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叔看到一条新闻,笑抽了。
没文化,真可怕。
霍去病的名字里有“去病”两字,没问题。
可是,他名不符实,没活到24岁就因病早逝了啊啊啊。
要是实在想摸名字不得病,波叔郑重推荐——
辛弃疾,能文能武,身体棒棒哒,享年67岁,在古人里真心算高寿。他的墓在江西上饶,往婺源或者三清山旅游,顺道可以拐去摸摸,知道的人很少,不需要排队。
如果小菠菜任性,说“人家就是要摸就是要摸”……波叔摊摊手,无奈地教你一个靠谱的诉求:
摸着霍去病的名字,求少年成名,建功立业。
这才是霍去病的正确摸法。
想想看——
17岁,高二学生霍去病,率800勇士斩敌2028人,一战成名,拜印封侯;
19岁,大一新生霍去病,率1万骑兵破30万敌军,俘虏13万人;
21岁,大三学生霍去病,率5万骑兵歼敌超过7万人,升任大司马,相当于全军副总司令;
23岁,应届毕业生霍去病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爹,在同学们忙于找工作的时候,英年早逝,汉武帝下令军队从长安列队30多公里站满人为他送行……
只活了24岁的霍去病,生平没有打过一场败仗,是中国历史上毫无争议的第一帅少年英雄。
论少年风流,谁与争锋?
霍去病论出身,不高贵;论背景,却很风光。
他姥姥叫卫媪,在贵族平阳侯家里做女仆,也有说是做姬妾的。卫姥姥生了好几个儿子女儿,各自的父亲还不一样。波叔只讲最重要的三个。
二女儿叫卫少儿,霍去病亲妈。
三女儿叫卫子夫。凭借个人奋斗进了皇宫,当上了汉武帝的皇后,生下了太子刘据,提携了一帮兄弟。最后却因为儿子造反受牵连,只能自杀。
小儿子叫卫青。这个就更厉害了,和匈奴打了一辈子的名将。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卫子夫当上皇后之后,小时候只能跟随父亲牧羊的卫青也时来运转,得到了汉武帝的提拔。他把握了人生的转折点,打了几场大胜仗,被汉武帝拜印封侯,还升为大将军,相当于讨伐匈奴总司令。
——波叔敲小黑板上课啦——
汉朝与匈奴从一开始就是血敌。
匈奴作为外国侵略者,长期以来总骚扰中国,抢粮食、抢土地、抢女人,无恶不作。
可是之前大家顾着打内仗,没空处理外敌。
刘邦先生,汉民族与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刚刚干翻项羽称帝,成立了大汉王朝,就碰上匈奴来犯。
刘先生御驾亲征,挟大胜项羽之势去干匈奴侵略军,一路势如破竹,直追到今天山西大同附近的白登山。
然后……就被匈奴军队围在白登山上,围了七天七夜,没吃没喝。
然后……匈奴大军就撤开一条小口子,刘邦率军狼狈逃出。
这段历史非常可疑。官方的说法是,刘邦被围着快饿死的时候,派人花了大价钱贿赂了匈奴老大单于的女人阏氏,获得一条生路。
你跟我开玩笑?
后世史家有各种考证,大意是,刘邦当时就怂了,答应了称臣纳贡之类的屈辱条件,才换得一条生路。
反正,从此之后,大汉头顶就一直笼罩着匈奴的阴影。战后重建本来就困难,好不容易攒点钱,就要送给匈奴。而且汉帝还要把公主送给匈奴去和亲。
汉武帝有三个姐姐,其中南宫公主就被送给匈奴单于和亲去了。
小汉武帝当时就誓言要干翻匈奴,接回姐姐,从此与匈奴结下一生大仇。
所以,你们知道打匈奴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是多重要的事情了吧?
——讲完课,收小黑板——
说回霍去病,他出身不好,和卫青一样,是私生子。
他爸叫霍仲儒,勾引了卫少儿,生下了霍去病。后来卫少儿找了个接盘侠,嫁给了当公务员的陈掌,但儿子还是姓霍。
霍仲儒在离开他们母子之后,又生了个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弟,在历史上也是鼎鼎大名,那就是后来把持朝政多年的霍光。
看来,霍仲儒的基因还是很优秀的。
霍去病虽然出身很不好,但小姨当上了皇后,舅舅当上了总司令,后台还是很硬的。
但他靠的根本不是后台,何况以后和卫青还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关系呢。
霍去病不满18岁就走后门进了皇宫,当了姨父汉武帝的侍从。
这侍从干的事很不起眼,为皇帝准备车子、轿子、衣服,包括端尿盆。但很受皇帝信任,和皇帝也很亲近,要是一心走仕途的话,这是一条捷径。
可霍去病是什么人啊,他怎么可能甘心给人端尿盆?他平时不大爱说话,可心里有一股劲。
他提出不呆在皇宫了,要跟着卫青上阵打仗。
西汉成立之后,文景之治,都是在休养生息。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国力也强了,国库也足了,汉武帝就老想着干翻匈奴接回姐姐——打打打打打打打!
