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A股市场明显活跃,投资者期待的春季行情或已徐徐展开。春季行情中AI相关的科技板块已有亮眼表现,我们海通策略团队特联合TMT、机械研究团队,展望春季行情中科技领域如何布局。
1. 策略:春季行情,科技领涨
春季行情是A股市场经典的“日历效应”之一,每逢岁末年初,投资者都在期待春季行情。近期市场明显转暖,投资者期待的春季行情或已徐徐展开。我们在《如何找春季行情中领涨行业?-20250208》、《春季行情还会有吗?-20250111》等多篇报告中提出,政策催化、流动性宽松以及基本面改善是春季行情催化因素。站在当下,宏观政策基调积极、流动性和国内基本面均有边际改善,这为春季行情提供了有力支撑。从行业维度看,我们回顾历史发现春季行情中领涨行业无普适性规律,而是得益于当时政策或产业因素催化。近期Deepseek大模型或将加速AI应用的落地,引起市场广泛关注。因此,我们认为随着春季行情的徐徐展开,需重视AI等产业趋势迎来积极催化的领域。
政策和技术双重利好叠加产业趋势向上,科技有望占优。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转型升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习总书记强调要通过积极培育高科技含量的战略新兴行业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能,我们预计科技产业仍将是政策重点支持的领域。此外,当前科技产业正处在新一轮向上大周期中,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各个领域加快落地应用。1月20日DeepSeek正式发布推理大模型DeepSeek-R1,后续DeepSeek开源与低成本的特性或将加速国内外AI应用的快速发展。政策和技术双重催化下,科技板块基本面有望向上,结合海通行业分析师预测,24/25年电子归母净利增速分别为30%/35%、通信为20%/30%、计算机为-5%/15%。
重视受益于AI应用加速的消费电子、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等。
当前正处在人工智能等技术引领的新一轮科技浪潮中,AI正加速渗透至至经济和社会的各个层面。近期DeepSeek大模型的突破性进展或将加速AI应用端的演进,伴随着AI应用的加速,我们预计自动驾驶、人形机器人等领域也将受益。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驱动力在于AI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大模型在机器人领域的落地。随着AI大模型的引入,特别是
多模态大模型
的快速发展,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更强的环境理解、任务规划和自然交互能力,使其在复杂场景下的应用潜力大幅提升。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援引Markets and Markets的数据、24-28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速为50%。
关注受益于财政支持加码的数字基建、信创、半导体等。
25年财政有望积极发力,数字基建、信创、半导体等科技领域或受到财政的重点支持,相关领域将受益。数字基建作为中短期稳增长和中长期经济结构调整的结合点,有望成为财政支出的重点。例如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背景下,数据中心等算力数字基建的建设将提速,根据中国通服基建产业研究院的《中国数据中心产业发展白皮书(2023年)》,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数据中心产业规模复合增速将达到25%。此外,随着政策支持和本土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突破,我国信创、半导体等领域国产替代或将提速。
(策略研究团队 分析师 吴信坤,SAC: S0850521070001)
风险提示:
