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含轻微剧透,非战斗人员请从指缝中观看)
《流浪地球》这部”末日电影“在合家欢的春节档与《疯狂外星人》、《新喜剧之王》等一众喜剧片一同上映,乍一看显得十分格格不入。但等看过这部片后,我认为或许这是春节期间最值得全家观影的电影,因为它很好地阐释了中国人内心最柔软的一块地方——家。
《流浪地球》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短篇小说,其剧情大致是:科学家们们发现太阳即将产生氦闪爆炸,地球将在这次爆炸中被气化。故人类决定用行星发动机带着地球逃离太阳系,移民至最近的半人马座比邻星系。
这个移民计划就是“流浪地球”计划,分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加速)、流浪时代(减速)、新太阳时代五个阶段,整个移民过程将持续两千五百年,一百代人。想用短暂的两小时讲完两千五百年的故事是天方奇谭,所以《流浪地球》影片选取了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逃逸时代最后阶段,即木星引力危机。
我原以为家在身后,现在才知道家在前方
导演郭帆在与外国团队交流时,发现在老外眼中“带
着地球一起走“这个构想是十分不可思议的。郭帆说:
“
我们的土地情感内核让西方人觉得我们很奇怪,但这刚好就是我们的独特性,也是中国科幻的一个形态。”
当太阳即将毁灭地球的时候,人们仍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家,决定带着地球离开太阳系,即便要花费两千五百年的时间,一百代人的光阴。但我们始终相信
冰终会化成水,子孙依然能够到贝加尔湖钓鲑鱼。
唯有中国人,才能做出这种愚公移山的壮举。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便是科幻电影的中国气派!
西方式的科幻大都建立在凡尔纳的基础上,是一种锐意进取的自由主义,充满着大航海时代的波澜壮阔。远方对他们来说才是机遇,是财富。
而对
于大河文明出身的中国人而言,土地是我们生存的根,这种观念也早已融进炎黄子孙的血脉中。我们选择与地球同在,即便天寒地冻,前途未卜。为了子孙后代,我们可以牺牲,可以付出所有。
你,踏着我的尸体,前进,前进。不要哭泣,我的精神已经融入你的灵魂。
好莱坞科幻构筑的是神话,而《流浪地球》试图搭建史诗。神话只能用来传说,而史诗,则是我们用自己的双手亲自谱写的。
在这部流浪史诗中,我们看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主题,
看到了东方式的情感内核,
更看到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这样纯粹的东方式思维和情结,是好莱坞科幻无法给予中国观众的。
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我们决定,选择希望!
小说中关于“情”的表述与电影大相径庭。
刘慈欣的文字简洁有力,少有过度的抒情和修辞的使用,像是不苟言笑的禁卫军。他专注于人类社会的长期更迭,有关人和情感的描写并不重要。在压抑封闭的环境里,人的情感十分匮乏,与情欲相较,生存永远是第一位的,友情爱情分文不值,宗教信仰更是在转瞬间坍塌。
但电影则浓墨重彩地勾勒人的情感,不管是父子情,祖孙情,兄妹情,还是共事多年或萍水相逢的战友情,这些感情都真挚而细腻,打动人心。电影用无数人的付出和奉献,阐述了关于“希望”的真谛
——因为承载着千千万万有血有肉的期待,希望才是如同钻石一般珍贵的东西。
影院里,大家
听到班长字正腔圆、情感充沛地说出“希望是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时,大多觉得她的话语很虚伪,甚至有的人还发出了讽刺的笑声。但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们渐渐发现其实那个回答并不是那么的假大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