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M.Christensen)在1995年1/2月号《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提出“颠覆性技术”(disruptive technology)这一概念。他的著作《
创新者的窘境
》将颠覆性技术定义为更简单、更便宜、比现有技术更可信赖和更方便的技术。因此“简单、方便、便宜”被视为颠覆性技术初始阶段的特征。其颠覆性技术理论提出的初衷在于,描述革命性技术变革对公司的影响。后续针对颠覆性技术的研究在Christensen理论基础上对颠覆性技术内涵有所继承或完善,但是几乎也都是围绕技术创新对市场、企业及产业的影响展开的。近来,也有学者定义颠覆性技术是指能
改变某一行业主流产品和市场格局
,或
改变某领域
“
游戏规则
”
或操作方式
的技术。
有关颠覆性技术识别与预测方法的国内外研究文献将颠覆性技术识别与预测方法包括了以下5类:
-
基于技术供给与需求的识别与预测方法是从
技术供给
和
技术需求
拉动开展识别与预测;
-
基于评分模型的识别与预测方法是通过一系列评价标准,形成由这些标准构建的
结构化评分模型
来展开识别与预测;
-
基于未来情景假设的识别方法是通过对未来技术发展的
情景假设
来获取对颠覆性技术发展方向的预判;
-
基于量化模型的识别与预测方法利用
量化模型
从微观层面上实现对颠覆性技术的识别与预测;
-
基于文献计量的识别与预测方法则是从包含技术信息的
相关技术文献
中获取颠覆性技术的信息,达到识别与预测的目标。
有研究认为颠覆性技术背后的基础科学研究是颠覆性技术诞生的温床,
基础科研的交叉融合
是颠覆性技术的培养皿。颠覆性技术不仅是通过技术的纵向缓慢渐进发展产生突变而得到的,也是在横向学科的交叉融合中逐渐萌发并迅速发展的,尤其是基础科学的融合与拓展,是人类认识世界思维方式的辩证统一与升华。
颠覆性技术的培养皿:交融发展的基础科学
2013年5月麦肯锡公司发布《12项决定未来经济的颠覆性技术报告》。报告中公布了到2025年将引领生活、商业和全球经济变革的12项颠覆性技术,具体如下:
1、移动互联网。
主要应用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服务交付系统和远程监控系统等领域。预估该技术到2025年每年将带来3.7至10.8万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2、知识工作自动化。
主要应用于教育领域的智能学习、医疗领域的诊断与药物发现、法律领域的合同/专利查找、金融领域的投资发现以及会计等领域。预估该技术到2025年每年将带来5.2至6.7万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3、物联网。
主要应用于流程优化、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远程医疗服务、增强型传感器商业模式等领域。预估该技术到2025年每年将带来2.7至6.2万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4、
云计算
。
主要应用于基于云的互联网应用及服务交付、企业IT生产力。预估该技术到2025年每年将带来1.7至6.2万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5、
先进机器人
。
具体包括工业机器人、服务性机器人、人类机能增进、个人及家庭机器人等。预估该技术到2025年每年将带来1.7至4.5万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6、
智能驾驶
。
在许多情况下可实现自动或半自动导航及行驶的汽车、飞机、潜水艇等。预估该技术到2025年每年将带来0.2至1.9万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7、
下一代基因组
。
以快速、低廉的成本完成基因组定序,可应用在疾病治疗、农业生产和高价值物质生产中。预估该技术到2025年每年将带来0.7至1.6万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8、
储能技术
。
高性能、廉价的电池及其他储能设备系统,如为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供电的锂电池和燃料电池;协助太阳能和风力发电整合的先进储能系统。预估该技术到2025年每年将带来0.1至0.6万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9、
3D
打印
。
基于数学模型打印实物的增材制造技术,主要用于消费者应用、直接制造、工具模具制造和组织器官的生物打印等领域。预估该技术到2025年每年将带来0.2至0.6万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10、
先进材料
。
在强度、重量和导电性等方面具有优异特性和功能的材料。预估该技术到2025年每年将带来0.2至0.5万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11、
先进油气勘探及回填
。
针对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及回填技术。预估该技术到2025年每年将带来0.1至0.5万亿美元的经济效益,每年可额外增加32-62亿桶原油。
12、
可再生能源。
通过如太阳能,风能,水力,海浪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有害气体排放。预估该技术到2025年每年将带来0.2至0.3万亿美元的经济效益,每年减少碳排放10-12亿吨。
同样,毕马威公司在全球调研了841位企业高管,于2017年11月发布《2017年颠覆性技术变革趋势报告》,指出未来三年推动商业转型的三大颠覆性技术:物联网(IoT)、机器人和人工智能(AI)。
1、
物联网领域
。
在毕马威的这次科技创新调查中,IoT在亚洲地区获得青睐。认同颠覆性技术在未来三年将推动商业转化的高管,印度、韩国、中国和日本的占比分别为30%、25%、19%和18%。此外,德国、英国和以色列对IoT的评价也很高,分别为23%、19%和18%。
2、
机器人领域
。
作为未来三年将推动企业转型的第二重要的技术,机器人正在逐步拓宽人类做事的局限。在调研中,美国和日本均对机器人的企业市场前景表示了非常积极的预期,两个国家的调查者中均有15%的高管认可机器人技术将在未来三年推动商业转化,德国和以色列各占13%,中国则为12%。这些国家在创新和工业自动化上一直采取进取积极的行动。
3、
AI
领域
。
在过去十年中,数据和计算能力的显著增长激发了AI领域的创新。在毕马威调研的841位高管中,共有10%的人认为AI将成为未来三年推动企业转型的第三大重要技术。其中,新加坡占比15%,南非占比14%,澳大利也和以色列各占比13%,而日本为12%,居其次的还有印度和英国各占11%,美中韩各占10%。
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
《
“
十三五
”
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对颠覆性技术做出部署,提出要在信息、制造、生物、新材料、能源等领域,特别是交叉融合的方向,加快部署一批具有重大影响、能够改变或部分改变科技、经济、社会、生态格局的颠覆性技术研究,力求使我国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赢得竞争优势。站在新形势新起点下,中国科技界应加强国家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注重在
信息、生命、材料和物质科学
领域开展前沿探索,力争在更多战略性基础科学领域实现率先突破,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颠覆性创新。
(
责任编辑:
龚家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