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同写意
一个以新药创制为核心,汇集国内一流研发精英的大型交流与价值分享平台。“同筑技术人生路,写意中国新药魂”是同写意的初衷与愿景。秉承汇集“一线、一流”,讲求“实用、实在、时效”的原则。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港天港地港人才  ·  4类人申请港硕爽翻天,利益buff拉满! ·  昨天  
港天港地港人才  ·  4类人申请港硕爽翻天,利益buff拉满! ·  昨天  
PM圈子  ·  程序员连相7天亲:规划有多重要! ·  2 天前  
厦门网  ·  热搜第一!微信又上新功能 ·  3 天前  
厦门网  ·  热搜第一!微信又上新功能 ·  3 天前  
长城新媒体  ·  微信朋友圈更新!网友:年度最有效功能 ·  3 天前  
长城新媒体  ·  微信朋友圈更新!网友:年度最有效功能 ·  3 天前  
青岛日报  ·  74岁刘晓庆,官宣 ·  4 天前  
青岛日报  ·  74岁刘晓庆,官宣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同写意

新环境下,生物医药并购/BD的机遇和挑战

同写意  · 公众号  ·  · 2024-12-26 17:53

正文


原研创新或者国际上认可的重磅炸弹级的创新,难度非常高,有时候需要一点“运气”,可遇不可求,并购/BD已成为医药产业的核心命题。

现有环境下,对于BD双方来说,还存在何种机遇和挑战?


11月底的 泰州医博会 上,天择资本携手同写意,邀请在并购方面有丰富经验的药企负责人和证劵及律所的相关专家与会做专场交流。


在天择资本合伙人何雄主持的圆桌讨论中,迈博药业执行董事、首席财务官李云峰,誉衡药业副总经理、并购负责人罗飞,鼎晖投资董事总经理姬伟,济群医药董事长李战,因诺生物总经理陈晓忠,对生物医药并购/BD的机遇和挑战这一主题进行了讨论。写意君将讨论整理如下。





BD在外资企业中很受欢迎,他们更看重有迭代能力的产品,比如产品相当强,创新能力相当高,更能够替代现有产品。如此之后,即使只有中国市场,外资企业都愿意以现金或者股票等方式给与大的估值。

上述之外,创新药企更多是基于现有产业的情况,在一些品种中进行改良,做me better,这是一个途径。更重要的是,选择市场的盲点。以抗体领域例,一开始大家全部聚焦PD-1,之后又全部转型,聚焦肿瘤领域的ADC,以及肿瘤领域的双抗甚至三抗。慢慢地,大家又开始转向自免。

市场永远有盲点,比如药特别难做,或者是临床特别难做的方向,便是市场盲点。这样的品种在市场竞争度上会比较低,同时也会相对降低BD工作的难度,很多合作伙伴愿意选择一个竞争比较窄的赛道品种。


1
为何BD?

很多欧美药企和VC,对于各自本土原创性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有相当大的助力。而在中国,根据嘉宾的观察,这一部分的环境不是太好。

早期,资本圈最大的一个特征是“从众”,大家都看好的蜂拥而上,甚至当下还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集体看肿瘤品种,集体看ADC。一旦是大家都看中的赛道,无数的钱进去以后,有可能会造成一个恶性竞争。

好的一方面是,真正原创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得到扶持。但在目前的环境里,大家对于真正原创的好药,在早期的投入这块都不是很舍得。

处于临床III期的药物会有很多BD的机会,就是因为在这个阶段中,这款药的风险和成功率大家都已经非常清楚。这时候,核心就是优化配置——研发公司也好,产业化公司也好,包括传统的pharma,都是在互通研发资源和销售资源,快速整合,最大化实现药物的价值。

在一些嘉宾的观点中,BD更多起到的作用是资源整合。

在这一方面,依然是欧美市场的环境更友好,比如国内几个比较好的品种,愿意出大价钱的还是外资药企。

股权投资者讲究投后管理和整合。其实BD交易的全过程,都是一个整合的过程。BD交易并非局限于合同上的条款,更多的是整个新药研发到产业化的过程,以及未来无数的不确定性。交易双方需要有一个长期的,且在商业道德上也比较靠谱的合作伙伴携手共进。

嘉宾提醒,BD人也要关注药物监管领域。无论是化药还是生物药,监管机构的规则也非一成不变,可能仅仅是一个很小的变化,就会导致一些药的价值大幅提升或大幅降低。

这也给把握“市场盲点”制造了机遇。FDA对于药品批准有比较灵活的政策,现在有相当一部分药物,通过简单的适应证临床,加上一个非常专业的药学,就可以获得FDA批准,如今CDE也开始跟进这个操作。很多“长线”的药物一下子变成“短线”药物,价值大幅提升,大家也都拥有更多机会。

很多本身不是研发基因的传统上市药企,同样在时代浪潮中被推着前进,通过并购整合,将优势从纯销售扩展到了生产。

有嘉宾认为,这类企业并购的核心是品种,这也是他们比较缺少的东西。具备临床价值、较好的生命周期的,不管是改良型新药,还是有差异化的仿制药,甚至是创新药,都是这类药企感兴趣的对象。

而市场给这些传统上市药企的考量,和生物创新药企的逻辑不太一样,利润是考核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并购的过程中,他们会考虑被BD企业的收入利润和现金流。

但同样的,传统上市药企非常愿意和研发公司进行合作,通过自身的营销网络,快速推进产品的商业化。


2
挑战与机遇

有嘉宾认为,BD最大的问题在于自身的状态。

具体说,大药企的BD负责人可能无法准确评估一个早期产品的价值和风险,尤其是创新药。对于创新药企来说,如何与大公司谈判获得心仪的价格,也是一个难点。

在这个部分,是否有第三方机构可以起到一些作用,能够“把好”创新药估值这一关,让投资人和药企都能信服,是部分嘉宾在期待的点。

另外,对于传统上市药企,并购企业,尤其是并购创新药企业,整合的难度很大,因为现有的公司结构中缺少相关的科学家。如果未来需要和创新药企一起发展,如何在工作中进行更好地互动,更好地激发这些科学家出身的企业家继续保持创业激情,是传统药企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背后的道理不难理解。大部分科学家习惯从学术角度看待问题,公司策划、运营却首先对创业者的战略设计、大方向把握提出要求。

另一方面,一家成熟的药企管理者必然擅长于经营管理,而大量商业事务却一定程度影响其向科学领域的开拓。可考虑鼓励科技人员把成果和专利转让给企业,以咨询的方式、科学顾问的方式参与,而不是经营管理。

原始创新的主旋律之下,势必促使更多的创新要素流动和集聚。 对于行业来说,需要面临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是创新产品的定价。

早期高估值“击鼓传花”,导致公司上市之后的破发和倒挂,造成投资人的损失,最终也伤害创新的产业环境。显然,当时的估值并没有反映产品真正的价值。在国内,对创新产品进行合理定价仍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也得经历一段过程。

定价的另一边,是支付挑战。当下,中国的创新成果越来越丰富,不断有本土药企收到MNC抛来的橄榄枝。但与生物医药蓬勃发展相对应的,却是难以支付得起的市场。

创新药支付的“标杆”美国对此的解法是,通过法律构建了一个由政府、雇主和个人共同来分担支付风险的模式。此外,美国的商业保险在国家的保险体系里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