我们读《论语》,既要读里面讲什么,还要读里面没有讲什么。读完论语,鹿鸣君注意到:这本记载孔子起居言行的书中,没有一个字提到孔子的妻子。对于将夫妇人伦看得很重的儒家而言,对于身边一堆弟子随时记录点点滴滴的孔子而言,这都是不可想象的“没有”。


故事藏在另一本列入“十三经”的早期儒家文献——《礼记》里。


“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

《礼记·檀弓上》 


伯鱼,名鲤,是孔子的儿子。伯鱼的母亲死了,过了一周年,还在哭,孔子听到了哭声:“谁在哭?”弟子说:“是孔鲤。”孔子说:“呵!过分了!”伯鱼听说了,停止哭泣。


对于这个片段,我们这些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大概情绪会有一些不稳定:为去世的母亲哭一下,怎么就不可以了呢?


原来,根据丧礼,如果孝子被休弃的生母死了,应为生母服丧一年。伯鱼的母亲亓官氏死后,孔子允许伯鱼为母亲服丧一年。伯鱼在一年期满后仍然为生母哭泣。一生以复兴礼制为目标的孔子自然就不满了。


所以,关键在于这个“期而犹哭”,根据一周年这个期限,我们可以推导出:

伯鱼的母亲,已经和孔子离婚。她的身份,是“出母”。


《礼记·檀弓上》还有另一段可以佐证:

“子上之母死而不丧,门人问诸子思曰:‘昔者子之先君子丧出母(为被休弃的母亲服丧)乎?’曰:‘然。’‘子之不使白也丧之,何也?’子思曰:‘昔者吾先君子无所失道,道隆则从而隆,道污则从而污,伋则安能?为伋也妻者,是为白也母,不为伋也妻者,是不为白也母。’故孔氏之不丧出母,自子思始也。”


子上,是孔子的曾孙,名白。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名伋。在这里,孔伋明确确认了他的母亲是被“出母”,即已经离了婚(被休)的。


相比爷爷孔子,孔伋的格局差了很远。他也离婚了,但是,他不允许自己的儿子为死去的生母服丧,这是不符合丧礼的,当弟子们以爷爷孔子的规矩来质问时,孔伋强词夺理地说:“我爷爷总是对的,礼仪从不会有失误,但是,他是圣人呢,我怎么做得到呢?我的妻子是孔白的母亲,她已经不是我妻子,也就不是孔白的母亲了。”


言语中,怨恨之深,令人过目难忘。自孔以后,孔氏家族竟然形成了一个不讲理而且世代相传的新规矩:不为离过婚的母亲服丧。


说远了。我们回头说孔子。为什么孔子会离婚呢?这个案子,很难破。


首先,我们可以确定,孔子离婚之后并未再婚。加上当时允许娶妾,所以,不可能是第三者插足。


其次,孔子是个在男女关系上很谨慎的人,可排除出轨。在《论语》中,和他发生比较密切关系的女人是以私生活复杂著称的南子,他在卫国时见过这位卫君宠爱的女人,但也只是隔着纱帐,听得到她身上玉器碰撞的声音。而已。他的身边,有子路这样随时监督孔子的耿直亲随弟子。不会允许孔子出轨。

电影《孔子》中涉及南子的桥段


第三,孔子是一个在感情上非常丰富的人,可排除性冷淡问题。在他编辑并作为主要教材的《诗经》中,有大量的男女情爱。在《论语》中,记载了这么一段: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这说的是,孔子有一天吟诵了一首思恋的诗:“唐棣的花朵啊,翩翩地摇摆。我怎么能不想念你呢?只是由于家住得太远了。”孔子感慨说:“这位作者还是没有真正想念啊,如果真的想念,有什么遥远呢?” 


