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号开始,《哈利 · 波特》全系列八部电影,在国内影院重新上映。
从2001年,《哈利·波特》电影系列问世以来,在全球收获了超过80亿美金的票房,绝对是21世纪初最成功的影视IP。
从
J.K.罗琳的原著小说,到
系列电影,再到
各种主题乐园,各种词汇与元素,霍格沃茨的
魔法早已经
渗入到
麻
瓜世界的
各个角落了。
2002 年 1 月,《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
中国首映,第一批感受魔法魅力的人
,现在至少都到而立之年了。小时候相信着世上有魔法的人孩子们,没能等来
霍格沃茨学院的入学通知书
,而是老老实实参加高考,步入社会,找一份工作谋生,成家立业,成为了一名普通的麻瓜。
作家苗炜在给他儿子写的书《给大壮的信》中写到,“所谓的麻瓜世界,就是成人的世界。哈利·波特去魔法学校报到,实际上就是带领我们重返童年。”
但麻瓜也有麻瓜的优势。
很
多年后再看,一些小时候没看懂的
《哈利·
波特
》中的细节和情感,如今大概才能感受得更深刻。
比如小时候有点害怕的斯内普教授,长大后才能更懂得他的复杂和深情。斯内普的演员艾伦·里克曼已于2016年逝世,在他留下的日记里,记录了他与《哈利·波特》,与斯内普的相会与纠缠。
这是
一个
麻
瓜走
进魔法世界的一段详细
记录。
他说,“我只要一戴上[斯内普的]戒指,穿上他的衣服,就会产生一些变化。我不再健谈,收起笑容,把自己关了起来。”
霍格沃茨礼堂,圣诞舞会……他们总想让我跳舞。为什么要跳?和谁跳?有什么理由?最好别叫我去那儿,如果非去不可的话,斯内普也只看不跳。
今天就让斯内普教授,带着我们一起,重返童年时的魔法学院吧。
艾伦·里克曼(1946.2.21—2016.1.14)
本文摘选自《疯狂与深情》,经出版社授权推送,小标题为编者所拟。
篇幅所限有所删减。
“对《哈利 · 波特》没什么感觉”
准备出演《哈利·波特》
2000年7月2
6日
《哈利 · 波特》向我发出邀约了……
2000年8月23日
6点半,所有人钻进车里,前往锡耶纳,在天黑之前赶到坎波广场。晚上8点左右,我在露台酒吧给洛杉矶打了个电话,答应了《哈利 · 波特》的合作。
2000年8月24日
泳池边,
我现在对《哈利 · 波特》没什么感觉,这让我有点不安……
也可能是因为我正在读马丁 · 艾米斯的《体验》,书中描写的是另一段人生……
2000年10月6日
和J.K.罗琳的第一次通话。她姐姐接了电话:“她不在——我可以替你留言吗?”电话那头传来咯咯的笑声……“抱歉,刚才是和你开玩笑的!”“有些事情只有斯内普和你知道,我也需要知道……”“你说得对,明天给我打电话,这些事情没有别人知道……”
2000年10月7日
和J.K.罗琳的第二次通话。她紧张兮兮地带我一瞥斯内普的世界。听她讲话,就好像她生活在这些故事当中,一切都不是她编造的。她就像是一个传达者——一直说“你看,在他年轻的时候,是这样的情况,发生了那样的事”。她从不会说“我想要这样,我想要那样……”
“这部电影只能在大银幕上观看”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2000年10月10日
《哈利 · 波特》项目启动。
8点半,出发去MBA特效公司,参加9点的试装。
上午11点,国王十字车站,先坐火车前往纽卡斯尔,然后继续坐车去安尼克城堡,化妆(3个小时……),做镜头测试。一会儿向左转,一会儿向右转,脸上的优缺点都暴露无遗——脸色苍白=人老了,假鼻梁的妆得加重,诸如此类。剧组的整体氛围是友好的,稍微有点儿混乱。
2000年12月11日
上午7点出发,返回《哈利 · 波特》片场。玛吉 · 史密斯、佐伊 · 沃纳梅克、伊恩 · 哈特、理查德 · 哈里斯都在大礼堂,每个人都是那么可爱,那么有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
不过今天这些镜头就是拍一条过一条,没有什么场景可以分析的,也无须思考。
或者是还不到思考和分析的时候……或许……做决定的人太多,他们居然给斯内普做了一顶帽子。
斯内普还需要戴帽子?
