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的《火星情报局》里,薛之谦转述陈赫的话:“火星情报局,是我录过这个世界上最难的节目。”
为什么这个爆红的综艺节目这么“难”?
和传统的综艺节目不同,站在《火星情报局》这么一个充满了天才创意节目背后的,有一群每天守在电脑前,满口“流量、数据、心理分析”理性得不行的“内容技术”团队。
他们是全国最了解“用户要看什么”的一小撮人;他们是从电视行业转战互联网的第一批网络内容人;他们被称之为节目监制,是平台中的内容操盘手,他们是优酷综娱中心“MAD工作室”团队。
以往的电视工业中,优秀电视节目靠的是某个特定的超级制作人,依赖直觉带领团队前进,他们仿佛有着无穷无尽的想象力,随手拈来的一个点子,就能征服一大群观众。
为什么让这个嘉宾在这里唱了这么一首歌,观众爱看,或者不爱看?超级制作人只有一个模糊的答案,但晓宋的团队认为,互联网里的数据可以给出确定答案。
数据给的结论,往往出乎意料。有些制作人觉得特别自豪的地方,观众懒得看下去,喜欢快进拖拽进度条;而一些被忽视的设计,却可能是观众真正感兴趣的地方。
看过《火星情报局》的,都觉得很多观众喜欢听汪涵在那里灌鸡汤,但后台的数据显示,汪涵的鸡汤是不能超过一定秒数的,一旦超过了,说得再好,观众也会放弃看下去。
在以搞笑为主要诉求的火星里面,即便是大名鼎鼎如薛之谦唱一首歌,观众也会大量产生拖拽行为,拖拽率甚至和广告时间差不多。
所以,你在《火星情报局》看到的每15秒产生的每一个笑点,都经过了制作人的天才创作与监制团队数据论证的双重保证。
这样的节目,能不难吗?
匠人、梦想家、疯子
这个团队里,都是些什么样的人?
晓宋,就是这个技术团队的一员。他在电视台做了18年综艺节目,顺风顺水。虽然事业顺利,但在电视台,节目制作者与用户相隔十万八千里。他内心一直有个困惑:“为什么人们就这么喜欢看节目呢?”
优酷给了他解答困惑的机会。
加入优酷的第一天,他被后台那些丰富的用户数据震惊了。大数据+内容,就像是给了经验丰富的老中医一台显微镜,打开了新世界的一扇门。
那段时间,每周包括周末,他都泡在办公室电脑前,研究网络综艺的大数据。同事们调侃,看数据变成了他的主业,做节目只是他的个人才艺而已。
“我不是热爱工作,我一定是有病,只有待在办公室里才能缓解我的这种症状。”他这么调侃自己。
团队里,像晓宋这样对工作有激情的,不止一个。
晓宋的搭档孟庆光,细节控的处女座,精通内容产业的工业流程控制。
在他的关注下,一个节目细致到每个环节的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是否匹配他每天的分工,是否有利于节目顺利发展,都在研究范围之内。
有位叫刘栋的同学,每天要看海量的综艺节目,“就拿明星说,我最起码对差不多100个主流明星的流量表现,现场表现了如指掌——谁擅长控场谁擅长搞笑,谁又擅长总结鸡汤”。
学二胡出身的美眉员工石扬,从只需要了解1、2、3、5、6这五个数字的五声音阶,转型成为每天生成数份节目数据报告的新型内容人才,花了整整两年。目前,已经成为了行业内综述不超过10个人的数据导演。(PS.已有男友)
这个团队的每个人,都如同团队的名字一样,是Maker(匠人)、Dreamer(梦想家)以及MAD(疯子)的混合体。
传统的综艺节目制作,往往充满了情绪、感觉这样的模糊判断。晓宋想探索出一条大数据指引的、清晰明了的理性道路。这一路,充满质疑。
虽然有了《火星情报局》的成功尝试,但业内还是有很多人依然质疑,冷冰冰的大数据,是否真的可以指导感性的内容创作?
就在《火星情报局》开播前,晓宋他们联合制作团队先后出了三版测试片。之前的版本,是合作方用最传统的方式做的,花了100多万,效果并不好,随后束之高阁。
让大家最惊喜的,反而是一个只用1万元做出来的版本。这就是晓宋他们用大数据指导的结果。
这个片子里,他引入了产品经理最熟悉的“最小化有价值产品(MVP)”的理念,采用火车开发模型进行节目开发,制作中去掉一切钱的因素,结果舞美在办公室里花1万块搭了一个沙盘道具,拍出的样片,反响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好。
晓宋觉得,用大数据反向指导内容制作,是互联网时代给了自己的稀缺机会。
作为内容行业的数据分析者,需要同时具备大数据、社会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的知识,“当你发现一个真理,并且确知你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这个真理的人时,那是多么爽的一件事。”
晓宋觉得,这就是自己一辈子应该做的唯一一件事情。
今天是周六
《火星情报局》又更新啦!
想问问你们
汪涵钱枫雪芙杨迪薛之谦……
你最喜欢哪个高级特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