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龙应台在《野火集》里讲:在你没有亲身试过以前,你不能说“不可能”!在你没有努力奋斗过以前,你也不能谈“无力感”!
努力从来不等于成功,努力是为了给自己交代。
1978年7月,高考成绩放榜,俞敏洪十分失落,因为他英语只考了33分,距离报考的师范学院差7分,和大学插肩而过。
1979年,俞敏洪再战高考,这次英语考了55分,他认为无论如何也能够进师范学院,结果学校分数线提到了60分,他再次落榜。
一个农村家庭,实在经不起折腾,俞敏洪向母亲立下军令状:“如果再考不上,就老老实实回家当农民。”
“我第三年就拼命了,每天早上六点起来,晚上十二点睡觉...”
1980年高考,俞敏洪英语95分,总分387分,如愿考上北大。
后来,俞敏洪回忆,读高二时,老师就告诉他们:我知道你们在座的小子没有一个能考上大学的,你们以后一定都是农民,但是我依然要求你们每一个人都去考大学,因为当你们以后回到农村,在田头劳动的时候,当你拄着锄头仰望蓝天,叹息自己命运悲哀的时候,你会想起来,你曾经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奋斗过一次。
努力从来不等于成功,努力是为了给自己交代。
今年的《奇葩说》中,有一期出了这样一个辩题——“亲戚总不拿自己当外人,我们该不该jue?”
关于这个辩题,陈铭分享了一个自己的经历:
他爸爸在公安局工作,地位不错,家里亲戚开始陆续找他帮忙,给表弟、表妹落实城市户口、介绍工作……
仗着上面有关系,滋生出奇妙的依赖特性,表弟、表妹得过且过,不停换工作。但后来因一件事没办成,亲戚开始抱怨应该在“活动活动”,他爸一气之下把所有亲戚jue了回去,四五年几乎不联系。
如今,在我们总有不少这样的朋友,他们认为社会各种潜规则理所当然,只要有捷径,捷径很快就变成了他们唯一的路。
而生活中,很多坚守、努力的人,却被称为情商不高,被人称为不适应社会,被人称为固执己见……也被人们所抛弃。
从根源上来看,
许多人不愿意努力,或许并不是因为惧怕失败,而是因为“捷径”带来的诱惑,以及“不公平竞争”滋生的沮丧。
之前大学一个舍友,大二时就立志要考南京大学研究生,然后开始向学长学姐取经,借各种书籍,报辅导班,泡图书馆、自习室。
但是,他喜欢打游戏,每天一定要玩两小时。他还喜欢美剧,有段时间迷上了《权力游戏》,一口气把四季都给看了。我们文学院课比较少,单周的周五没课,一到这个时候,朋友圈里他或在杭州,或在上海,亦或在苏州……
后来,考研失败了,他说了句:努力了,考不上是命。
从小到大,我们身边总少不了这样的抱怨或是自我安慰:
“我都这么努力,还要怎样?”
“我是天生不适合读书!”
“我天分太差,再怎么努力也是白费!”
听到这些,总是让我想起一句话:
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有些事不是你觉得努力了,就是真的努力了,骗别人很容易,可是要骗这个世界有点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