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经济独立,就没有感情自由。但怎么算是独立,一定要赚很多钱么?
不是的。
经济独立不等于财务自由(当然我觉得财务自由也是一个很扯的概念)。我记得在有一篇微信下有一个妹子说,大部分的中国女人都达不到经济独立,所以没有办法过我的生活。我,着实,吃了一惊。
不能让这个误会深入下去,我要解释一下。
同志们,乡亲们,同学们,女士们先生们,我经济独立,是因为,我,花,的,少阿。
经济独立,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欲望管理。
我从进大学后就有个习惯,除了父母给的
300生活费(大学一天吃饭10块钱,没毛病),其他的劳动所得,都是花一半存一半。
月光这个概念,一直是没有的。
如果你想听一个大学毕业从业二十年仍然是马仔的妇女说说赚钱和消费,那么今天这篇就是了。
赚钱,不一定是工作,但对于当年我这种没有资本起家,也没有高人指路的孩子来说,最简单上手的的确还是打工,拿自己的技能和时间,去交换金钱。
我自己把打工定义成做没本钱的买卖。
打工就看性价比。花不了多少时间,自己闲着也是闲着,我就会干。比如读书时候写稿投稿,寒暑假做陪读家教,而且还可以跳开中间商自己找的
——杂志投稿就行,陪读家教我们那时候可以写信复印自己去每个大楼里投递。发传单阿卖报纸阿这种事情我是不干的,因为平台已经店大欺客,中间环节太多,工作强度不低,到手也没多少钱。
比我更有脑子和魄力的,就可以做中间商赚差价
——我认识个学姐就是一方面招学生,一方面请老师,那时候赚了六位数,在我眼里绝对上属于富豪了!
我呢就纯粹卖力气,卖力气的好处是累身不累心。我不太会整合资源,直到现在这也是我的弱项,有时候会被老板批评
——但普通的事情,我属于那种比较会卖巧力的人。写稿子和做家教,虽然不赚大钱,留着自己买买CD和DVD还是够了。
有了正式工作也是,我在团队里不是最显眼的那个,但是愿意为自己保持职业人的冷静和忠诚,团队里老板用人,也要各司其职,人人都很聪明有野心,那这庙也装不下阿。我属于本分,尽职,有话直说的类型,我在面试或者和老板交流时候对自己的优缺点也分析的比较清楚
……我不是纯技术行业,我这种工作如果老板和我不是一条心,做起来就没意思了。
商业逻辑在我看来和恋爱一样,有时候理论很完美,实际就是赚不到钱。所以我也不太相信老板画的大饼,保证一定的忠诚度但同时也注意别被公司限制死就行了。
打工二十年,好玩的故事当然也有(但这个我要等退休后写进小说),对于打工仔来说,经济独立更重要的就是依赖消费观,进行欲望管理。
我应该属于商品房概念兴起以后,前几批就有婚前独立买房观念的人吧(当年是楼里最年轻的业主,啊哈)。一来当时房价便宜,二来当时房屋租赁市场非常不成熟,有钱不一定找得到装修干净正常的房子。我那时候计算过,以我当时的工资,每个月花一半存一半,再加上年终奖或者其他外快,两年最多三年,首付就出来了。
对于独立空间的渴求,大概也算一种对于人性孤独的接受,而这种接受,让我对于针对性魅力的消费品营销比如化妆品啊包包啊鞋子啊,比较免疫。我不相信任何性别,不限男女,依靠性魅力能获得幸福和平静
——而且我很长一段时间就是写稿的阿,你的广告,我的工作,所以也就不太容易当真。
我想要的,我自己买。我买不起的,我不要了。
现在女性化的消费开始蓬勃发展,很大程度可能是觉得独立空间代价太大了,不如及时行乐一下。还有就是商家越来越宣扬女性年轻
——或者看起来显得年轻的价值,让女人害怕变老。
人,是很容易为恐惧掏钱的。
有些所谓帮女人说话的宣传,其实就是某种恐吓。比如说女人应该活的很贵,化妆品多少钱,衣服多少钱,鞋子多少钱,然后笔锋一转就是因为女人生孩子很痛苦。
警惕这种思维宣传,这是把女性价值和生育价值强行挂钩。按照这个逻辑,一个没有生育的女性哪怕获得诺贝尔奖,她都是不值钱的。
开什么玩笑。
我虽然只是个混口饭吃的中年妇女,我也觉得自己独一无二的灵魂很珍贵,我买什么任何东西,不是这些东西给我出去挣面子,而是这些东西有服务我的机会,没浪费而已好吗。
女人可能一辈子都要参加一场战斗,叫做不被物化和不自我物化的战斗。
只有正视自己是个人,必须肩负人的主观能动性,你才能把自己和
“消费品”分开,不陷入因为恐惧和无力而陷入消费主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