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检查,不就像老师上课提问你问题?那么多同学,偏偏选了没举手的你,就问你慌不慌?
各位想一想,对于证监会来说,在新股发行IPO工作中,他们的痛点是什么?
先带大家看三条信息:
第一条
证监会2018年2月23日,在官方网站发布的《关于IPO被否企业作为标的资产参与上市公司重组交易的相关问题和解答》中明确表示:对于重组上市类交易,也就是俗称的“借壳”,企业在IPO被否决后,至少应该运行三年后才可以筹划重组上市。
从这个新闻,你们读出了什么?证监会为什么要发布这样的规定?背后又有何用意?
第二条
证监会2018年3月9日发布的信息表明:2017年共有146个IPO项目申请撤回,其中,召开初审会议后,申请撤回的有43个;在现场检查计划公布后、具体实施之前,撤回的有11个;在现场检查中被发现问题后撤回的有16个。
第三条
媒体报道:截至2018年3月22日之前,2018年终止审查的企业已有63家,在终止审查企业不断增加的同时,新增报会企业数量并没有大幅增长,同期新增报会企业数量还在个位数附近徘徊,此消彼长的IPO“堰塞湖”压力,终于得到极大的缓解。
那究竟什么是证监会新股发行IPO工作的痛点?对,“IPO堰塞湖”就是证监会的痛点,新股发行常态化之后,来IPO的企业太多了,鱼龙混杂,太浪费有限的监管资源。
但对企业来说,有机会上市是梦寐以求的,为什么不让我试一试呢?如果被否,那我再退回去,再整改或者是再走并购重组之路嘛。
2018年2月出台的“IPO被否企业3年内不允许借壳”的要求,就是打击当前“带病”企业申请IPO现象的一个狠招,证监会之前还用过把时间周期拉长的方法,这期间企业的利润如果下滑的厉害,就劝退企业自己撤回上市申请。
而今天讲的是另外一种手段,也是监管从严的具体体现“
现场检查
”,它的名义是督促发行人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督促中介机构勤勉尽责,防止带病申报。但是实际上想说的是,你自己什么情况你最清楚,那些有问题的,尤其是有粉饰财务数据嫌疑的,再问你一次,你撤不撤,
等我现场检查抓到你的把柄,移交给稽查部门
,性质就变了哦。
这招管不管用呢?相当管用! 2017年9月下旬开始,证监会已陆续启动23 家企业的现场检查,其间有13家企业提交撤回申请,其中不乏一些知名企业。
那现场检查是不是一个减轻证监会工作量的好办法?通过持续向市场传导监管压力、净化审核环境、支持真正符合条件的优质企业发行上市,这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此外,现场检查还有什么用呢?有段子手戏称,
中国的IPO制度,既不是注册制,也不是审核制,而是邀请制。
这么说不是没有道理的,证监会那些繁多的窗口制造政策,有时候真让人搞不懂,中国的IPO政策到底是注册制还是审核制?遇到一些不听证监会窗口制造政策的企业怎么办?现场检查就是一个定向消灭的神器。
正常情况下就是抽签选择,各个行业里20家选1家,但农林牧渔、享受贫困地区绿色通道以及互联网、影视、游戏等行业中签率会更高,此外过往有被否或者是有撤过材料历史的,还有主要财务指标显然和同行业公司背离的,业务模式、盈利模式在行业中没有先例的,另外项目的中介机构有被处罚的,以及被多方实名举报的,被抽签的概率都是比较高的。
2017年全年首发IPO有438家企业,现场检查的比例是达到15%,真是比较高,当然未来会逐渐降低一些。
具体形式是:各地证监局稽查组带队,抽调当地前5大会计事务所和5大律师事务所参与,每个小组人数在10到15人不等,交叉检查,比如北京证监局检查山东的企业。
现在又发生了些新的变化,来现场检查的除了证监会的人员之外,还加入了沪深交易所人员,而且最主要的是不会像之前要给你一到两个月准备时间,现在是本周决定下周就要推进工作,所以对企业而言就没有时间再去补充材料了。
检察环节中三家中介机构,券商、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的底稿都要检查,所以工作底稿均需要事先做扎实,质量要过硬,尤其是券商和会计事务所的。企业也不要想说核查小组来我公司了,我们收买一下、腐蚀一下他们,证监会核查小组的人员吃住都是要自己负担的,你想请他吃个午饭都是不可能的。
验证财务收入的真实性
。具体方法是通过五大循环法,即收入循环、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循环、成本循环、资金循环、费用循环,其中资金循环是最常见也是最容易找到问题的,资金检查最关键的部分就是企业的全部账户流水、董事长和实际控制人所有账户流水、董监高所有账户流水,甚至你的业务总监账户流水都被监测,所以企业还有你的关联方的个人账户应该杜绝和客户、供应商发生往来。如果有一笔有问题,就会被怀疑。
现场检查,肯定会查出问题,就看问题性质大小、金额大小、占比大小,关键看是否影响你的发行。
我们就证监会2017年上半年检查的35家企业来看,有2家企业被发现涉嫌违法违规,并被移送给了证监会稽查部门;还有13家企业主动提交了撤回申请,至于为什么撤回,我想大家也都知道原因,肯定是迫不得已才主动撤回,否则都排了一两年好不容易快上发审会,谁会愿意撤回呢?
