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推荐指数:★★★
每次工作、学习、读其他专业书籍脑袋疼的时候,都拿易中天老师的这套中华书作为消遣,放松读物。理由无他,文字简洁明了,文笔也好,可读性强,关键是他全局的视角和史观总能让人有所收获。当然,你不能把这书当做严肃的历史书籍对待。
读到这本,觉得易老师有点话唠,很多内容说了多次,也许是怕我们这些学生学的不认真,多次复习之前的知识点加深印象。
在介绍本书之前,先来个前情提要:
未来的文明|读史《易中天中华史·总序: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
女娲的前身是夏娃:探寻人类的起源|读史《易中天中华史:祖先》
飞向高空,鸟瞰国家与文明|读史《易中天中华史:国家》
结合前面的三本书,从中华文明在世界的地位说起,再到远古祖先神话,然后到国家的形成、文明的产生,接着再到这本《奠基者》就显得合情合理,是前书的延续。
一、奠基者指的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那么是谁呢?
周人,周朝的人。中华文明的底色和基调,是周人奠定的,从而决定了中国人今天的气质,从源头上刨,根在周。王国维先生说过一句话: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
莫剧于殷周之际
”。
二、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周人提出了一套前所未有的创新体系——天下,包括
一个中心:德治,两个基本点:礼乐,四大制度——井田、封建、宗法、礼乐
。
周本是商朝众多诸侯国中较小的一个,侥幸在牧野之战取得胜利,取代了商。军事力量不强,自然不能来硬的,而是靠如水般兼容并包的一套制度。可是前人没有这种制度,所以自己来创造。
1. 一个中心
通过利人来利己,谋取共赢,既然君权天授,当然要“以德治国”。
德,甲骨文的字形是路口/上一只眼睛,通直也通得。金文在眼睛下面加了“心”,意思是心中所见。心得就是内心世界的得失和曲直,跟今天的德道差不多了。
看得见的有圣人,从而形成中国独有的“圣人崇拜”。以德治国,还要靠“行得通的手段”——礼乐。
2. 两个基本点
礼乐在古代要分开讲,礼是礼器、乐是乐器。礼乐是祭礼和乐舞。这东西殷商就有,并非周的发明。但周公做了改造,抛弃商的奢侈和华丽,把礼乐做为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维持秩序和安定人心的工具。商只是把礼乐做仪式,周则拿来当制度。
礼的本质就是秩序,处理人神的关系和人际关系。
礼辨异,乐统同。有礼有乐,礼兴乐和,就能构建“和谐社会”。这就是周公的“制礼作乐”。也只有按照这个系统建设的,才是所谓的“中华礼乐文明”。
3. 四个制度
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井田也是一种封建。
封建不是我们说的什么封建主义,而是本意
封邦建国
的意思。封是“爵诸侯之土”,建就是建国,包括三个内容:
授土、授民、授爵
。封建说白了就是周老大对下面的马仔说,“兔崽子们,你们治理好各自的管辖范围,但你们都归老子管。”
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权力划分是这样的——主权和产权仍属周王,诸侯只有财权和治权。
封建制把世界分成了三个层次,是小到大是我们熟悉的
家、国、天下
,分别对应的人是大夫、诸侯、天子。之下还有民,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级一级渐进关系。秦以后社会已经不是分封制了,国家天下合二为一,邦国变成帝国,从此是延续千年的君主专制。
宗庙祭祀列祖列宗,社稷则祭祀土地和谷神。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嫡,就是正妻。与之相对的是庶,意思是众多、卑贱、庞杂。西周婚姻制度,贵族男子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与妾的地位悬殊我们在影视剧中都领教过,娶妻纳妾,用的词都不同,他们生出的儿子自然也不平等。皇后嫔妃使劲解数争宠,嫡子庶子为了王位互相残杀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可见其影响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