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TechWeb
TechWeb专注于互联网消费领域,每日专业提供互联网产品、智能设备及互联网服务等方面的最新资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木紫午盘  ·  下周,注意一个风险! ·  11 小时前  
DeepTech深科技  ·  “踢掉”OpenAI之后,Figure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TechWeb

裸条、追债、自杀...是谁让大学生变成待宰羔羊?

TechWeb  · 公众号  · 科技媒体  · 2016-08-30 19:54

正文


时隔4个月之后,监管部门再次发文整改校园网贷。


8月24日,银监会明确提出用 “停、移、整、教、引” 五字方针,规范整个校园“网贷”的行为。


今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中国银监会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各高校要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联合银监局等相关部门密切关注网络借贷业务在校园内的拓展情况。


半年内监管层面两度发文规范校园贷已经足以说明,这个领域已经出现了大问题。



裸条、追债、自杀: 校园贷化身高利贷


近年来,各类五花八门面向大学生的网络贷款平台以及校园分期购物平台,让人看花眼。“免息”、“低息”背后,往往藏着陷阱和“坑”,甚至由此引发一些社会问题。TechWeb梳理近年来的报道发现,有关不规范的校园贷引发的悲剧屡屡见诸报端。


3月9日,郑州21岁大学生郑某因无力偿还60万元网贷跳楼自杀的消息,校园贷化身高利贷逼死人命的消息传遍网络。


6月,微博网友爆料,有人通过网络借贷平台提供 “裸条放款” ,恶意诱导女大学生裸体手持身份证拍照,替代借条使用,当发生违约不还款时,放贷人以公开裸体照片为要挟逼迫借款人还款。


该消息一经曝光,网络借贷平台、校园贷相关话题再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近日,据媒体报道,“ 裸条借贷”交易仍在偷偷进行 ,更有放贷者称,以“裸条”抵押后,如 无法按时还款,可介绍卖淫,通过非法性交易所得还款。



TechWeb查询 百度贴吧 “校园贷吧”发现, 贴吧里 充斥着大量的放贷广告信息。“无前期”、“下款快”、“利息低”几乎成了每条广告的标配宣传语。有些放贷信息则直接标明,211、985大学生可以提供更优惠的放贷条件。


攀比、投机、轻信: 大学生成待宰羔羊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校辅导员向TechWeb表示,一些网贷平台之所以瞄准大学生这个群体,推出针对这个群体的贷款产品,有其特殊性, “大学生处在一个特殊的年龄段,生理年龄到了成年人阶段,但心理年龄却远未达到成年人的思考能力。既缺乏社会历练,又没有对自身足够清醒的认识,容易偏听偏信,很容易成为别有用心者的目标。”


上述辅导员还表示,真正陷入网贷陷阱的那些学生,基本都是为了 购买电子产品或者是奢侈品 铤而走险,“没有大学生是为了生活费、为了生存而去选择这些网贷产品。”


图片来自“校园贷吧”


据融360《维度》调查显示,在申请校园贷的学生中,有53%的大学生选择校园贷是由于购物需要,比如买化妆品、衣服、电子产品等。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发布《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研报告》,报告显示,在弥补资金短缺时,有8.77%的大学生会使用贷款获取资金,其中网络贷款几乎占一半。而另一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高校学生样本中,有近50%的学生认为逾期不还对未来个人工作和生活造成的影响不严重或不了解。


“网贷平台往往会以低分期利率吸引学生,月利率普遍在0.99%至2.38%之间”,但实际上网贷并非如广告宣称的“低息”。据北京青年报调查, 一款月息0.99%存猫腻的借贷产品,经过财务人员测算后发现,其实际年利率超过20%。 如果不仔细自己的计算,单纯相信广告的“低息”一说,根本就难以发现这个秘密。



预警、引导、整改 监管还须加大力度


一位不愿具名的网贷行业从业者向《投资者报》表示,大学生消费市场确实有很多机会,但无法有效地对风险进行控制,也是他最初没有涉足校园贷的根本原因。


今年4月13日,教育部和中国银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大对校园不良网络借贷监管力度,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加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力度,加大金融、网络安全知识普及力度,加大学生资助信贷体系建设力度,帮助学生增强金融、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