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VC杂谈
专注于 文化 传媒 娱乐 行业的早期风险投资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烟台公安  ·  20万现金!拦下! ·  昨天  
烟台公安  ·  20万现金!拦下! ·  昨天  
Kevin在纽约  ·  我在时代广场看到一个标志 . ... ·  昨天  
最高人民法院  ·  叶尔盖提垦区法院:边境小院迎“蜕变” ·  3 天前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  ·  在“未开发开放区域”钓鱼发生意外,谁担责? ·  3 天前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  ·  在“未开发开放区域”钓鱼发生意外,谁担责?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VC杂谈

2016年文娱市场观察和分析--华泰年度策略会文创消费 陈悦天 (上篇 底层逻辑和目标)

VC杂谈  · 知乎专栏  ·  · 2016-12-13 10:02

正文

鼎晖文化产业基金的合伙人陈悦天在华泰证券年度策略会上以《娱乐产业的下一个浪潮》为题分析了2016年文娱市场的趋势和下一步的投资机会:

  • 传媒领域的大投资逻辑一条是底层技术的更迭:传播媒介→传播结构→新内容诞生;另一条是主流人群审美的变化,比如如今喜欢二次元的年轻人群会把二次元逐步带入主流社会。
  • 对于想要成为传媒集团的公司来说,市值和现金流非常重要、金融业务和主营业务的结合也非常重要,这决定了买家能力和后续的整合经营能力。
  • 2016年的各个细分市场:二次元和ACG已经开启了货币化进程,这个进程中社会化营销的作用将越来越大;IP的投资需要成体系和系列,本质上IP是降低内容的再营销成本;剧集公司ToB属性决定需要做多内容门类突破天花板;综艺需要往剧集化思路走,填充Storyline;电影是一种奇观效应,3-5亿元的保底是比较正常的价格。
  • 未来会发生什么?圈层的割裂越来越明显;短视频将取代长图文成为常态,CP和后端变现环节或许更有投资价值;VR时点尚未成熟;AI的应用将越来越普遍,未来人类的价值将或许构建在「情感」和「想象力」两项基础之上。

我们将分为上中下三篇推送这次的文章纪要,本篇为上篇,主要囊括 1 )和 2 ),干货满满,敬请大家期待 ~

陈悦天:谢谢许娟和华泰的邀请。今天借这个机会和大家聊一聊娱乐产业,我先介绍下自己,然后聊聊我看到的2016年,再聊我关注到的几个新领域。

我个人背景是以前在创新工场做投资总监,创新工场是总基金规模10亿美元左右的一家VC早期机构,我在今年到了鼎晖做鼎晖旗下的一支文化产业基金,我们规模预期是30亿人民币左右,行业还是没换,还是做文化娱乐传媒相关的投资。去年写了一些东西放在知乎专栏上,大家在知乎上搜陈悦天或者投资手札,我的东西都在上面。

去年讲的主要是讨论为什么要投内容产业,文化娱乐选哪个环节,接下来如果投内容的话,内容的筛选标准是什么。然后去年比较热的是IP,所以我基于自己的角度定义IP是什么,然后好IP、差IP有什么样的特质。还有一个很热的话题是二次元,传播环境的变化。然后要投资的三个方向:要投动漫产能;投亚文化的扩张;还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内容。这三个方向到今年,我觉得还是可以继续投的。今年还有一些新的方向,我在演讲的最后会继续和大家讲的

【投资基本逻辑】关注变化:从传播媒介 传播结构 新内容的诞生

值得捕捉的变化,大部分是C端的变化。 我们大家做投资肯定先投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投资机会。我自己认为值得捕捉的变化大部分在C端:是在消费场景层面、在使用习惯层面、付费层面发生的一些变化。大家消费内容,以前在电视机、电影院,现在可能有PC,PC之后有移动互联网,时间和空间的变化都会发生一些场景的改变,带来一些新的投资机会。使用习惯层面,从频度和时长层面看起来也是不断变化,大家看到最近短视频的崛起等,基本上都是由于用户使用习惯上的变化,短视频大家看的比较频繁一点、时长偏短,这是移动互联网对内容的改变。付费意愿层面有强弱的需求,C端发生变化才有投资机会。B端的变化,我现在仍然怀疑,觉得B端的变化不太能带来很大的投资机会,因为客户实体数量比较有限,市场规模也比较有限。

其实现在基本上所有你用到的互联网服务,都迁移到移动互联网上了。 一开始迁移的是通信类软件,微博获取信息,微信可能做通讯,QQ也迁移上去,还有第二波可能是一些长短内容消费,比如说视频网站在上面,以前有快手看片、爱奇艺、腾讯视频等东西。第三波迁移上去的是支付、O2O服务、电子商务,再往后的是一些特殊的基于移动场景产生的东西。现在观察到的,每次技术变革带来的平台变革,时间、窗口都在越变越短,因为技术实际上提升的速度非常快,所以每一波,我们一级市场抓住的机会,时间窗口很短。2011年我刚入行的时候,抓移动互联网的机会,考虑一个案子可以想3个月之久,后来13年的时候只有一个月周期,现在的状况,一个机会出来,可能只有两个礼拜的决策周期。Mobike这样的案子,一级市场有大量的钱,非常多成熟的投资人,可能6个月就融了4轮,从天使轮到D轮,这样留下的时间窗口和决策周期特别短。

