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为全面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的相关要求,深入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建设,实现全国心血管疾病诊疗质量均质化,多维度提升临床医生对重大心血管疾病的综合管控能力,全面提高心血管疾病诊疗水平。12月27日,CDQI心衰中心标准化诊疗路径和规范化防治体系项目——新质控标准培训会召开,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黄洁教授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申晓彧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胡小莹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
王辉教授
带来精彩的学术分享。
会议伊始,
黄洁教授
为会议开场致辞。黄教授指出,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管理具有严格流程,需要临床医生对疾病有足够清晰的认知,能够准确地判断疾病所处的阶段,做出合理的选择,包括治疗方案的制定,药物的选择,是否进行器械治疗等。标准化诊疗路径的建立是提高诊疗效率和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降低医疗风险、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举措。此次培训会的目的在于帮助各级医疗机构的心血管医生掌握最新的质控标准,确保在实际诊疗过程中能够精准应用。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治疗手段和药物不断涌现,临床医生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此外,黄教授对各位参会专家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并期待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申晓彧教授
指出,近年来,心衰的诊断、治疗及长期管理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为了进一步提升心衰患者的诊断、治疗和管理规范性,国家标准化心衰中心专家委员会依据最新国际和国内指南,制定了心衰管理的临床路径。此举旨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确保患者从诊断到治疗再到长期管理的每个环节能获得最优化的照护。
心衰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脏影像学和功能检查,以判断心衰的可能性,并结合针对性的特殊检查进一步确定心衰的病因、诱因和分型,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包括是否存在并发症和合并症。
HFpEF的诊断标准为:存在心衰的症状和/或体征,LVEF≥50%,存在心室结构或舒张功能障碍的客观证据。临床上常用H₂FPEF评分来评估HFpEF的可能性。若HFpEF诊断难以确立,则GDMT治疗试验是合理的第一步。
准确评估患者的容量状态,恰当使用利尿剂是心衰药物治疗成功的关键和基础。有液体潴留证据的心衰患者均应使用利尿剂,依据患者对利尿剂的反应调整剂量,每日体重变化是常用的监测指标。
对于新发HFrEF患者,应尽早开始以低剂量启动所有关键药物治疗,目标是尽快(理想情况下不超过3个月)达到4类关键药物(ANRI/ACEI、BB、MRA、SGLT2i)的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上调药物剂量时需监测血压、肾功能及电解质水平。
既往临床研究的事后分析、亚组分析或荟萃分析结果显示,HFmrEF的治疗策略与HFrEF患者类似。HFpEF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及合并症管理。HFimpEF和HFrecEF患者的管理主要包括继续生活方式管理、维持药物治疗及维持CIED治疗,推荐在恢复后1~3年内每3~6个月,3年后每6~12月门诊随访一次。国内外心衰治疗指南全面更新,进一步确认了SGLT2抑制剂作为唯一适用于全射血分数心衰患者的基石药物的地位。
临床上,肾功能异常和(或)高钾血症是启动和滴定GDMT治疗的常见障碍。在开始使用SGLT2i后,eGFR最初可能轻度下降,但SGLT2i长期使用具有肾功能保护作用。对于合并高钾血症的患者,首先应进行低钾饮食教育,同时可优先使用SGLT2i,有助于缓解高钾血症。依据患者的血钾水平,调整GDMT相关药物或使用钾结合剂治疗。
建议在出院后1-2周即开始进行早期随访,2周1次,病情稳定后对大多数患者的合理间隔时间是每3-6个月评估1次,部分患者需要更频繁地监测和随访。
胡小莹教授
指出,在高血压治疗领域,全球范围内的血压控制率仍然不尽如人意。
目前,临床指南建议优先使用单片复方制剂。
2024 ESC大会公布了GMRx2(一种包含替米沙坦、氨氯地平和吲达帕胺的单片复方制剂)在治疗高血压方面的新进展。
该药物能迅速且有效地降低血压,并显示出良好的耐受性。
与双联降压药物相比,即使是标准剂量的GMRx2也能实现更大的血压降幅和更高的达标率。
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领域,β受体阻滞剂长期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临床疾病。ABYSS研究结果显示,随访12个月至最长5年,其中3年的随访结果显示,长期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中断与持续使用方案相比,并不具有非劣效性。中断治疗与更高的住院率相关,但总体统计学差异不大。BRING-UP预防研究的初步数据分析揭示了二级预防患者中LDL-C水平与降脂治疗的关系。基线时,仅30%的患者LDL-C达标,与指南目标存在差距。出院时,高强度他汀类药物被广泛应用,并通常与依折麦布联合使用。SWEDEHEART注册研究显示,尽早达到LDL-C目标可显著降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
心衰疾病管理领域迎来了新的证据。FINEARTS-HF研究探讨了非奈利酮治疗射血分数保留或轻度减低心衰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表明其显著降低了心血管死亡和心力衰竭事件的风险。针对四项MRAs试验数据的个体水平荟萃分析显示,MRAs可改善不同类型心力衰竭的预后,尤其是HFrEF患者。四项研究汇总分析显示,司美格鲁肽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或首次心衰恶化事件的复合风险以及单独心衰恶化的风险。
患者48岁女性,主因发现左室收缩功能减低2月入院。入院2个月前,患者因乳腺结节拟行手术,术前检查ECG提示窦速,HR101bpm,左前分支传导阻滞。LVEF46%,左室心尖部可见较多粗大肌小梁,室间隔运动幅度减低,左室舒张功能减低。BMI27.3kg/㎡。辅助检查:动脉超声示左侧颈动脉分叉处斑块形成,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处斑块形成。CMR示室间隔中段心肌略厚,室间隔中段-心尖段心肌内深隐窝,左室心尖段心肌过度小梁化;室间隔节段室壁运动减弱,左室收缩功能减低(LVEF 40.4%);室间隔中层少量线状延迟强化,不除外心肌病变(非缺血性)。
1、心肌病
射血分数轻度减低心衰
心功能Ⅰ级
2、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3、周围动脉粥样硬化(左侧颈动脉、右侧锁骨下动脉)
心衰方面:SGLT2i、沙库巴曲缬沙坦、β受体阻滞剂、螺内酯,根据血压、心率耐受情况,逐渐滴定到标准剂量
动脉粥样硬化:阿托伐他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