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度”一直是中铁二十三局“磁浮先锋”品牌的“杀手锏”。常规现浇梁施工常用的木模板和分阶段拼装钢模板,在这场精度较量中“捉襟见肘”。于是,项目团队开启了一场精益求精的“攻坚”,立志打造一套适用于多预埋件且高精度工艺要求梁体施工的工法。
他们把梁体浇筑的每一个环节都当作科研攻关的关键“战场”。选用12毫米的高精度、大刚度模板,结合“井”字形后楞,给浇筑精度上了一把“安全锁”;采用激光切割、锚固板高精度攻丝孔位定位、激光跟踪仪测量等“组合拳”,将安装偏差控制在“毫米”以内;采用特制滑轮组进行模板拆除,满足1厘米内空间脱模要求的同时,有效提高拆模效率,为后期梁体的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项目施工中,他们还研发了新型三向预制板精调工艺、三向预应力张拉控制、高精模组预制板工艺等,形成工法一篇,掌握了航天电磁发射联合试验验证平台轨道梁及预制板预制及安装施工、滑轨安装施工等关键技术,形成在联合试验验证平台发射轨道建造技术方面的自主知识产权,有效提升了在航天电磁发射轨道建造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从“地面轨道”到“航天发射”的“转型”,是中铁二十三局践行“一体两翼”发展战略、
向战新产业挺进的生动注脚。此外“国储林+”、低空经济、新能源、乡村振兴等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项目成为他们应对建筑行业增速放缓“挑战”的重要突破口。
国内首套高温超导电动悬浮全要素试验系统完成首次悬浮运行,未来时速可达600公里以上
为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磁浮发射等战新产业落地,中铁二十三局积极构建“组织赋能+制度保障+资源协同”生态体系。
机构设置上,2024年升级成立战新产业研究中心,配套建立“1+4+3”立体化组织架构,即1个领导小组、4 大职能部门、3 级纵向穿透机制。
龙泉山国家储备林项目是中铁二十三局“一体两翼”产业发展格局拓展实践的关键项目
制度保障上,针对航天磁浮等战新产业特点,制定《发展战新产业实施方案》等指导文件,建立专班推进机制,将创新指标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资源协同上,该局在原有磁浮建设技术积累基础上,2024年新增投入1000万元科研资金,参与航天磁浮发射中试验验证平台建设,并与西南交大、航天三院等单位合作进行磁浮系列技术攻关。通过“长期资本+技术积累+靶向攻关”的三重驱动,持续巩固磁浮轨道技术优势,拓展磁浮发射新赛道。
技术创新、工艺创新、机制创新,中铁二十三局正逐步构建起覆盖战略规划、组织保障、考核激励、技术研发的创新“生态”,为培育新质生产力、进军战略性新兴产业“蓝海”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