在移动将场景切得很细的情况下,未来的出路或许是沉浸式体验。 移动将用户场景切得很细,没有办法再更细了,下一步再切细,就是浸没式体验,所以接下来要看VR的进展。或者大家摆脱移动设备、摆脱手机,有没有更好的接入方式,更便携式的方式,主要是一些新的显示技术,能够给你带来随时随地的互联网接入体验,都不是碎片化的接入需求。

你先得看这些变化来找趋势投资。但是更重要的是,如果在不断变化当中,你可能要从很多东西中抽取一些不变的东西。

我理出来的传媒投资的大逻辑,最底层是技术驱动的传播媒介的变化。

1 )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的变化直接改变用户的行为和场景,会带来软件和硬件的投资机会。

2 )传播结构: 第二波基于新的传播媒介会诞生新的信息传播结构,传播结构上面会有些新的投资机会,前面传播媒介变化会诞生直播这样的东西,诞生短视频这样的东西,如果未来VR出现,也有新的平台级机会。如果没有新的媒介,看有没有在传播结构层面、信息流通、流转层面有新的传播网络诞生。比如twitter,同样作为文字,短文字传播的效率是不是更好?双向的关注关系和单向的关注关系比较起来,信息传播是否更有效率。长的文字,能不能加入比较好的索引和搜索?诞生知乎这样深度内容的机会?

3 )新内容诞生: 传播媒介和传播结构都看完了之后,基于这些媒介和结构其上会诞生一些新的内容,直播技术会诞生秀场和游戏直播,然后移动智能手机的场景会诞生短视频这样的内容形态,微博这种传播网络会诞生条漫这样的机会,网络视频和弹幕会有很多人进行创作,VR会创作新的VR内容。都会有很多投资机会,会有很多公司出来。传播媒介变化、传播结构变化、新的内容形态诞生,然后基于某种内容形态会诞生一些文化,会有新的人群出现,比如二次元基于动漫这种内容,说唱(音乐配上说词不再是音乐配上歌词)可能诞生一些街头文化,文化和人群会诞生;再然后会有些消费类、品牌的机会。最后一层是依赖于人群会有品牌诞生,健身人群可能会诞生KEEP等,二次元会有品牌漫展等。

整个文化传媒基本上是这样的大逻辑,底层的底层是技术驱动的媒介变化,第二层是传播结构的变化,新的网络、新的内容形态、新的文化人群、新的品牌,最底层的改变是最大的机会,然后逐步变小,越往上迭代周期越短,投资窗口期越短。

【传媒领域的玩家】未来传媒集团终将是全门类的,而实际业务和金融业务的结合非常重要

现在这个领域的玩家非常多,先看BAT。做TMT的公司,如果主营业务和信息传递有关系,其实都是媒体相关,算传媒领域。BAT是TMT里面中国最大的玩家。百度底下爱奇艺还暂时没有分出来,它们不光做视频,还有它的文学和动漫,这个平台可以说正在成长。阿里巴巴集团整个战略图谱非常清楚,方向和格局现在看起来是对的,但是每个实际业务具体的填充还需要时间观察。比较重要的是腾讯,腾讯可以看到列出来的每块业务,网络文学、电影、电视剧都比较扎实,比较好,所以这三家集团一定要先关注。

传媒领域我自己得出的结论是,产业链上不太可能有剩下的环节。大型的传媒集团,比如大家看到的迪斯尼等,有几个特点:1)全内容门类;2)产业链环节完整,从内容生产到发行到营销到渠道到变现;3)在末端有多种变现方式,而且有越多种变现方式的企业,在传媒集团的竞争环境中会越占优势,因为现金流更充足。

如果中国的这些公司要往传媒集团的方向做,要看几个东西:一是看有没有自己的核心业务,有没有自己的阵地,以及一亩三分地划好的壁垒,三个标准:收入、净利润、壁垒(这个领域我做了之后人家不太容易进来)。如果大家仔细看几大传媒集团,都有这样的布局,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较好。中国上市的传媒集团,大家去研究一下就可以发现,做不到全内容门类,就算做某个内容门类也做不到全产业链环节,就更不用谈多种变现方式了,所以这个路程很长。

整个传媒有一个迭代的过程, 第一个前面说的大逻辑是媒介技术升级的点。第二是要关注市场上的人群有没有一些审美偏好的变化。 比如二次元就是审美偏好的变化,年轻人群会把年轻人喜欢的东西带入主流社会,这是比较重要的需要观察的东西。所以媒介技术升级、审美偏好变化是相当于一个主轴的两个端点,不断发生变化、产生新的投资机会。如果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新闻集团如果不是收购的myspace,而是把Facebook或者twitter能够成功收编,那它会不会是现在的样子?会不会在互联网时代生存的更好?Facebook是不是能发展成独立的非常巨大的公司?还有没有互联网什么事儿了?这都是大家需要思考的问题。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