于是,在小菠菜们开始读大学的年龄,霍去病要去为国杀敌打匈奴了。
第一仗,卫青划拨了800骑兵小分队划给17岁的霍去病指挥,给了他一个剽姚校尉的名号。
霍去病他带着人马,直接就脱离了大队伍,狂奔几百里,冲进匈奴大军,砍瓜切菜,收获了这样的战果:
杀死敌人2028人,包括相国、当户等高级官员;
砍了匈奴最高统治者单于一个爷爷辈的贵族籍若侯产的脑袋;
活捉单于的叔父罗姑比。
这操作没见过啊。
你想象一下,大一新生霍去病,在同龄人参加军训的年纪,却带兵以少胜多打了大胜仗,把敌国最高统帅的爷爷都给干掉了。
横空出世,震惊敌我。
汉武帝开心得笑哈哈,这么大的功劳,马上就给霍去病封了冠军侯。
所谓“冠军侯”,就是列诸军之首的意思,全军第一。
侯就更厉害了。你们记住一点就好了,17岁的霍去病是史上最年轻的军功侯。
另一个名将,“飞将军”李广,都知道吧?同样时代、同样战功卓著、同样耳熟能详,活了六十多岁,到死都没封侯。所以王勃写《滕王阁序》就感叹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但霍去病没到18岁就解锁了这一成就。
之后,过了点平淡日子,汉武帝干死匈奴的念头又冒了出来。
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领10000名骑兵出征陇西。
轻装上阵,太重的装备、胆小的士兵,通通不要;长途奔袭,6天之内,行军上千里,转战五国,越过焉支山。
知道6天行军千里是什么概念吗?
挺普通的,反正人类后来这两千多年里,还有两支军队做到这点——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打闪电战的纳粹军。
这次的战果是:
击毙折兰王;
斩首庐胡王;
活捉浑邪王的儿子和相国、都尉等高级官员;
敌人损失8000多人;
把匈奴用来祭天的金人都抢过来了。
从敌人到自己人全惊呆了!
汉武帝是个慷慨的人,没说的,赏!
夏天,是霍去病的第四仗。霍去病孤军深入,和协同作战的战友失去了联系,怎么办?管他呢,继续向前!
结果打到了祁连山。又消灭30200人,2500人投降,抓住了5个匈奴王、5个王母、59个王子、63个高级官员。
简直是一锅端啊。
霍去病自己的队伍只损失了30%。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另外几个将领都吃了瘪。因为开辟丝绸之路而闻名的张骞那时候也带了兵,他也封了侯,叫博望侯。但行军太慢,贻误战机,本来该砍头的,只贬成平民。
这是一次决定性战役。之后匈奴被迫退到焉支山以北,失去了环境丰饶的河西地区,匈奴和汉朝之间的强弱形势也发生了扭转。有一首痛苦的歌谣在匈奴之中流传: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他们也患上了“恐霍症”。
还是那一年,秋天,匈奴的浑邪王(就是被霍去病抓了儿子那个)和休屠王被打怕了,打算向汉朝投降。汉武帝很高兴,可又担心他们是诈降,其实设好了陷阱。
想来想去,还是派最信任的霍去病去接收投降军队。
霍去病到了指定地方,匈奴那边的一些将军看到那么多汉朝军队,患有“恐霍症”的他们突然害怕起来,不想投降了。
霍去病一看匈奴军要出尔反尔,怒了,带军冲进匈奴军营,犹如天神下凡,把想反悔的8000个匈奴官兵一把杀了,押着浑邪王和其他10万匈奴大军,渡过黄河,回归汉朝。
只身犯险,临危不惧,二十出头的霍去病这胆色,你服不服?
仔细分析,霍去病能成功,不是没有客观原因的。
一来,他的士兵、马匹都是最精良的,这可能和他的背景有关,眼红也没用;二来,他经常兵行险着,但总是人品爆发,从来没陷入过弹尽粮绝的绝境之中。
少年将军,意气风发,运气还超好,神挡杀神佛挡杀佛,你说气人不气人?
