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消费者报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管 中国消费者协会主办 传递消费领域权威声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微观三农  ·  内蒙古:多措并举助力肉牛奶牛产业纾困转型 ·  7 小时前  
掌上平度  ·  李园街道:大姜产业“种”下新希望 ·  昨天  
掌上平度  ·  李园街道:大姜产业“种”下新希望 ·  昨天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杂志  ·  关注 | “智慧监管视界”栏目约稿函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消费者报

3·15观点 | AI营销欺骗消费者?这股歪风得刹住!

中国消费者报  · 公众号  ·  · 2025-02-13 12:54

正文

图片

借助AI技术魔改文案和视频资料,伪造虚假公众人物形象、虚构“精英人设”,在短视频平台推销保健品,近一段时间以来,这股AI魔改之风在网络平台甚嚣尘上。


从“老板娘杨丽华”到冒用张文宏等名人形象,屡禁不止的AI造假视频不仅挑战了消费者的辨别能力,更暴露出技术滥用下的监管漏洞。应该说,AI技术在短视频领域的营销应用乱象,是流量经济下借助公众健康焦虑的一次“合谋”,亟待法律、技术与社会的系统性治理。


虚构人设与AI技术结合,打造“信任背书”,是AI魔改视频的显著特点。 商家通过AI技术生成虚假人物形象并盗用公众人物肖像,利用其社会影响力诱导消费者,同时还常用夸大功效与擦边宣传。


AI魔改短视频营销中,众多账号与店铺有频繁更换名称躲避监管嫌疑。 同一产品链接跳转至不同网店,经营主体多为注册时间短、资质存疑的小微企业。 加之AI技术极大降低虚假视频制作成本,让批量生产、快速传播、收割变现、注销换壳的欺诈营销闭环快速形成。


虚假宣传导致消费者误购高价低效产品,甚至延误正规治疗。 虚构人设营销扰乱保健品行业竞争生态,网络平台若放任此类行为,将削弱消费者信任,最终损害自身商业信誉。 同时,AI技术被滥用于造假,消解了“眼见为实”的认知基础, 一些公众人物遭AI换脸带货,不仅侵犯其肖像权,更可能引发社会对权威信息的普遍怀疑。


《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明确,AI生成内容应当进行明确标识并由相关方承担侵权责任 。网络平台应当加强审查制度,落实主体责任,对未标注的AI视频强制下架,强化平台管理约束机制。针对保健品宣传,严格执行《广告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严惩虚假疗效宣传行为,并将屡犯者纳入失信名单,发挥信用惩戒作用。


首先, 短视频平台可以利用AI识别技术筛查虚假人设账号 ,对利用虚拟人设、虚假精英形象的账号采取封禁与粉丝清零等措施。


其次, 建立溯源机制 ,对频繁更换主体的店铺实施流量限制,并公开违规案例以警示教育广大消费者。


同时,针对易受骗的老年群体, 开展反诈宣传 ,揭露所谓“养生大师”话术陷阱。社会应当关注老年人消费动态,有关机构要及时介入异常购物行为,阻断欺诈链条。

AI技术为社会消费带来极大便利,与此同时,应用场景中出现的违法违规现象也不可忽视。治理虚假人设营销,既需法律震慑与技术拦截,也依赖平台自律与社会监督。积极构建源头审核、过程监控、事后追责的全链条社会监督机制,才能遏制技术滥用,营造健康放心的消费环境。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 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记者/徐文智

编辑/李晓雨

监制/何永鹏 任震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