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Weekly周末画报
遇见美好,洞见未来,我们的新闻不会太联播,生活必须很风尚;星座不会差太多,福利必须送到位。iWeekly App官方号,世界公民的行动读本,时刻保持与世界连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华社  ·  价值达6000亿元!万古金矿田有新发现 ·  昨天  
南方周末  ·  建成14年后启用:一座高铁站的重生之路 ·  4 天前  
澎湃新闻  ·  上海取消普通住房和非普通住房标准 ·  5 天前  
中国新闻网  ·  金鸡奖最佳男女主角出炉!全名单→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iWeekly周末画报

iWeekly+艺术:他的画卖了1亿多,到底有什么好看?

iWeekly周末画报  · 公众号  · 社会  · 2016-10-01 16:01

正文

2013年,曾梵志创作的《最后的晚餐》以1.8亿港元出售,创造了中国当代艺术拍卖最高成交价。今年,他的回顾展“散步”正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而这条路,他已经走了近30年。


《最后的晚餐》,2001年


创作于 1990 年的 《散步》 是曾梵志早期的一幅小尺寸油画作品。这一年他 26 岁,是湖北美术学院 87 级油画专业的大三学生,正在为人生的第一次个展而奔忙。他选择的展览地点是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这在湖北艺术圈是最受认可的官方机构,在此之前,只有德高望重的老先生能够在那里展出作品。回忆起当时的执着,曾梵志说,“我那时候是很疯狂的,觉得不可能办成,但还是要去试一试。 ”



《散步》,1990年


学院生涯中,曾梵志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作品。他带着几幅画和一摞照片,首先去拜访自己极为尊敬、在外界也很有影响力的尚扬老师,并获得了认可。随即,刚刚退出美术院的尚扬建议他找到权威的批评家皮道坚老师,为他写一篇推荐文章,以便促成这个几乎不可能的展览。两位老师对他的作品评价颇为一致,在获得皮道坚撰文的重要支持后,他很快联络了美术院的负责人,一一层地向上级领导请示,最终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曾梵志 2004 年创作的自画像, 这也是此次展览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


1990 年 6 月 18 日,曾梵志将全部作品运到美术馆,还包括自己制作的册页,收录了皮道坚为他撰写的文章《早熟的单纯》。册页的封面就是《散步》——也是如今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曾梵志回顾展的标题 — 为完成这幅声势浩大的自画像,他走过了近 30 年的历史。



艺术家曾梵志站在自己位于北京 798 艺术区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 “散步” 展览现场



Q= 周末画报

A= 曾梵志


Q: 第一次个展展出了多少件作品? 主题是连贯的吗?

A:40 件左右,全是 1990 年的作品。主题不连贯,因为那个时候我不懂做展览,但主要作品的画法是比较统一的。最开始的时候作品是 “敲门砖” ,担心别人看不懂,或者觉得偏离太远,所以我拿了几张能够体现写实基本功、遵从传统的审美习惯、符合当时主流的油画,一般来说就很容易获得认可了。其实就是参加全国美展的苏派画风。


Q : 那个时期已经形成 “协和医院” 系列的绘画风格了么?

A : 那个时候风格已经基本形成了。展览开幕前还有一个小插曲:因为使用政治敏感的 “红颜色” ,差点被查封,后来在学校领导的保护下,变成了美协内部人员观摩的展览,还是很幸运的。很可惜在现场我拍了很多照片,但是没钱冲洗,后来底片就慢慢的坏掉了。



 “散步” 展览全面梳理了艺术家近 30 年的创作历程


Q : 你是从十几岁就决定自己要做艺术家吗?

A : 16 岁对同学说,“我以后一定要画画” 。说这句话时的场景我现在还记得,是在武汉星华电影院门口,当时所有的电影海报都是手工画的。我就想,以后把画学好,然后去画海报。那年刚刚初中毕业,也没有考上高中,就一直白天画画、晚上学文化课,到了 1987 年终于考上湖北美院了。超过录取线一分,我也觉得很神奇。


Q : 1990 年代您到北京前,最重要的人生动力来自于什么?

A : 我没法去总结,考大学肯定是重要的一件事情。上大学后在一个好的环境里,还是得靠自己的觉悟,要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和眼界,老师也给了很多指导。我很喜欢去美院图书馆看书,但是学生区的书就很差,我想到老师区去看,于是就跟工作人员商量,死皮赖脸的去看那边的书。后来关系熟了,图书馆馆长王道明先生人也特别好,就给我写了封介绍信,说浙江美院(中国美术学院)的藏书很丰富,让我去看。在杭州我很幸运地看到大量西方画册,那个时候不能出国,所以只能通过看画册来了解自己喜欢的风格。看完回家再去画,去领悟其中的风格。



曾梵志在自己工作室内进行创作


Q : 在您青年时期,对您影响最深的西方画家是谁?