不过,他也真是有实打实的本事。
那时候打仗,基本风格是像后来的曾国藩说的那样,“结硬寨、打呆仗”,稳扎稳打,很少冒险深入。一仗打下来,战损比也很高。卫青就这样。
霍去病呢,走完全不同的路线,讲究一个快字,所以兵力不用太多,但要精,大幅度迂回,坚决追击。
二战时,德国将军古德里安被称为“闪击战之父”。可以说,霍去病就是西汉时的古德里安。
这需要天才的军事思想,也需要年轻气壮的胆魄。
所以,只有霍去病这样的少年天才,才可能打得出这样的仗。
战局进行到这时候,汉朝和匈奴都知道,最后决战就要来了。两年之后,这场被称为“漠北之战”的决战终于打响了。
双方都投入了最大规模的兵力。汉朝的骑兵有10万,步兵几十万,匈奴也大致相当,可以说是全副身家都押上去了,以命相搏。
这场大决战的汉朝主帅是谁呢?
是天才少年的外甥霍去病?
还是稳重内敛的舅舅卫青?
汉武帝做出了“双黄蛋”的抉择:两个人各率领5万名骑兵,分东西两路进军。卫青那边,一大批富有经验的将军归他指挥,而霍去病都不要助手,他只要单兵能力强的士兵,和单于面对面作战。
谁知道阴差阳错,正面碰上单于主力军的,是卫青。卫青和单于在吹得不见天日的狂暴黄沙之中大战一天,死伤基本相当。
到天黑的时候,单于带着一小队人马偷偷溜掉了,卫青追了200多里,最终还是给追丢了。
碰不到单于的霍去病只能拿其他人撒气,消灭了7万多敌军,一口气打到了蒙古草原深处的狼居胥山,也就是今天蒙古国的肯特山,在那里封土祭天。
后来辛弃疾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有一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就是说的这件事。
仗虽然打赢了,但敌军统帅逃脱了,那就还有卷土重来的危险,赢也赢得不痛快。这可能也是后来汉武帝搞区别对待,霍去病阵营全都封赏,卫青阵营一个也没得到赏赐和封侯的原因之一。
但这场仗一举把匈奴赶出了汉朝国境,还要赶出远得多得多,让匈奴在往后的几十年里,都不再有胆量冒犯汉朝。汉朝终于赢得了一个安稳的发展时期。
现在很多人都爱说“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其实这句话出自汉元帝的时候两位大臣给皇帝写的奏折,原话是: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汉元帝是汉武帝的太孙,这句日后激励无数中国人的豪言壮语,在他太爷爷那时候,就实实在在地由霍去病他们变成了现实。
打完大决战,霍去病和卫青都当上了大司马,他的薪水也都和卫青持平。从那时起,卫青开始走下坡路,霍去病则是继续攀爬人生巅峰。
少年得志的他虽然已经建立了不世出的功勋,但很多时候,脾气还是像没长大的孩子一样,自信、骄傲、直率、自我,管你是谁,自己的想法最重要,跟你们这帮90后一模一样。
比如说,汉武帝觉得他仗打得好,不过可能需要提高理论水平,想让他学一点孙子兵法之类的。他直接就顶回去:打仗看的就是谋略行不行,学古代兵法有毛用。
还有,因为年纪轻轻就在皇宫里成长,他不大知道世间疾苦,大手大脚,上阵时汉武帝给了他几十车补给物资,打完胜仗回来,他都给丢了,里面有米有肉啊,明明手下的士兵还有没吃饱的。
他也贪玩。在战场上,战事紧张,人困马乏,他竟然还有心情踢!足!球!
真的跟个孩子似的。
这个孩子会长大吗?
他能到达什么样的高度呢?
我们永远都不会知道了。“漠北决战”过了三年,霍去病就死了。才刚刚不到24岁啊!
什么病?
不知道。连司马迁都没说。
这是一个千古之谜。
我们只知道,汉武帝非常伤心。他命令穿戴铁甲的军队从长安一直排到他为自己准备的陵墓茂陵,送别他的爱将,让这位少年战神葬在他自己的陵墓旁边。
一辈子没打过败仗的霍去病最终输给了命运。死亡过早地带走了他,让两千年后的我们仍然在想象,他的成就最终能有多高。
他那句掷地有声的话语,也仍然在中华民族面临危机时激励无数人: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他守护了国土,保卫了人民。
他的一生,就像在打他最擅长的闪电战,急速而来,急速而去。
但这已足够在历史上留下只属于他自己的痕迹。
好了,最后的最后,如果要开拍霍去病的电影,找谁来演这位少年战神比较合适呢?波叔找了两位当红小鲜肉,点击投票吧:
两位都不合适?给波叔留言,说出你的建议。
今日心情 拜服
这么年轻,这么强。
《我像畜生一样活了一辈子,她像让我死得像个天使》
《让你们失望了,我不是个快乐的小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