财政发力进度不及预期,国内宏微观基本面修复不及预期
2. AI浪潮下布局什么方向?
2.1电子:国产算力重回轨道,DeepSeek加速端侧全面推进
DeepSeek带来的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
1)同样训练效果下DeepSeek提供的低成本方案将为业界提供新的训练思路,大厂在训练大模型时将会受其深度启发,与此同时,国内云厂商也会将注意力转移到国产算力卡的潜能开发;2)DeepSeek的开源将带来全球AI平权,B/C两端在本地部署
开源模型
的动力将急剧增强,换言之,云端推理对算力卡的需求与本地算存持续加码以支持大模型将成为中长期的产业趋势。
综上,我们认为硬件端有望从五个面向深度受益:
1)国产算力供应链:GPU卡、AI服务器组装、GPU代工及其对应的产能布建所需的先进制程设备/零部件/材料、CoWos/HBM、IC设计服务等核心环节;2)应用端-AI手机:DeepSeek降本开源有望推升端侧算存配置,云端算力主导的同时,端侧协同将有望迎来大幅增强;此外,AI手机品牌厂商在与第三方APP厂商数据持续贯通背景之下话语权有望逐步增强;3)应用端-AI PC:前期AI PC在B端、C端的渗透受限于数据安全及高消费门槛,DeepSeek可助力B端私有云部署本地大模型,实现全面隐私保护,通过在本地设备上处理数据,减少数据传输的需求,从而降低数据泄露风险,C端用户亦将加强在本地的部署意愿,AI PC增长逻辑有望逐步重塑;4)应用端-AIoT:端侧应用有望全面开花,SoC/存储/声光传感器/组装/渠道等核心环节仍将是受益方向;此外,AR眼镜渗透有望进一步增强,以Micro LED+
光波导
的光显方案为代表的AR眼镜,有望成为AI大模型的极佳载体,建议持续关注光波导技术路线(中高端玻璃刻蚀/中低端树脂纳米压印)与组装环节;5)应用端-汽车智能化:我们认为智能汽车有望引入开源大模型成为更大的AIoT终端,AI或将深度赋能汽车全生命周期,可持续关注SoC、光学/激光雷达传感器及上下游供应链。
建议关注:
蓝思科技/瑞声科技/捷邦科技/歌尔股份/鹏鼎控股/领益智造/立讯精密。
(电子研究团队 分析师 张晓飞,SAC: S0850523030002)
风险提示:
AI技术发展不及预期;电子下游需求不及预期。
2.2计算机:国产大模型勇攀高峰,AI应用爆发将至
近期,DeepSeek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根据每日经济新闻官方百家号援引证券时报,日前,英伟达、微软、亚马逊等AI巨头纷纷宣布,已接入DeepSeek。根据
七麦数据
,截至1月30日,DeepSeek在168个国家位居下载榜第一名。1月24日,著名投资公司
A16z
的创始人马克·安德森发文称,Deepseek-R1是他见过的最令人惊叹、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突破之一,而且还是开源的,它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最具煽动性的评价来自Scale AI创始人亚历山大·王。他说:过去十年来,美国可能一直在AI竞赛中领先于中国,但DeepSeek的AI大模型发布可能会“改变一切”。
引发巨大关注的DeepSeek-R1发布于1月20日,其在后训练阶段大规模使用了强化学习技术,在仅有极少标注数据的情况下,极大提升了模型推理能力。在数学、代码、自然语言推理等任务上,性能比肩OpenAI o1正式版。此外,DeepSeek通过DeepSeek-R1的输出,蒸馏了6个小模型开源给社区,其中32B和70B模型在多项能力上实现了对标OpenAI o1-mini的效果。DeepSeek-R1 API服务定价为每百万输入tokens 1元(缓存命中)/4元(缓存未命中),每百万输出tokens 16元,在目前主流o1类推理模型中定价最低。对比来看,OpenAI o1每百万输出tokens 438元,是DeepSeek-R1的27倍以上。
可以看出,国产推理大模型已经达到行业顶尖的水平,然而国产的“舞台”不仅仅只有DeepSeek一家。
1月20日,Kimi全新SOTA模型——k1.5多模态思考模型发布,从基准测试成绩看,k1.5多模态思考模型实现了SOTA(state-of-the-art,代表目前最高水平的)级别的多模态推理和通用推理能力。在short-CoT模式下,Kimi k1.5的数学、代码、视觉多模态和通用能力,大幅超越了全球范围内短思考SOTA模型GPT-4o和Claude3.5 Sonnet的水平,领先达到550%。在long-CoT模式下,Kimi k1.5的数学、代码、多模态推理能力,也达到长思考SOTA模型OpenAI o1正式版的水平。
1月29日,阿里通义Qwen2.5-Max模型正式发布,其预训练数据超过20万亿tokens,在多项公开主流模型评测基准上录得高分,全面超越全球领先的开源MOE模型以及最大的开源稠密模型。Qwen2.5-Max的指令模型(所有人可直接对话体验到的模型版本)在各项基准测试中几乎全面超越了GPT-4o、DeepSeek-V3及Llama-3.1-405B;Qwen2.5-Max的基座模型(反映模型裸性能)在所有11项基准测试中全部超越了对比模型。
