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美机构巴不得让顾客背上“整容贷”,至于还款压力,则完全是顾客自己的事。
近日,据澎湃新闻“七环视频”报道,河南郑州又出现了一起由“整容贷”引发的纠纷。报道显示:当事女生是一名年仅18岁的高中休学学生,她为了整容,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办理了6万余元的网络贷款。也正是这笔远超借款人偿还能力的贷款,让此事不得不由公安机关介入。
事发之后,面对女生父母的质问和媒体采访,涉事整形医院坚称:当事人不论是整容还是贷款,都完全出于自愿,院方没有任何强迫行为。同时,整形医院还反复强调贷款“合规”,表示办理贷款时并未查询到当事女生的学籍信息。即便院方给出相关说法的用意在于撇清责任,我们在其表述中也足以看出:对于院方诱导当事人分期贷款,工作人员为当事人伪造过财务流水等关键指控,院方并未直接否认。显然,在这起事件中,涉事整形医院绝不能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涉事医院确实不可能强迫别人整容,或是在顾客不知情的情况下,强行让对方背上贷款。但是,医美机构无疑有充分的利益驱动,游说、引诱潜在顾客进行贷款。许多想要变美的年轻男女并不具备整容的经济条件,于是,医美机构巴不得让顾客背上“整容贷”,至于还款压力,则完全是顾客自己的事。
具体到河南郑州这起事件中,涉事医院究竟有没有女生家长指控的行为,要承担多少责任,仍然有待公安机关调查。不过,在此前发生过的诸多类似事件中,我们已经看到不少医美机构为了赚钱,想方设法诱导顾客贷款的操作。间接游说也好,直接“协助”也罢,只要贷款协议书上有整容者本人的签名,别人就很难在法律上追究这些机构的责任。尽管也有一些涉嫌利用“整容贷”套路年轻人的不法分子受到了法律的惩戒,但细看案情,可以发现这些被查处的组织与个人都有诈骗、恐吓等其他违法行为。可以说,“整容贷”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游离于监管之外。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产业的高速扩张,在网上获得个人消费贷款的门槛似乎越来越低,网贷消费也越来越普遍。作为一种可供个人使用的金融工具,网贷的存在本身并没有错。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在监管相对松懈的领域,网络贷款很可能被人滥用,成为不法商家利用信息差忽悠消费者的工具。作为一项新兴事物,网络贷款的风险远未充分为消费者认识。因此,包括医美机构在内,一些商家把逐利的目光投向了那些涉世未深的年轻人。那些背上贷款的年轻人,可能并不清楚他们会为此付出怎样的代价。
很长一段时间里,主流社会观念都认为:个人消费贷款是专属于购房、购车等大额刚需性消费的金融工具。像整容这样的奢侈性消费,大多数人恐怕都不认为值得为之贷款。然而,部分极端追求业绩的医美机构想方设法鼓动消费者使用网络贷款,导致一些原本就已经过得捉襟见肘的年轻人更加不堪重负。对于此类网贷乱象,有关部门还应及时研判形势,设法加以规范和限制。否则,类似纠纷恐怕只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