所幸的是,克里斯 · 哥伦布人很可爱,也很有趣,你都可以猜出来他在想什么,他想要什么。
当然,如果你的表演太出格了,他也会很敏锐地察觉到。
所以,效率很高,一切看上去不错。
2001年2月19日
最后一天拍摄《哈利 · 波特》。
那天结束时,猫头鹰海德薇飞过大厅,将一把“光轮2000”扔在哈利的腿上。训鸟师戴夫因为这场戏担心得一晚上没睡着。真是单纯的人,但很了不起。
2001年10月23日
大卫 · 海曼来电,赞扬我在《哈利 · 波特与魔法石》中的表演有多么出色……家里的传真机发来媒体的评论,反响之热烈令人难以置信。难怪这么凑巧,D.H.这个时候给我打电话……
2001年11月4日
6点半,《哈利 · 波特与魔法石》首映礼。
这部电影只能在大银幕上观看。只有大银幕的广度和深度,才能与约翰 · 威廉姆斯那让人震颤的配乐相得益彰。首映之后,在萨沃伊酒店举办的派对更加有趣。
“这个梦的确还没有结束,也不会结束”
《哈利·波特与密室》
2002年1月9日
2点,做了牙齿漂白。可真难受!
4点,《哈利 · 波特》(又一次)试装。有必要先稍微感受一下角色。
2002年1月14日
《哈利 · 波特与密室》。
清晨6点50分出发(斯内普的书房)。
(只不过,现在写下这些,当然还带着凌晨2点熬夜的后遗症。)
大家又聚在一起真是高兴,像是做梦一样,就好像从没有分开过。不过,在某种程度上,这个梦的确还没有结束,也不会结束……
一天下来,筋疲力尽。只睡一个小时看来不太够。
回到酒店,等着我的是俱乐部三明治、薯片、红酒、《地面部队》还有床。
2002年4月2日
7点14分出发→《哈利 · 波特》片场。
在魁地奇看台上,米瑞安 · 玛格莱斯(她用特有的方式告诉我,她将被授予官佐勋章,还轻了20磅)和詹森 · 艾萨克,他则是初为人父。今天拍的是一得分就满意地点头的过场戏,不过今天拍得很快,午饭时我们就可以撤了。
2002年4月8日
牛津基督教堂学院。
《哈利·波特与密室》的最后一个拍摄日。
一向不拘小节的大卫 · 海曼问:“下一部你还会来吧?”说到第三部的导演人选,大卫心中的人选是阿方索,克里斯却更倾向于肯 · B.。我只能拭目以待。
“疲惫、紧绷、自闭。斯内普附身”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2003年3月13日
6点半出发,《哈利 · 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第一个拍摄日。
2003年4月14日
上午7点出发——《哈利 · 波特》片场。
和一众教授拍高桌上的戏份儿。每一遍其实都差不多,但你还能指望什么呢?无非就是为了取几个镜头——大合唱的镜头、300个孩子的镜头、讲话的镜头。人们在后头阅读。
2003年7月30日
上午7点出发。斯内普和卢平在教室对峙的一场戏。
这一天可是开了个好头啊,摄像机屏幕突然掉下来,差点儿结果了我的脑袋。接着忽然断电了,大家一整天都闷闷不乐的。我对着一张带有生殖器的、莱昂纳多变成狼人的草图(随口)说了一句:“华纳兄弟肯定不要这样的。”这话不仅帮不上忙,还惹得阿方索跟我生闷气。可是我太爱他了,绝不会让他一直生我的气,所以我私下去找他,化解了矛盾。
2003年7月31日
早上7点出发。
疲惫、紧绷、自闭。斯内普附身。
欢乐的片场不需要这些情绪。
2004
年5月23日
纽约。
下午4点,《哈利 · 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全球首映。
一到达无线电城音乐厅,我就感觉自己像披头士乐队的成员。我们一下车或者一出现,成千上万的粉丝就开始尖叫,他们大多为丹尼尔 · 雷德克里夫而来,但是看见其他演员也激动得不行。我们登上舞台时,台下有6000名观众,那种尖叫声更不必说。
