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autocarweekly
资深媒体人打造,一个有个性、有视角的汽车人文观点和交流平台,提供不一样的真话、资讯、福利、女神……我们的意思是,车不只是代步工具,还是生活的一种刻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卤猫  ·  开工大吉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autocarweekly

车市价格战到底该不该打?

autocarweekly  · 公众号  ·  · 2024-06-12 19:55

正文

文|江小花


这标题其实没啥意义,该不该在咱们这里从来都不耽误大家伙儿怎么干。


重庆论坛上多位大佬的发言,可谓火药味十足。引得键盘侠们一通激动。


其实,细看这些大佬们的发言,基本上都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没啥实招可言。


汽车产业现在不管在定价,还是质检等方面当然都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是可惜,没有一个是企业老总们能决定的。


比如,广汽集团的老总曾庆洪把话说到了“你要想早点死,你就去降价吧”的地步。


明确地表示对价格战的憎恶和鄙夷。但是,中国的汽车行业协会,并没有在价格上对全行业进行合理化干预的强制力。所以,降价不降价,完全是单个企业说了算,说白了,我乐意定多低就多低,你能把我怎么样呢?



再比如,吉利集团李书福说了,我们造车还是实在一点好。


这其实也是句无奈的话。怎么算是实在,有没有权威声音来给车企界定车企需要做到的实在的底线呢?如果大家看短视频来判断是否实在,那现在所有车都实在,又都不实在。但凡你想买的车就既有人夸,又有人骂。


怎么算是偷工减料。如果纯粹按照市场规则来看,一分价钱一分货,我只要达到国标,或者国标只要不来严惩我,那么你管我是用什么材料呢?


再比如说车规,沃尔沃袁小林在一次发布会上说,不少车企现在车规还是不车规都无所谓了。所以为什么那些没有按照车规用料的企业,没有被处罚、要求召回呢?


还有大佬提出合法竞争。你想想,合法竞争都需要有人提出来说一说,那就说明,产业大佬们现在有多无力了。


所有语出惊人的背后,都是基本可落地规则,可量化底线的缺失。很多企业说自己是有底线的,底线又是什么?不能用安全、品质这样简单的话来描述,而是需要一个具体的可衡量的行为标准来诠释。比如你的底线是遵纪守法,不违反任何一项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还是你像苹果、BMW那样,有一整套明确的测试、验证的内部标准,并且内部从无任何力量可以撼动?


只要这些问题都没有人回答,那么重庆的这一架吵的其实就没有任何意义。只不过是各自企业的老板,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状况的自说自话罢了。谁说得好听一点,能收获一点情感分。说得不好的,还得招骂。


汽车在任何一个有大型整车企业的国家都是大规模支柱产业,在主要市场里,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干预市场,保持产业良性发展,保持其所设定的市场份额分配目标大致平衡,都是非常普遍的做法。


对汽车企业行为的规范,大多数并不是完全从消费者利益出发的,而是从产业平衡出发的。所以,虽然那些纯粹的市场决定需求,一切为了消费者利益的言辞比较好听,但是其实在任何一个市场都没有真正实现过。


如果说完全按照所谓的市场规则来看的话,那么大家都还记得吗,也就十来年前,老头乐还能上路的时候,形成了多大的市场销售规模?既然市场需要,为什么不鼓励,而是要禁止呢?就是因为那玩意儿不够安全吗?



不是的,那个车子极速一般不超过100,大多数开起来在80公里以内而已,安全性不会比两轮电动车低多少。买这种车的消费者,更在意的是能不能花个两万块,就把他们的通勤体验提升两个轮子的档次。谁在乎你核心技术是不是遥遥领先呢?


但是,这样的车子,如果鼓励发展的话,会极大地干扰低价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并且会大量占用本就紧张的停车、补能等公共资源。一句话,当时研判,划不来,所以禁掉了。很多老头乐企业其实后来都并入了正经汽车厂。


如果市场说了算,那么现在能打败比亚迪的,就是套上个好牌子,卖得比比亚迪更便宜的老头乐,或者是索性就是原汁原味的白牌老头乐。


大佬们吵得面红耳赤的话题,其实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发出的声音而已,比如有些企业体系化优势比较好,那么就更强调技术;有些企业合资品牌比较吃力,那么就相对强调价格战的危害;而比亚迪则当然会强调一切为了市场。


听着各有道理,实操啥用没有,无法形成行业任何层面的一致行动力。彩电业在2000年前后打价格战的时候,行业大佬们说的话可比现在要狠三狠四多了。最后还不是打得尸横遍野的?


在行业没有自己的行为底线,法律法规又没有强制规定,产业对于未来发展态势也没有共识可言的情况下,政策的周期也是处于我们经典的“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乱纪元时,指责任何一家企业的做法恶劣,其实都没什么现实意义。


价格战我们看到过很多次,在一定周期内,在绝对的价格优势面前,其他因素或许可以帮您守住生计,你甚至可以通过差异化不参与价格战维持利润,但是绝对无法维持份额、规模。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李云飞说的也没错。车企得考虑自己跟不跟,怎么跟,不跟的话怎么办。


当然,每家大型车企都可以考虑的是要怎样应对。比如,有一些企业,在抱怨车市乱卷,如果是你内部运转已经非常高效,仍然无法应对价格战,那是一回事儿。而如果你内部还有诸多好日子里遗留下来的低效、怠惰、既得利益阻滞等等问题存在,导致你成本过高,那抱怨就显得比较苍白了。


此外,车企老板公开发言的时候,其实也应该更清醒地审视一下这个舆论场。很多观点,其实没有对错、善恶可言,赋予他们对错善恶的是时代。


比如,在2000年代的时候,主流舆论场可能更容易倾听产业健康度、产业规律、公平竞争等等这些概念,但在如今拼多多时代的主流舆论场,则更容易听见,玩不起别玩,不降价就别bb,就是以前日子过得太好了,这些声音。这不光是车企面对的舆论场,是整个时代面对的。如果要想开一点的话,你可以这样想,2000年代的时候,比亚迪、吉利们面对的舆论场,如今轮到大品牌们面对。这样一想,也就不那么气愤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