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廉洁”一词最早出现在屈原的作品中,并且先后出现两次。其中一处是《楚辞·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意思是“我年幼时秉赋清廉的德行,献身于道义而不稍微减轻”。另一处是《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
《招魂》是屈原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作于其被流放之后。全文采用楚国民间的招魂形式,写上下四方之险恶,赞故乡音乐、饮食、居室之美,抒发诗人流放他乡而不忘欲返的爱国情怀。“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作为首句,以自叙开篇,坦诚诗人自己从来都以清廉、服义自许。
《卜居》是《楚辞》中的一篇,文题的意思是占卜如何处世。诗人用问句的形式对比正反两方面的人生之路,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区分强调善恶美丑的水火不容,表达诗人对美善的坚执和对丑恶的弃绝。《卜居》中所流淌的情感,正是屈原选择的痛苦和选择之后的痛苦。“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展现了诗人对廉洁、正直、清白的理想人格的执着追求。
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将“廉洁”解释为不接受他人的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沾污。通过前人对“廉洁”一词的诠释,我们可以看到,“廉洁”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始终引领着社会向前发展,并成为一种良性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