2017年下半年现场检查的22家企业情况也是不容乐观。有2家企业存在着实际控制人代发行人承担部分费用、利用个人银行卡办理公司业务、资金管理存在重大内控缺陷以及未披露对实际控制人关联方资金往来的问题,证监会对这两家企业出具了警示函,上市可以说就没戏了。
拟上市公司有问题,中介机构也是在责难逃,证监会还对13家机构分别采取了相应的监管措施,其中涉及6家保荐机构、证券公司、5家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两家律师事务所,主要问题包括就是对招股说明书披露信息核查不充分、重要事项核查不到位、工作底稿不完善等等。除了前面说的2家企业之外,还有3家企业存在关联方和关联交易披露不完整、与关联方无业务背景资金往来、及主要客户、供应商信息披露不准确、还有收入确认时点不一致、内控措施不完备、与关联方在人员、财务、业务等方面不独立、还有一个最可怕的、很多企业都可能会发生的这期间费用跨期确认问题。证监会对其中的3家企业和相关的中介机构进行了约谈提醒。这个过程中,有10家企业就撤回了申请。所以可以看出,现场核查这一关真可谓是“鬼门关”,真正能过关的企业不到一半。
当然了,如果你通过了现场检查,那对企业也是一个大利好,相当于为发审会的工作做了背书。其实做过企业的人都知道,任何一家企业,从设立到成长,再到走向IPO之路,你说没有瑕疵是不可能的,正如人一样,哪有完美的,完美本身就是不完美。但总的来说,不论是现在发审委的从严审核,还是用现金检查来吓唬或者是来达到监管者的目,它主要的都是围绕这些细节来穿透你的商业逻辑、通过你的资金流向,来看你的财务真实性以及你未来的持续盈利能力,所以打铁还须自身硬,企业只要你基本功扎实,自己够强,其实怎么样查,怎么严,都不可怕。
来 源:虎成论金
证监会通报2017年下半年IPO企业现场检查及问题处理情况
为深入贯彻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严格落实依法全面从严监管理念,切实强化IPO申请企业监管力度,督促中介机构勤勉尽责、审慎执业,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2017年下半年,我会在做好新股发行常态化工作的同时,对22家IPO在审企业开展了现场检查。
对于检查中发现问题的发行人和中介机构,我会根据性质、程度和影响的不同进行分类处理。
第一,对2家企业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问题主要是,实际控制人代发行人承担部分费用、利用个人银行卡办理公司业务、资金管理存在重大内控缺陷、未披露对实际控制人关联方资金往来等,在会计基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等方面涉嫌违反发行条件。
第二,对13家中介机构拟按程序采取相应监管措施。问题主要是,对招股说明书披露信息核查不充分、重要事项核查不到位、工作底稿不完善等,涉及6家保荐机构、5家会计师事务所、2家律师事务所。
第三,对存在其他问题的企业及其中介机构进行督促整改或约谈提醒。问题主要是,关联方和关联交易披露不完整;与关联方无业务背景资金往来;主要客户、供应商信息披露不准确;收入确认时点不一致;内控措施不完备;与关联方在人员、财务、业务等方面不独立;期间费用跨期确认等。我会已通过反馈意见函形式告知企业及中介机构,督促其尽快整改。对其中3家企业和相关中介机构,进行了约谈提醒。
此外,在现场检查准备和实施期间,共有10家企业撤回了IPO申请。
总体上看,本次现场检查严格落实了依法全面从严监管理念,继续保持了对违法违规行为的零容忍态势,向市场有效传导了监管压力,对净化IPO市场环境、严把准入关口、支持优质企业发行上市起到了良好作用。
2018年上半年,我会将继续深入开展IPO企业现场检查工作。检查范围主要包括:信息披露质量抽查抽中的企业;日常审核中发现存在明显问题或较大风险的企业;反馈意见或告知函等回复材料超期未报的企业。通过常态化现场检查,督促IPO申请企业提高质量,督促中介机构勤勉尽责,为坚决打好防范化解资本市场重大风险攻坚战做出努力。
IPO企业现场检查常态化有三大意义
原创:
莫开伟
IPO
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