那么,原因只能是孔子和妻子两人不合。不合有两个方面的可能:


第一,孔子曾经长期流亡海外,远离祖国,长达14年,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带上妻子。长期分居带来了婚姻裂痕。


第二,作为一个小资的孔子,生活要求太高,高到妻子受不了。在《论语.乡党》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生活的挑剔程度。行走、坐谈、睡觉、衣着都有规矩。比如,各个日子各个场合必须穿不同颜色和材质、款式的衣服,黑衣内用羔羊皮的裘,素衣用小鹿皮裘,黄衣用狐裘…… 


吃上也极为讲究,有“九不食”: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饭变味了、鱼肉烂了,不吃;颜色变了,不吃;味变了,不吃;没煮好,不吃;不合季节,不吃;肉割得不正,不吃;没有合适的酱料,不吃;街上店里买来的肉,不吃……


晕不晕?必须晕啊。

以上是猜测,我们继续破案。


孔子一生,是严格依照礼法举止的,礼法比他的生命更重要。所以,我们还是要从礼法入手。


礼法规定是“七出三不去”。“出”(休妻)有7个正当理由: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窃盗。三不去(不允许离婚)是: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我们用一下排除法:

孔子父母早亡,“不顺父母”这条不成立;

孔子的妻子也生了至少一儿一女,“无子”不可能;

孔子家庭没有第三者,“淫”这条不成立;

“妒”一般指家庭姑嫂之间,孔子家庭情况决定这条也不成立;

恶疾、盗窃,这个也基本不存在可能性。


排除下来,最有可能的,怕是“多言”。

多言什么呢?可能是多言孔子好好的官不当,流亡海外像条丧家狗;也可能是多言孔子收的弟子那么多却规定很少的学费家庭困难。但更可能的是多言孔子要求太多,衣食住行都太讲究。这大概触碰了孔子讲究礼仪的底线。


有没有对错呢?没有。孔子这些讲究,其实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认同和不认同,都没有对错。


根本的原因,我们还是要抓住“《论语》中没有什么”这一点。孔子身边这么多弟子,记载了各种言论,但是没有一条涉及或者来自孔子妻子的,这说明,孔子的妻子一直生活在孔子的精神世界之外,没有产生共鸣,也没有提出相互砥砺、足以让弟子们记下来的句子。


两个世界的人,终究是难以在一起的吧。


孔子收了那么多弟子,有生死与共的子路,有自愿为他守丧6年的子贡,有同声相应的颜回,还有傻傻却不断追问的樊迟……却没有和妻子走到了一起。这不能不说是最大的可惜。这种“无言”藏着多大的痛啊!

电影《孔子》中这样温馨的镜头其实是后人美好的祝愿


前天和一位老朋友谈人生,他感慨自己说,如果没有得到爱,无论多么伟大,终究是孤独失败的……我听着,觉得,他说的就是孔子吧。一个被婚姻击败的老头。如此而已。





希腊的苏格拉底,是孔子式的思想家,而且与孔子的时代非常接近,这两位,可谓中西两大绝顶高手。

与孔子一直的沉默不同,苏格拉底留下很多关于他家“悍妻”的故事,比如泼水事件:


好友来家做客,刚吃完饭,苏格拉底的妻子就当着那个朋友的面,要求苏格拉底帮她倒洗脚水。苏格拉底觉得很扫面子,执意不肯。于是,他的妻子就非常生气地跟他大吵大闹。为免生事端,苏格拉底就和他的朋友一起离开,下楼出去,当他们刚走出楼门口时,他妻子突然将一盆洗脚水泼到了他的身上。场面十分尴尬。

苏格拉底这时说:“我早就知道,打雷过后一定要下雨。”

这幅油画试图表现“泼水事件”。尼采曾评论说:苏格拉底的妻子把他们的家弄得不像家,而像个地狱,使苏格拉底越来越深入到哲学里不能自拔。


孔子是一个达观乐天的人,如果孔子在家庭中有苏格拉底的幽默,大概会好很多吧。

今天的孔庙,奉有孔妻亓官氏的专祠。宋大中祥符元年,亓官氏被追封为“郓国夫人”;元至顺三年又被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明嘉靖八年被称为“至圣先师夫人”。 


孔子,这个被婚姻击败的老头,大概没有想到,自己死后,妻子却以这样的方式“回”到自己身边。



相关原创:

端木赐:野草长成了苍天大树

林丹身边,少一个子路 

樊迟,一个司机的逆袭 

今日分享:在后台回复“论语集注”,将获得扫描版的《论语集注》小墨妙亭覆宋本,字挺漂亮,有兴趣的朋友可收藏:

呦呦鹿鸣

这是原典阅读第1.20篇原创分享

读对原典,便是点燃火炬、回到故乡

在这金色的信念旁,我要为他们把灯举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