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2010年的这一轮房地产调控,在2011年不断细化和落实。
同时,为抑制通货膨胀,央行持续收紧货币政策,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共加息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2次。
限购令、限贷令等行政调控手段出台后,购房名额成了最大问题,投资客被挡在门外。只能一套两套地零散操作,因此高华的炒房团队解散了,随着投资退潮,深圳市场成交量再次下滑,二手房成交量从当年1月的10831套,下滑到7月的2384套。
从2011年下半年后,全国房地产再度步入调整期,当时,深圳等一线城市最先反应,二三线城市调整紧随其后。
由于限购限贷的存在,深圳投资水分逐渐被挤干,投资客占比从2010年超过30%降至10%以下。而高华是留守的其中一个,且有一批跟随者。
虽然央行在2011年11月开始降准,但对于楼市的调控政策,并未放松。因此投资客们想出了合伙人跟投的公司运作模式,比如帮亲戚朋友交社保,解决限购问题,再用他们的名额一起炒房,按股份分红。
进入2012年,中国GDP增速突然从上年的9.5%下滑到7.9%,同时,跟随美国的次贷危机,欧债危机也开始发酵,世界经济下行风险明显增大,全球经济仍然存在“二次探底”的危险。中央开始将“稳增长”作为主基调,意欲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但政府出于压力,又不敢放松调控,2013年,国务院再次释放坚持调控政策不动摇、力度不放松的信号,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16城市加码调控。
一年年收紧的调控,让楼市局部泡沫破裂,如温州、鄂尔多斯、海南等炒作水分大的城市,在2011年到2014年期间,房价出现剧烈波动,价格腰斩。
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的楼市成交全面下滑,广州、上海一手住宅的成交面积同比下滑超过三成,深圳、北京的跌幅超过四成。
虽然2014年有40多个城市取消限购令,但全国楼市依然处于沉睡中,只有深圳开始蠢蠢欲动,随着信贷放松,下半年成交量在不断上升,先知先觉的投资客,开始在市场上吸盘,房价在“9·30”后开始出现涨价苗头。
2015-2016年报复性反弹
而引爆深圳楼市的,是2015年中央出台的“3·30”政策,商业贷款二手房首付比例从七成降至四成,二手房营业税免征期从5年变2年。
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恶性循环一直在延续。被压抑了四年的改善性需求如堰塞湖一样喷涌而出,深圳房价开始暴涨。
在“3·30”楼市新政出台前,高华又在前海概念范围区与朋友一起购入了两套熙龙湾的房子,买入价格约51000元/平米,6月份以约78000元/平米卖出,净赚了270万元,而高华的朋友晚卖半个月,比他多赚了60万元。
2015年政策兴奋剂还在使劲注入,连续4次降息,8月、9月政策进一步放松,针对已有1套住房但还清贷款的改善型需求,公积金贷款首付从三成变两成,在没限购的城市商业贷款首付降低为25%。
深圳出现了全民炒房的群体性癫狂,市场上不再是成熟炒家的天下,一大批上班族也尾随入市,通过一套房做抵押贷款,将升值部分套出来再买第二套第三套的比比皆是,各种金融机构的首付贷、消费贷、气球贷等资金来源,也给予了资金不足的投资客一臂之力。
当年下半年,上海接过深圳的接力棒,也是短短半年多时间,房价就翻倍。全国二线城市楼市也逐渐回暖。
迫于购房压力,2016年3月,上海和深圳出台调控措施,依然是老套的限购限贷政策收紧,市场冷却了一个月后,又恢复上涨常态,2016年深圳新房均价从2015年的33426元/平米,直接跳涨至53448元/平米,同比上涨超六成,上海房价均价同比涨幅超四成。直到2016年国庆第二轮调控后,深圳和上海楼市才熄火。
而投资资金开始轮动,一线城市的资金向热点城市进军,2016年,包括北京、广州、合肥、南京、苏州、杭州、武汉、成都、长沙等热点城市,房价开始全面大爆发,一年内,房价普遍翻倍,各地地王层出不穷,溢价过高的土地拉高了楼市上涨的整体预期,跨城投资的人带着现金大胆出手,而越来越多的刚需,也因恐慌心理,担忧房价再涨就永远买不起了,于是按耐不住纷纷持币进场。
越来越多的购房者意识到,正如任志强所言,楼市靠堵的方式调控,换来的是报复性上涨!一个城市的房价取决于综合实力,房子的价值不在于砖头本身,在于房子承载的教育、医疗、交通、生活配套、城市服务等综合附加值,尤其是一线城市,房子越来越接近奢侈品,不管你承不承认,这10年历史已经证明,房子能让屌丝逆袭为富豪,有房没房,孩子入学就是天壤之别,房子成为能否留守大中城市的一个门槛。
出于无奈,从2016年9月开始,杭州、南京、合肥、苏州等热点城市再次重启限购限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