这部影片,阿方索完成得极为出色。作品非常成熟,充满了大胆的元素,让我很高兴。每一帧都是艺术家和故事讲述者的诚意之作。令人惊艳的特效是这部电影重要的一部分,这绝非在炫技。后来和埃莱尼还有阿里尔 · 多夫曼结伴返回酒店,阿里尔 · 多夫曼将狂妄自大拉升到迷人的高度。他就是喜欢做自己。
2004年5月30日
下午5点,乘车前往莱斯特广场参加《哈利 · 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的伦敦首映。8000多位粉丝大声尖叫(显然有些人凌晨5点就已经来了)。
“斯内普只看不跳”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2004年9月14日
重返《哈利 · 波特》片场。
7点40分,《哈利 · 波特与火焰杯》第94场戏。
有一类群戏,总是要一遍又一遍地拍——过程中突发一个状况——又得再来一遍,大家全都得上,还没什么台词。
2004年9月15日
《哈利 · 波特》。
早上7点出发,今天我们要跑进魁地奇球场,施用一些奇怪的液体。
2004年10月18日
“哈利 · 波特。”
我今天的台词就这一个名字。毫无意义。不同的角度拍了好多次,然后我们就收工了。简直令人发狂。
2004年11月11日
《哈利 · 波特》。
7点15分出发。
和玛吉一起拍在邓布利多办公室里的戏……斯内普的腔调太独特、太难学了,大家都忍不住笑了出来。再加上玛吉给我们讲了米瑞安 · 玛格莱斯在《等爱的女人》首映式上闹出的笑话——“她穿着亮片裙看起来就像一辆谢尔曼坦克”,这笑声就更止不住了。
2004年11月17日
《哈利 · 波特》。
7点15分出发。
这场戏是我冲进去,手里举着魔杖。后期要做像《神秘博士》那种特效,很贵。玛吉和迈克尔也开始有点儿不耐烦了,他俩现在也觉得拍这些戏极其浪费精力。
2004年11月23日
《哈利 · 波特》。7点15分出发。整部电影里唯一一场斯内普和哈利 · 波特的对手戏,我竟然被耍了。首先,8点的走位就是和替身一起完成的。既然这样,为什么不提前通知我一声?我们都已经开始排练了,剧组这才宣布,他们在这场戏里布置了相当多的机位,所以我们走位时必须得格外注意镜头。搞什么啊。
2004年12月7日
《哈利 · 波特》。
7点40分出发。
霍格沃茨礼堂,圣诞舞会……他们总想让我跳舞。为什么要跳?和谁跳?有什么理由?最好别叫我去那儿,
如果非去不可的话,斯内普也只看不跳。
2004年12月8日
《哈利 · 波特》。两天一动不动地站着,鼓掌两次,看着其他人跳舞。
2006年8月1日
一时心血来潮,终于看完了《哈利 · 波特与火焰杯》。罗杰 · 普拉特掌镜,画面很美,镜头语言充满了迈克[ · 内威尔]的人文关怀。瑞玛指出,这是整个故事当中最复杂的一本,也是最难拍的一本。因此,导演功不可没。
“穿上斯内普的衣服,就会产生一些变化”
《哈利·波特与凤凰社》
2006年1月30日
终于,答应继续拍《哈利 · 波特与凤凰社》。心情不上也不下。我之所以点头,是因为有人告诉我“坚持到底。这是你的故事”。合同上增加了一条内容:每一部7周内完成拍摄。
2006年4
月12日
6点45分,出发去《哈利 · 波特》片场。
我很快就意识到,我只要一戴上[斯内普的]戒指,穿上他的衣服,就会产生一些变化。我不再健谈,收起笑容,把自己关了起来。这个角色让我画地为牢,精神紧绷。这种态度在片场可不是什么好事。我在其他片场,还从没这么沉默寡言过。还好有丹尼尔[ · 雷德克里夫]活跃气氛,他很放松,也很有魅力,关键人还年轻。
“湿透了的影迷兴奋地大声尖叫着”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2008年2月4日
《哈利 · 波特》第6部。
《哈利 · 波特与混血王子》。
拍摄第一天。
谢天谢地,我还穿得上袍子,没有把接缝处撑破。
2008年3月3日
6点45分出发。