A:  我是从西方古典绘画,也就是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受影响的。那时的学院教育还是苏联方法,工作室都是苏联人造的,油画主流就是苏派。其实苏联方法是欧洲的 “二手” ,还不如直接学习欧洲经典。那时很多年轻老师已经开始怀疑苏派教育,对是否要继续下去存有争议。


其中有两个很年轻的老师,方少华和魏光庆,和学生关系很好,经常一起抽烟喝酒聊艺术。他们个人的力量有限,无法改变现状,但是已经有存疑的想法。浙江美院毕业的魏光庆老师就在私下跟我们强调塞尚的重要,湖北美院毕业的方少华老师也与其他老师喜欢的艺术家不一样,当时我们都很佩服他们。回到《散步》这件作品,我在 1989~1990 年间,找到了一种很笃定的内心状态,给作品取名为《散步》就是证明自己有了方向。


Q: 在 1990 年代, 您是有意识地保持一种固定的生活模式么?

A: 我们那时候特别向往北京,因为我 1980 年代就来北京看展览嘛,觉得这才是一个艺术气息浓厚而且相对政治自由的中心。圆明园的艺术家都比较扎堆,我不愿意这样,于是就在三里屯大使馆附件找了一个小平房。通过朋友介绍,租了一个一室一厅的房屋,大家有一个共用的小庭院,外加一棵石榴树。当时靠着有人买我的画,已经能够自己养活自己了。后来我觉得应该有个自己的工作室,于是就自己在燕郊给自己买了两亩地,在这里来进行我的艺术创造。现在我在北京有了四个工作室,都是自己盖、自己用的。



此次展览中, 曾梵志邀请了自己的长期合作伙伴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进行了展览的空间设计


Q : 2009 年到 2016 年间,由于一些拍卖新闻,公共领域对您的认知产生了偏差,您觉得这跟之前的状态有什么不同?

A : 因为拍卖你会被公众关注,这是肯定的,但有利也有弊。比如说,你会有大量的作品被发表,但这个形式不是我想要的效果。媒体一直在重复地发表固定的几张画,就会让公众产生错觉——我只有这几幅 《面具》 ,只做卖钱的风格。 其实那只是一部分,我到 1994 年就不画 “面具” 系列了,你看完整个展览就会发现 “面具” 系列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且在之前。我的展览一般是在美国和欧洲,于是就觉得应该在国内好好做一个展览,让大家了解我的艺术之路,了解我整体的创作。包括我自 2009 年开始尝试的纸上作品,当然现在还不算正式的展出,还需要十年时间才能正式作为系列展出,做一个规模比较大的展览。


Q : 最新的 “抽象风景” 画作,是源于您对绘画语言的个人性的探索吗?

A : 在这个系列中,我从抽象绘画入手。结合了我喜欢的具象化、现实主义作品。我也在这条路上一直探索,是否现实主义和抽象绘画可以结合在一起。在这一系列中,你能发现具象的人物,但是通过抽象的手法具象出来,反反复复地覆盖。比如说我画马克思,慢慢地具象人物在脑海里就已经忘掉了,通过色彩和线条来表现另一种情绪和抽象画面在里面,你还要考虑到观看的方式,因为这个作品的尺寸非常大,全部具象是不可能的,我是用笔比较有张力的,那在近距离的时候,是看不出形象的。画这个的时候,就像庄子庖丁解牛,把人物跟画面之间要没有距离,融为一体,变成心手合一的状态。



作为此次展览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曾梵志将丢勒的经典作品《野兔》与自己的“抽象风景” 相结合,也是艺术家对经典的一种致敬


Q: 您现阶段在绘画方面最先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A: 我觉得还是要达到一种自由,我在思考一种最高的自由是什么状态,怎么样能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思考通过自由的方法表达出来。包括纸上的表达,这是很高的状态,也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质感。作为艺术家,不应该受到某一种风格的束缚,我也不会宣布自己进入到某个阶段。走到现在,我也不会说下一步应该怎么办,我的作品一定是发自内心的自由状态。而不是说你现在只能画某个系列作品,我要去打破这样的状态。


这个阶段我比较偏爱古代的艺术家,尤其是宋代的艺术家,我也会在全世界找他们的原作来看。比如说郭熙、梁楷,以及元代的倪瓒,这些艺术家我开始研究,更多关注比较小众的人的作品。宋代人的审美是非常了不起的,元代则重在创造,注重笔墨,很像表现主义,元代不受前代束缚又有自己的主张,所以元代的艺术家也是有贡献的。而明清时期是在重复宋元两代的审美,而在技术上没有进步。如果我要学的话,就学习最原始的方式, 研究其中的笔墨,但是我研究他们不是说想达到跟他们一样的状态或者去模仿,我是在学他们的精神,我在自我表达的时候绝对不会跟他们画一样的东西。等我画出来的时候,是我自己的感受。 这一定是创造,而不是模仿,不然是毫无意义的,创作还是要有精神在。


展览现场

曾梵志:散步


时间:2016年 9月19日— 11月19日

地点: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 4 号 798 艺术区内)

iWeekly+福利

“散步”展览门票

15张

参与方式

1. 请直接在本文下方留言,聊聊你最喜爱的曾梵志作品

2. 点击阅读原文并上传留言截图,我们将选出15名读者每人送出“散步”展览门票1张,共15张

3. 本活动参与截止日期为2016年10月5日。

所有福利中奖情况请向iWeekly周末画报公众号回复“中奖”两字查询中奖名单



编辑:周舟

采访、 撰文:张夕远

肖像摄影:李振华

展览现场摄影:冯秦刚

图片提供: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设计:M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