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日报评论
人民日报评论部微信公共账号。秉承党报评论的厚土,我们向新媒体平台伸出小小一枝,期待与您一起见证复杂而深刻的转型中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主编温静  ·  多家电视台,上新一批“00后”主播! ·  昨天  
孙立平社会观察  ·  【八面来风】这届退休老人,真有钱!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日报评论

网红打卡的风,还是吹到了联合国? | 睡前聊一会儿

人民日报评论  · 公众号  · 时评  · 2024-12-04 21:30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讨论了近期一些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在联合国开会、演讲、领奖等经历,引发网友质疑的现象。文章指出这些所谓的“精英分享”其实是联合国的公开参观服务,并批评了借分享之名行招摇撞骗之实的行为。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现象描述

近期有网帖爆料一些人去联合国“表演”开会、演讲、领奖,制造雷同文案视频,营造精英人设。

关键观点2: 联合国参观真相

充斥在网络上的一些所谓高大上的“开会”,其实只是联合国总部提供的一种公开参观服务,任何游客都可以通过官网预约参观,并支付26美元的费用。其他如用餐、会议、领奖等活动也可付费购买相应的服务。

关键观点3: 受众心理分析

一些网红和MCN机构利用受众对联合国的固有印象,以及年轻人渴望成功的心态,打造“精英人设”,快速吸粉和引流,实现变现。

关键观点4: 批判虚假分享

文章批评了那些借分享之名行招摇撞骗之实的行为,并指出名不副实的人设终会“塌房”,坑蒙拐骗的流量必定“决堤”。

关键观点5: 公众态度与平台责任

文章提到网友正在练就一双慧眼,对“人造光环”祛魅,同时强调平台应更新完善机制,不给造假的虚火添柴煽风、不为欺骗的洪流推波助澜。


正文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 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今天是去联合国开会的一天”自信开篇,几张在大会议室的精致摆拍进入主题,对着话筒用英文演讲几秒作为高光片段,最后吐槽下联合国餐食不合口味草草收场…… 近段时间,一些人“扎堆”去联合国“表演”开会、演讲、领奖,炮制雷同文案视频、营造精英人设。一顿操作引发网友感叹:“这是在开什么国际玩笑?”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充斥在网络上的一些所谓高大上的“开会”,其实只是联合国总部提供的一种公开参观服务。 任何游客都可以在联合国官网预约参观,成人价格为26美元,现场还提供多国语言的导游服务。同样的,煞有介事的用餐、会议、领奖受勋等活动,也都可以通过付费购买相应的“服务”。一旦褪去干练西装、精致妆容,过滤对青少年成长和气候变化等重大议题的“话术”,看似“成功人士”的行头下,不过是场炮制流量红利的作秀。
批发式的“精英炮制”闹剧,怎么就演在了联合国?从受众角度看,这与联合国的大众印象不无关系。 顾名思义,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里的联合国,似乎总与国际大事、公共议题乃至人类福祉息息相关。特别是,不少诸如“模拟联合国”等活动的推广,让许多人增添了一层滤镜和无限遐想。循此思路,能“受邀”步入联合国总部、在会场中“发声”的年轻人,想必一定有过人之处。一些网红和MCN机构恰恰是抓住了受众的这种心理,借着信息差打造“精英人设”,快速吸粉、引流,用带货等形式趁机变现。

社交平台相关截图。 图片来源: 蓝鲸新闻

一场虚假的流量之风,吹来似曾相识的气息。 早年间“谢邀,人在美国,刚下飞机”的经典话术,引发对在网络世界编故事的揶揄。近些年,以大凉山等为“取景地”,拼凑家庭变故、生活贫困、无奈辍学等关键词卖惨博同情的摆拍套路,挑战公众爱心和社会信任的底线。更遑论,名媛培训班、名媛拼单下午茶等现象,激起人们对网红产业链的思考。 不难发现,贯穿这些人物和事件当中的,不乏一个“虚”字:虚构的身份、虚假的经历、虚伪的包装,最终又都指向对名和利的畸形渴求。 由此而言,26美元或许造不出一个可以随意出入联合国的“精英”,却足以挑拨不少人躁动不安的心。

当然,也不能着急给所有走进联合国的年轻人打上“伪精英”的标签。以适当形式分享在联合国参观游览、实习体验无可非议,人们乐见年轻人多行路、多经历、多思考,记录自己的成长。 可以这么说,令人不适的不是“分享”这种行为本身,而是借“分享”之名,行标榜炫耀、招摇撞骗之实。要知道,名不副实的人设终会“塌房”,坑蒙拐骗的流量必定“决堤”。

值得庆幸的是,留给类似闹剧的“制动时间”越来越短,平台的机制在更新完善,网友们也正在练就一双慧眼。对“人造光环”祛魅,不给造假的虚火添柴煽风、不为欺骗的洪流推波助澜,我们每个人都是网络生态的一分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