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有养
以视频形式呈现优质育儿、父母教育内容,推荐高品质成长教育资源。助力中国新一代父母升级,由著名主持人周洲匠心出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丁香妈妈  ·  宝宝脚底爱出汗,是怎么回事? ·  昨天  
育学园  ·  尿里有泡沫,是因为肾不好吗?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有养

解答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有哪些神操作?!在线等!

有养  · 公众号  · 育儿  · 2020-04-05 13:06

正文

“早期关键阶段中的经验会决定一个人顺应社会的模式和他成年时所具有的个性特性”。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根据研究,宝宝从出生到3岁,大脑发育已达到成人脑重的70%,而3-8岁会完成剩余的30%。


因此俗语所说的“三岁看大,八岁看脑”并非毫无科学依据。 而这五年对孩子的启蒙教育,会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深远影响。


01.

启蒙是什么呢


启蒙,即:开导蒙昧,使之明白事理。 《易经》有“蒙卦”,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启蒙, 是觉察力、是好奇心。

启蒙,是直觉力、是尝试能力。

启蒙,是想像力、是辨析力。

启蒙,是自我驱动力、是判断力、是选择力。

启蒙,是知识体系、是创新能力。



你知道吗?很多时候,我们孩子的启蒙来自于问的“十万个为什么”的答案,而这是一个超级大难题;


比如小朋友小时候会问:

为什么地球是圆的?

为什么天是蓝色的?

为什么月亮上不能住人?

为什么海水是咸?

为什么汽车会行驶的?

为什么宇宙会爆炸?

为什么说时间是相对?

.....


▲ 《这是什么》部分课程封面


相比于读英文、认字,科学启蒙知识看起来似乎没那么「有用」,但每每听到月亮、宇宙、海洋......这些话题时,我们都能感受到孩子眼中的光彩。



那种光彩,是好奇心是对未知世界的热忱,是孩子对广阔世界的第一次满怀期待,我想这就是科学启蒙的价值。


但是,这些十万个为什么,有时候解释起来特别费事,还有时候真的自己也被问懵了,只能转移孩子的问题。



今天,我要真心实意的推荐有养的好朋友 @白泽团队 联合了100位专家,好几年心血出品的硬核儿童科学启蒙动画课 (第一季《这是什么》共100集,每集6到10分钟)



一个由国内顶尖的科学家、媒体主编、儿童教育和心理学家、插画师、动画师组成的研发团队,几年心血,耗资几百万制作了这一套100节课的儿童科普启蒙动画《这是什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 为啥我们想推荐,也特别敢推荐这个课?


大家可以先看一下课程的混剪,感受一下画风,非常好玩有趣。


▲ 1分钟课程混剪


这个快节奏浮躁的时代,白泽团队踏踏实实努力几年,制作团队在很多旁人不会在意的地方(待会儿可以举几个例子),花了非常多心思和力气,很令人敬佩!


而他们做到了,就冲这个也必须推荐,希望通过我们的真心推荐,让这个课程在更多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种下孩子对未来的期盼。



比如,《这是空间站》这一集,关于空间站搭建过程,不过40秒的画面,但为了精确还原空间站在太空中搭建的顺序,团队和和专家共同探讨,查阅了非常多的资料,才敢把这个动画做出来。


▲ 《这是空间站》40秒展示


比如,《这是三叶虫》这一集,三叶虫有14条腿,每条腿都要做动画,以还原三叶虫行走的真实的样子。为了贴近三叶虫的脱皮过程,制作团队跟专家一起做了很多细节的考证。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订阅课程▼



02.

课程背后的小故事


白泽课程团队,是由科学家+媒体主编+儿童教育和心理工作者+插画师+动画师共同组成的团队。



有些科学家对费用并不在意,但是非常爱惜自己的名声,之前专注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公众演讲和媒体采访的邀约一概不接受。当他们被打动,看到科普对于孩子和未来的意义后,便以严谨的态度投入到这套课程的制作过程中。


「一位80多岁的航天科学家,每次都是自己坐车来公司,一个一个字地看,一个一个片段地审核,给制作团队全员做航天科普,只为保证内容的准确性。」



「还有一位植物科学家,一直在高原做研究工作,白天需要去野外考察,所以沟通时间只能在半夜。连续半个月,每天晚上12点,科学家会准时上线,进行审稿和沟通。」



我们中国在科普启蒙方面可能和世界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所以,当看到国内有这样的团队,集结优秀的人,如此用心的做原创的优质科普启蒙视频,内心是很感动的,也希望我能尽力帮助她们获得更多人认可。


因为是儿童内容, 陪伴和兴趣非常重要 ,所以需要一个人格化的角色去陪伴孩子,同时作为引导者,将人物和情节融合,为此, 设定了一个黄帽子圆圆脸的小男孩儿形象。



他叫白泽,名字起源于中国远古祥瑞神兽,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我们来说,有中国独特的美感和意义。



团队甚至专门为白泽做了一个人物小传,为之建构了一个世界观。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订阅课程▼




03.

课程是怎么制作的?


《这是什么》有几千个知识点,但它一点都不枯燥,是一套轻松、童趣、直观的科普类动画课。



我们可以通过《这是电梯》这一节来感受一下内容的讲述方式:


▲ 《这是电梯》完整版


每一集动画都是按4个板块设计的:


1、趣味导入:从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导入;

2、想像力空间:从生活中的场景带孩子一起发挥想象去互动;

3、辨析空间:复原的真实场景、真实事物剖析;

4、魔法力时刻:让想象力迸发,鼓励孩子发挥想象;


▲ 课程4大板块


这种设计符合孩子在启蒙阶段的发展特征,这时是他们对世界的探索欲最强烈的时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看待世界的角度不受固定限制,充满创意,且富有超乎寻常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非常敏感。



《这是什么》回答了一个问题: 每一个孩子最初的科学养成并不是靠所谓的学习,而是靠感知经验的积累。


孩子在幼儿时期积累的感知经验越多、越真实,就能越精准地把握并概括事物的本质,从而具备创造能力。



而每一集课程的最后结尾,都会介绍该集的科学知识审核专家,保证权威:



《这是什么》搭建了一套全新的儿童科学+启蒙教育体系:


从满足儿童基本的心理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出发, 培养孩子的观察力、直觉力、想象力、驱动力和创造力,实现一个「WHOLE CHILD(完整孩子)」的养成。


所谓「WHOLE CHILD」, 就是一个纯粹的,未被困在起跑线上的孩子。



《这是什么》系列儿童科普视频,有宇宙、动物、植物、安全、心理、生理等常见选题,也有如量子、人工智能、3D打印等前沿内容。



内容是从七大方面阐述: 空间、细小物体、身体、工具、安全、求知、榜样。



「孩子最初的知识养成,不是靠知识堆积,而是靠感知经验的积累,幼儿时期积累的感知经验越丰富越真实,就越能精准地把握并概括事物的本质,形成概念,从而具备创造能力,拓展直觉想像力。」



随着孩子长大成人,很多孩童时期天然具备的能力,其实反而是遗失的。


比如,对细小事物敏感。我们成人很少会停下脚步,去观察路边的一群小蚂蚁,因为我们不感兴趣。


但是孩子可以一动不动看半天。 因为在孩子这个发展阶段,就是对细小事物充满了关注 ,那么,跟他们讲蚂蚁、豆子、蒲公英,就是一个很好的启蒙入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