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的内容中我们介绍了日本出海和中国出海的显著不同。今天这期内容我们将会重点介绍两部分内容:前半部分我们会重点分析德国出海和中国出海的显著不同,后半部分再重点分析中国出海的问题与竞争力在哪里。
上个世纪后半叶,德国出海和中国出海最大的区别首先在于德国在实现产品出海之前,已经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工业化强国。
二战结束后,当时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工业革命之间,各主要发达国家之间技术的差距并不大。德国主要的出口产品从始至终都是化工、钢铁、机械车辆制造和电子工业产品,尤其是汽车,出口占比一度超过总出口的10%。唯一阻碍德国产品竞争力的主要是战败后德国被一分为二,不过这一问题随着苏联解体和东、西德的统一,彻底扫清了德国走向世界的障碍。
其次德国出海有明显有利的地域条件加成。
和日本、中国产品行销世界不同,德国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欧盟内部,在过去二十年间德国对欧盟各国的出口占比基本能达到总出口的60%-70%,排第二的美国仅有10%左右,排第三的中国仅有6%-8%。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欧盟其实是德国产品的倾销地和资本的输出地,
也正是欧盟的存在让德国不用过于顾虑和其他国家的双边关系。
中国面临的双边关系则要更加复杂。
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中,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将会远超过上个世纪美日之间长达30年的贸易争端,中欧前几年刚刚冻结了历经35轮谈判的中欧投资协定,中国与日、韩、东盟之间存在非常较大的历史争议,和部分国家还存在较大的领土争端。
从产业链的维度来看,中国目前在走的产业升级之路与欧、美、日、韩存在不可调节的竞争矛盾。如我们上期内容所述,日韩可以对美国低头,但以中国当下的人口和经济体量而言,除非放弃产业升级,否则不存在低头的空间。
追赶中国的发展中国家也盯着中国出口中占比非常高的产业链中下游份额,无论是越南、印度、印度尼西亚还是墨西哥都对中国或主动或被动转移出去的产业虎视眈眈。
因此中国面对的双边贸易和投资环境要远差于德国。
讲完了日本、德国出海和中国出海面临的不同境地之后,再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出海的问题和竞争力在哪里。这一部分的内容,我们将会结合国元证券的一篇研报进行分析。
首先是产品出海,中国出口总体呈现大而不强的特点,不过随着国内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出口结构也出现了明显的改善迹象。
从总量上看,
目前中国出口占世界全部出口比重约为14%,其中中国台湾占国内出口的比重大约在9%,中国大陆及港澳地区出口合计占世界出口比重大约在12.6%。
从结构上看,
对外出口较多的产品主要是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及其零件(42%),其次为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8.9%),贱金属及其制品(8.35%)、化学工业及其相关(6.9%)、车辆航空器、船舶等运输设备(5.58%)。排名靠前的产品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中低端产品,精密仪器、运输设备等高端产品的出口占比不足10%。不过自从2019年以来,光伏、新能源车等中高端产品的出口占比正在逐步提升。
从出口方向上看,
目前中国出口的主要目的地主要是美国、欧盟以及东盟各国,其中对美国、欧盟出口逐年下降,对东盟出口逐年上升。这个数据的趋势背后一方面是中国主动将部分中低端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国家,以更好的利用当地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另一方面是中国将部分中高端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国家,以规避欧美等发达国家针对中国的制裁。以前直接的“中国-欧美”的一级出口链条正在变为“中国-东南亚-欧美”的二级出口链条。
其次是资本出海。
由于中国特殊的外汇管理体制,中国对外投资不仅总量不足,结构问题也比较大。根据国元证券统计,2022年我国对外投资占GDP比重为14.92%,而同期美国为42.46%,德国为50.65%,日本为40.05%,总量上远远落后。
从结构上看,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排名第一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比高达40.14%,其次是占比13.25%的批发和零售业。日本对外投资最多的制造业和采矿业在中国对外投资中仅占比9.44%以及6.51%。
中国对海外制造业和采矿业投资的存量甚至不如日本、德国一年的增量。
从投资方向上看,
中国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区域,占比高达70%,其次是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拉丁美洲,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及非洲、越南等发展中国家、地区的投资金额极少。虽然随着近些年来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中国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有所增加,但总体来说并没有贡献特别显著的增量。
在前述以及上期的内容中,我们讲过中国面对的环境和日本、德国截然不同,主要是从日本和德国的维度出发进行的分析。
但实际上除了德、日两国出海的时候有很多有利的条件,从中国出口的现状来说,中国产品以及资本出海面对的困难也不小。
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当年德、日两国出海的时候,资本和产品可以自由流动。而当中国面临出海问题的时候,只有产品可以自由流动,资本是明显受到管制的.........................
加入会员解锁完整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