天文塔之战和邓布利多之死。奇怪,单从剧本上看,这场戏缺乏戏剧性,不过,这都是因为电影剧本的因果关系太绝对。要么合并叙事,要么简化叙事。我们对单个角色的动机的了解(或记忆)不足,因此无法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又或者说,我们并不关心他们怎么想。今天,斯内普有两句台词是这么说的:“我向你保证。我发誓。”我提出意见(今天成功了):这几句词儿很让人摸不着头脑,把冲突都淡化了。
“这台词你非说不可吗?”回到家,瑞玛问我。
“也不是,但我打赌,明天我还是得说。”
2008年3月10日
“抽出你的魔杖。”就这么一句台词,逗得海伦娜 · 伯翰 · 卡特笑个不停。周四的表演怕是要陷入滑铁卢……海伦 · 麦克洛瑞虽然说自己很紧张,可是看见这混乱的场面,却很自得其所。她还评价了几句,说斯内普的家设计建造得一点儿也不符合主人的性格。
2008年3月17日
回到山坡上拍摄。刺骨的冷,海伦娜的乳沟暴露在寒风中……我说出那句颇具讽刺意味的台词:“没错,是我。我就是混血王子。”我们距离导演的帐篷只有100米的距离,因此只拍了两条,就收工了。一条带强烈感情的,一条不带感情的,以防万一。
2008年3月27日
6点半出发。一整天都待在斯内普的书房里,和海伦娜还有海伦一起。有趣,身边一个戏剧演员,一个电影演员——两位都很优秀,不过海伦需要有人和她互动,海伦娜则完全是靠自驱力,就算你对着她说中文也无所谓。
2008年4月23日
7点15分出发。
回到哈利 · 波特的浴室,脚不入镜,所以穿着惠灵顿靴子。今天一整天,不是拍这个镜头,就是补那个镜头。当丹陷入过度反应的旋涡时,我温和地提出两点,一是两个角色要相互尊重,二是可以慢下来,等一秒再做回应。建议奏效了,奏效了一小会儿。
2
009年7月7日
5点15分,天上下着大冰雹,去参加《哈利 · 波特与混血王子》的首映式。到了莱斯特广场(又遭遇倾盆大雨),湿透了的影迷兴奋地大声尖叫着。从后门离场,出来就是莱尔街,回家,吃披萨。
“故事被摄像机封存,结束了”
《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
2009年7月2日
《哈利 · 波特与死亡圣器》上、下两部的合约终于谈妥了,大家都小心翼翼地维护了尊严。
2009年9月10日
下午3点,和大卫 · 叶茨[《哈利·波特》导演]谈话。出于某种原因,一谈起《哈利 · 波特》,我就容易心直口快。我发现斯内普和伏地魔的最终对决这场戏有个致命的硬伤,而且我的判断绝对没错,所以我也没和他绕弯子。然而,大卫 · 叶茨却不为所动。他看上去真的在听你说话,其实却固执得很。一个劲儿点头表示赞同,实则非另有计划绝不改变,至少我看上去是这么回事。
2009年11月25日
《哈利 · 波特》,6点15分出发。
去尖叫棚屋……
又湿又冷,风嗖嗖地刮,工作人员都离得老远,所以拉尔夫和我只能一点点朝布景走去。大卫 · 叶茨这个依旧顽固的家伙,还是坚持让V[伏地魔]用一句魔咒杀死我。(无法理解,更别提广大读者的抗议和愤怒。)
尽管如此,和拉尔夫配合得很棒。他直接、真诚、有创意、自由。
回家和瑞玛(逻辑鬼才)讨论,她说:“他要杀你不能用魔咒,因为只有阿瓦达索命咒才能杀死你,而且一击致命,你一死,这场戏不就没法儿收尾了吗?”
2009年11月26日
《哈利 · 波特》,6点15分出发。
斯内普之死。这场戏贯穿了一整天的拍摄,不同角度,不同景别。快十年过去了。至少,今天这场戏缩到了只有两个演员……大卫一激动,就显得无助又可爱,而且他就站在旁边看着我们表演。这恰恰证明,当一群演员跳出纸面上的剧本,共同琢磨故事,构建空间和场景,能实现非凡的效果。斯图尔特 · 克雷格设计的船屋,营造了一种讽刺的、永恒的氛围。我之前还和大卫提到过,这个景搭得很壮观,还有点日式建筑的味道。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