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又称元夕、灯节,从汉代诞生,流传至今。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
在这天,我们观花灯,耍狮子、踩高跷、舞龙灯、走百病……亲朋好友欢聚一起,祈求团团圆圆,美美满满。当然,对于吃货朋友们,更少不了一项重要的习俗:吃“元宵”。
元宵在历史上还有许多别称,比如:粉果、汤饼、圆不落角等等,据说直至明永乐年间才被正式定名为“元宵”。
既然元宵节吃元宵,那么汤圆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很久以前,元宵汤圆本是一家,但是随着时间的洪流,因地理、习惯等种种因素,它们的做法、口味都发生了很大的差别。
>>>> 北方 “滚”元宵。首先将馅儿和好,切成小块,沾水后扔进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反复滚圆,就像滚雪球一样,将糯米粉一层层沾到身上,直至大小合适。元宵煮后,汤会比较浓,跟糯米面粥似的,表皮松软,馅料硬实有“咬劲”。
>>>> 南方“包”汤圆。汤圆的做法有点儿像包饺子:先把糯米粉和成面团,用手揪一小团面,压成圆片。挑一团馅放在糯米片上,再用双手边转边收口做成汤圆。
然而不管元宵还是汤圆,不管有馅没馅,馅是甜口还是咸口,是荤还是素,在元宵节的晚上,守在电视机旁,看着元宵晚会,与家人一起吃口感软糯的元宵(汤圆),别提有多幸福了。
元宵(汤圆)虽然好吃,但很多人却不敢多吃,因为吃了很容易胃里反酸不舒服。
中国农业大学的教授认为糯米引起反酸主要是因为糯米的消化速度快,但是它消化不完全。我们一般理解“消化”是在胃里进行,但事实上胃却几乎不会消化糯米,只能通过蠕动尽可能地将它磨碎,并推入小肠,促进下一阶段的消化吸收。淀粉的消化需要淀粉酶的参与,这种酶存在于口腔与小肠,胃里却没有,因为胃的强酸环境易让淀粉酶失活。因此,如果吃入太多糯米,容易导致胃动力减弱,产生“沉胃”的感觉。
▌ 煮透吃,趁热吃
对于淀粉类食物来说,消化难度不仅与纤维含量有关,还与淀粉的糊化程度及老化程度有关,也与食物的硬度、粘度等有关。糯米在加热状态下,有利于被消化酶分解,更易消化;而一旦其冷却,则会“老化回生”,不容易被消化吸收。这个我们平时吃米饭,应该有体会,吃热米饭明显比冷米饭更好消化。
所以记得元宵(汤圆)一定要煮透哦,别一味追求清汤,宁可煮的时候煮久一点,不要里面有硬芯。吃的时候注意“趁热吃”,当然,趁热的温度也要注意,不要过烫,否则会对口腔、食道等造成伤害。
▌ 调馅料,巧搭配
元宵节吃元宵(汤圆)少不了,那就减少油脂含量较高的食物摄入。很多芝麻馅儿的汤圆为了增加风味,也会在馅儿料里加一些猪油,这类汤圆和肉汤圆也都要少吃。平时胃就不好的人,油炸汤圆最好就别吃了。
山楂和陈皮可以用于食积气滞,脘腹胀痛,所以在煮汤圆或者调制馅料的时候,也可以适当加一些山楂和陈皮丝,不仅更有风味,而且也会帮助消化。而且要注意,吃完后,别马上喝冷饮或者吃冷的瓜果,这样都会加重反酸的情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