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从事科学研究,有人一旦取得小小的成绩,尾巴就很快翘到天上去,认为是由于自己高智商再加主观努力得来;有人一味追求来钱快、名气大的科研项目,对那些国家需要但需长期研究才能出成效的项目避而远之;有人为贪图名利,在一些项目上做创新“矮化”文章,囿于修修补补、步人后尘的境地;更有甚者,“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不仅不屑于扶助晚辈,更见不得有学生超越自己。
5月7日,我国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吴文俊在北京逝世。他曾说过,“不管一个人做什么工作,都是在整个社会、国家的支持下完成的。我们是踩在许多老师、朋友、整个社会的肩膀上才上升了一段。应当怎么样回报?我想,只有让人踩在我的肩膀上再上去一截。”
这番谦逊之辞,是他一生的生动写照,是其感恩情结的最大彰显。因为心存感恩,他才会聚精会神、积毕生之精力攀登一座又一座数学高峰;因为心存感恩,他深知从事科学研究之不易,萌生奖掖后生之心,意欲通过发挥自己“传、帮、带”的作用,为晚辈的科研提供铺垫性支持,并以之作为对“老师、朋友和整个社会”的回报。
一个科研工作者,能够取得科研成果,除了依靠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倚仗良好而宽松的科研环境以外,也还是因为自己“是踩在许多老师、朋友、整个社会的肩膀上才上升了一段”。正如大科学家牛顿所言:“如果我看得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事实也正是如此,我们已经经历的蒸汽技术、电力技术和信息技术这样三次科技革命,可以说,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是建筑在前一次科技革命的基础上而发展完成的,换言之,没有前一次的基础条件,就不可能有后一次的飞跃结果。这其中,自然更与广大科研工作者后一代站在前一代的肩膀上而代代相承相接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然而,同样是从事科学研究,有人一旦取得小小的成绩,尾巴就很快翘到天上去,认为是由于自己高智商再加主观努力得来;有人一味追求来钱快、名气大的科研项目,对那些国家需要但需长期研究才能出成效的项目避而远之;有人为贪图名利,在一些项目上做创新“矮化”文章,囿于修修补补、步人后尘的境地;更有甚者,“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不仅不屑于扶助晚辈,更见不得有学生超越自己。这种只看眼前、不看长远,只关心名利、不关心效果,只安于现状、不未雨绸缪的做法,恰恰就是一些科研工作者缺失感恩思想,缺乏责任意识,缺少担当精神的表现。这无疑是科研工作的大敌,若让这种风气蔓延下去,必将阻碍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科研工作,说到底是一项“接力赛”,要克服功利思想,确保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与其他科技重大项目齐头并进。李克强总理提出“鼓励从事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可以十年不鸣,争取一鸣惊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看看吴文俊,他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用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的“吴方法”,开创了近代数学史上第一个由中国人原创的研究领域——数学机械化。这一理论多年后才被应用于多个高技术领域,解决了曲面拼接、机构设计、计算机视觉、机器人等高技术领域核心问题。这些都依赖于吴文俊的“寂寞长跑”。若非如此,一味急功近利的科研,永远成不了大事。
做好科技“接力”工作,自然少不了老一辈对晚辈的提携和关照。蔡元培帮人写推荐信,几乎到了有求必应的地步。他不惮烦劳这样做,除了爱惜人才,还因为他有一个定见:“希望在中年人、青年人身上。为这些人挺身请命,披荆斩棘,是老年人的义务。”若老一辈科研工作者都能够有这样的念想,并付诸于行,我们的科研“接力”该是怎样勃兴的局面!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在中国这片日新月异的土地上,从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到经济学、法学、社会治理等人文社会科学,中国的发展正在为世界的知识增量提供新的前沿阵地,这也呼唤更多有抱负有情怀的科研工作者紧紧抓住“接力棒”,在科研的跑道上,尽情释放自己的能量,努力实现“接力棒”的精彩传递。如此,我们的科研事业也才能兴旺发达。
募格编辑英文论文润色2折优惠券等你来抢。一券在手,就能享受低至2折的英文论文润色服务,60元当300元花,无任何使用时间限制!
长按下方二维码或戳左下角“阅读原文”抢购吧!
长按二维码进入购买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