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豆瓣网友 北岛淳子 对《分贝人生》的影评
金马创投百万首奖不是来得毫无缘由,《分贝人生》就是这次SIFF给我惊喜的片子之一,另一部是同样入围亚洲新人奖的台湾影片《强尼·凯克》。要承认我对华语电影尤其是台湾电影是有所偏爱的,对新人导演也充满好奇。纵使这两部电影结束后,放映厅的灯亮起来,场内的观众已经所剩无几。而我却惺惺地觉得很欢喜:又是一部没多少人看没多少人喜欢,我却像寻到宝那样喜欢的小片子。很多大片都不如它们打动我。
还有一点,这部片子是带着我妈一起去看的。她不是影迷,平时很少看电影,纯粹是那晚和我吃完饭后,我说了句,跟我一起去看吧。其实我觉得她不一定爱看这种类型,也许会睡着,但我交代她不能玩手机。于是她完完整整地盯着银幕看完了这部片,没有喝水,没有打开过手机,看完之后我问她怎么样,她说蛮好看的,很真实。我想起来那一次拖着她去看《路边野餐》也是如此,一个不怎么爱看电影的母亲,她愿意认认真真陪女儿看场她喜欢的电影。
电影的背景放在湿热的东南亚,故事聚焦的是底层和边缘人群。偷车、偷零件、从别人的派对上打包食物,对贫穷的表达直言不讳,并且细节刻画得非常真实。也只有把视角放在底层,才能真实看到不公的社会和不平等的人生。患有精神病的母亲,在生日那天死于车祸的妹妹,生活施予什么,就得接受什么,我们怎么活着,从来都无从选择。母亲得病的原因和妹妹的身世又是另外两条延伸的线。这个故事是不幸,而不幸里头的大部分都是命运。
车祸在故事里的两次出现非但不是简单地制造灾难制造戏剧性,反而是引人思考的一部分。从开始时阿强骑着摩托被车撞,再到阿强坐着的那辆车撞了另一个骑摩托的人,这个循环的故事结构牵扯到人性。我们为什么要逃?为什么不得不逃?问一问生活就知道了。
于是我们需要在慌乱之中听见马达高速运作的嗡嗡声响,需要在门外一片嘈杂中听到面前缝纫机运转的声音。如果无法选择成为高音或是低音,无法鉴别生活施予的礼物是惊喜还是失望,至少可以选择能够阻碍我们面对现实的分贝。
除了故事,结构,摄影也不错之外,个人认为新人演员陈泽耀的表演恰到好处地到位,非常符合角色特点。在医院为了去停尸间找妹妹的情绪,为了能让妹妹出来去求人办假证的状态,在派对上往塑料袋里装食物,以及结尾开车的那场戏,他在表演上的细腻程度毫不亚于旁边的张艾嘉。当然张艾嘉及饰演妹妹的那位小演员也都不错。从角色和表演的质量来看,《分贝人生》就是一部上乘的电影。
阿强和母亲站在两个位置,扮演的是两种角色,表现两种态度。
如果现实的痛苦超越了精神能够接受的程度,大脑超出负荷,就会变得精神紊乱,这是迫于无奈,是生活施压,是第一次的痛苦就让人崩溃,可是到了第二次就不必再面对了,或许什么都不知道,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还好过一些。像妹妹死去后,她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她还帮妹妹做了制服,她在车上笑着啃着鸡腿。
可是如果必须接受,必须活着,你承担的责任让你必须夹在一个个灾难,一桩桩麻烦之间,就会像阿强那样忍耐着眼前的无解。阿强的情绪中是有失望和悲愤的,一次次的重击,一次次被逼到悬崖边缘,但是一直到最后一刻他都没有崩溃。这不是隐忍,就像最后他无所畏惧地开着那辆刚刚撞了人的偷来的车,眼神里是轻松和平静,这是别无选择。
影片刻画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问题,故事情节牵扯出人性的话题,对比之中清晰所见当时处境下角色身上面临的抉择与内心的错愕和矛盾,而整个故事、所有细节都在强调命运。其所展现的底层人物的生活及情绪状态逼真、写实、毫不刻意。
情节上必然存在突兀之处,而属于处女作的粗砺与生猛也是电影能打动观众的原因之一。我们看了太多规规矩矩的圆润的故事了,可是《分贝人生》的两起车祸却带来另一层面的构思和另一角度的思考。此片剧本及整体的完成度已经达到甚至超出预期。
电影结束的时候我妈跟我说,最后他们开着车,意思就是要去很远的地方吧。我先是摇摇头,可是觉得也没错。
后来想到影片中出现两次的一句话:「要么跳下去,要么就坐着」。
注:上周六的文章《史上口碑最差的变形金刚,光有特效就够了吗》,未经豆瓣网友掉线授权就直接发布,再此郑重给原作者道歉。
- END -
感谢作者为豆瓣贡献优质原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