我们认为,我国的国产推理大模型已经达到了世界顶尖的水平,这为AI应用的落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DeepSeek-R1为例,其借助蒸馏技术实现了低参数、低成本与高性能的结合,这无疑将推动 AI 在办公、教育、医疗等众多领域的广泛应用。这些经过蒸馏处理的轻量化模型,能够轻松部署于端侧设备,从而提升用户体验和工作效率。此外,这还使得实时本地化处理成为现实,如车载语音助手、工业质检设备等场景的应用,而端侧部署的优势在于减少云端数据传输,直接契合医疗、金融等对数据隐私要求极高的场景需求。
我们认为,DeepSeek、Kimi、阿里巴巴等模型的性能强劲证明了即使没有海外强大的“算力优势”,我们国家的大模型依然可以依靠采用创新模型架构与先进算法策略逐渐追上乃至超越海外AI模型的优势地位,而且我国国产大模型的发展仍远未停歇,就如月之暗面在官微中写到:“2025年,Kimi会继续沿着路线图,加速升级k系列强化学习模型,带来更多模态、更多领域的能力和更强的通用能力。”
我们认为,在国产大模型不断勇攀高峰的背景下,我国的AI应用有望2025年迎来真正的爆发。
建议关注。AI应用:金山办公、虹软科技、合合信息、汉得信息、赛意信息、新致软件、鼎捷数智、科大讯飞、万兴科技、新国都、当虹科技、同花顺、福昕软件、泛微网络、致远互联、三六零、商汤-W、迈富时、中国软件国际、海康威视、大华股份、拓尔思、竞业达;AI算力:润泽科技、浪潮信息、华勤技术、中科曙光、海光信息、寒武纪、每日互动、并行科技。
(计算机研究团队 分析师 杨林,SAC: S0850517080008
)
风险提示:
AI技术发展不及预期,AI商业落地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2.3通信:云厂投资坚定增长,AI进入基建与应用共振
全球AI资本开支的大力将继续为行业带来核心增长动力
,同时AI应用迎来产业奇点和重要发展机遇,随着大模型的技术突破及成本优化等,AI应用成长空间广阔。AI产业链进入高速发展以来,全球头部云厂商持续加码AI基础设施投入,根据FY24Q4亚马逊、微软、谷歌、META最新发布的财报,24Q4合计资本开支为710亿美元,同比+69%、环比+21%,势头迅猛;同时,云厂商也表示将继续加大AI相关投入,给予未来资本开支较为积极预期。除了大力的基础设施投入之外,2024年AI相关应用产品如AI耳机、AI眼镜等也在逐步落地,产业发展向应用开始拓展。进入2025年以来,AI应用的发展条件进一步成熟,DEEPSEEK R1模型、OpenAI o3-mini模型、谷歌Gemini 2.0 Pro实验版/Flash-lite模型等相继发布,在性能不断提升的同时成本更实现了大幅的优化,我们判断这将为应用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支撑。
因此,我们建议持续关注:
应用方向——
1、AI终端:翱捷科技、广和通、移远通信、美格智能、中兴通讯等;2、AI ASIC:翱捷科技、中兴通讯、盛科通信等;3、IDC:万国数据、世纪互联、润泽科技、光环新网、科华数据等。
算力设施投资方向——
1、光器件&光芯片:中际旭创、新易盛、天孚通信、华工科技、光迅科技、汇绿生态、博创科技、联特科技、光库科技、太辰光、腾景科技、德科立等;2、高速铜缆:沃尔核材、兆龙互连、博创科技、瑞可达、新易盛、华工科技等;3、网络设备&芯片:锐捷网络、中兴通讯、紫光股份、烽火通信、星网锐捷、菲菱科思、盛科通信、裕太微等;4、PCB:沪电股份、深南电路等;5、光纤光缆:长飞光纤、中天科技、亨通光电等;6、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
(通信研究团队 分析师 余伟民,SAC: S0850517090006)
风险提示:
中美贸易摩擦风险;政府及行业投资进度低于预期;行业需求低于预期。
2.4 传媒:国内大模型进步显著,有望推动AI应用加速爆发
我们认为,生成式AI是TMT行业的重大技术革命。
2024年以来,国产AI大模型持续升级迭代,Kimi、豆包等模型逐步出圈,并带来用户使用习惯的养成。近期DeepSeek-R1的发布,在性能对齐OpenAI-o1正式版、但模型调用成本大幅下降,模型上线后引发全球用户的广泛关注,1月27日以来,DeepSeek APP曾连续多日位居中国、美国等IOS免费榜榜首。
我们认为,生成式AI技术作为生产力工具,未来将大幅降低游戏、视频等内容领域的用户创作门槛,优化生产流程,推动重塑内容创作生态。
24年以来,海外Applovin、Shopify等几家不同赛道的软件应用公司都受益于AI技术带来的业务爆发,获得较高的市场关注,并带来了国内相应映射机会。我们认为,目前海外AI应用陆续爆发,已经验证了AI应用的大产业趋势,目前国内的应用层面仍处于从 0 到 1 的突破阶段,未来随着国产模型的突破进步以及用户数据的持续兑现,有望加速推动AI应用的落地和商业化机会,带动传媒公司估值提升和业绩向上。
建议关注:
1)AI+玩具【实丰文化、奥飞娱乐、星辉娱乐】;2)AI+IP娱乐【上海电影、昆仑万维、中文在线、中广天择、姚记科技、掌阅科技】;3)AI+电商【值得买、光云科技、青木科技、焦点科技】;4)AI+营销【浙文互联、易点天下、蓝色光标、电声股份、天地在线】;5)游戏板块:【ST华通、恺英网络、神州泰岳、吉比特、三七互娱、巨人网络、电魂网络】;6)影视:【光线传媒、华策影视、万达电影、捷成股份、博纳影业】等;7)出版【南方传媒、山东出版、中原传媒、皖新传媒】。
(传媒研究团队 分析师 毛云聪,SAC: S0850518080001)
风险提示:
商誉减值风险,AI业务进展不及预期。
2.5机械:人形机器人元年启幕,看“百舸”破浪
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突破和市场关注度持续升温,尤其是在AI大模型与机器人硬件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应用。
人形机器人近期热点不断:
2025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秧BOT》节目大放异彩。16个机器人与16名舞蹈演员默契配合,人机协同,展示了人形机器人在AI、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上的显著进步。在技术发展的浪潮中,国内大模型领域成绩斐然,DeepSeek 等模型的诞生,有望为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增添强劲动力,推动其快速发展。放眼海外,英伟达机器人演绎的《APT.》同样备受瞩目,引发广泛关注。2月5日,Figure创始人布雷特・阿德考克(Brett Adcock)宣布完全自主研发端到端机器人AI模型,并透露预计在未来一个月内,Figure 将展示一些人形机器人领域前所未有的成果。随着产业不断向纵深发展,我们认为中短期内仍将涌现更多突破性进展。
软硬深度融合,加速产业化落地:
我们认为,人形机器人的硬件是实现其智能化功能的关键载体,尤其是在执行器、传感器、驱动系统等核心环节,技术壁垒高、附加值大,是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随着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硬件性能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将成为行业爆发的关键驱动力。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驱动力在于AI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大模型在机器人领域的落地。随着AI大模型的引入,特别是多模态大模型的快速发展,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更强的环境理解、任务规划和自然交互能力。
我们认为,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
特斯拉、优必选、宇树、乐聚、智元、Figure等,均计划在2025年进一步推进人形机器人量产节奏,如特斯拉弗里蒙特工厂正在加速推进Optimus机器人量产进程。国内,华为(深圳)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正式运营,整合华为各部门的具身智能相关能力,共建具身智能大脑、小脑、工具链等关键根技术,并与16家企业签约合作备忘录。整体来看,我们认为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量产进展非常值得期待。
产业链布局:我们认为更需关注核心环节。
①AI大模型与算法:大模型是人形机器人的“大脑”,重点关注在机器人领域有技术积累的AI公司,以及能够提供多模态感知和决策能力的算法平台。②硬件与执行器:包括六维力矩传感器、触觉传感器、空心杯电机、谐波减速器、行星滚柱丝杠等核心零部件,是机器人“身体”的关键组成部分,技术壁垒高,国产替代空间大。在高精度传感器、伺服系统等环节具备技术优势的企业,有望在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过程中率先受益。③系统集成与场景落地:关注在工业、服务等领域具备场景落地能力的公司,尤其是能够将AI技术与机器人硬件深度融合的企业。
投资建议。
持续关注三花智控(集成)、拓普集团(集成)、中坚科技(集成)、祥鑫科技(集成、核心零部件等)、优必选(本体)、兆威机电(灵巧手)、鸣志电器(灵巧手)、汇川技术(灵巧手等)、绿的谐波(减速器)、双环传动(减速器)、中大力德(减速器)、丰立智能(减速器)、斯菱股份(减速器)、柯力传感(传感器)、恒立液压(丝杠)、北特科技(丝杠)、贝斯特(丝杠)、五洲新春(丝杠)、日发精机(设备)、禾川科技(零部件、组件、本体)、雷赛智能(电机)、伟创电气(电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