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2021年底,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自然·纳米技术》杂志发表了一篇出人意料的研究论文[1]。
他们借助于具有超高分辨率的电子显微镜,看见癌细胞会借助隧道纳米管(TNTs),从自然杀伤T细胞中抽吸线粒体,一方面加强自身的代谢能力,另一方面削弱T细胞的免疫功能。
德国雷根斯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看完这个研究之后,竟激动地飙出一句中文,“这不就是《三十六计》里的‘釜底抽薪’吗”[2]。
哈佛团队的研究人员可能没有想到,他们看到的并不是癌细胞的全部手段。实际上,癌细胞用的不是 “釜底抽薪”,而是“偷梁换柱”。
今天,由日本千叶县癌症中心和冈山大学富坚庸介领衔的研究团队,在顶级期刊《自然》上发表了一篇重磅研究论文[3]。
他们发现,癌细胞可以借助于隧道纳米管和细胞外囊泡,将DNA发生突变的失能线粒体输送到T细胞中。更厉害的是,跟着失能线粒体进入T细胞的,还有附着在线粒体表面的线粒体自噬抑制蛋白USP30。最后,癌细胞的失能线粒体会替换掉T细胞的健康线粒体,进而抑制T细胞的活化,让癌细胞实现免疫逃逸。
癌细胞的这波操作实属过分,不仅挖了T细胞的“矿”,还要把人家当“垃圾回收场”。
真不带这么欺负人的。
▲ 论文首页截图(上)及机制示意图(下)
众所周知,肿瘤内的T细胞存在线粒体功能障碍的情况。
虽然背后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是在了解到癌细胞与T细胞之间可以转移线粒体之后,富坚庸介就想知道T细胞里面的异常线粒体是不是来自于癌细胞。
于是他们给12名不同癌症患者的肿瘤浸润T细胞(TIL)线粒体DNA(mtDNA)测了个序,发现其中有5名患者的肿瘤浸润T细胞中存在发生突变的线粒体DNA。
随后,他们基于7名患者的癌细胞,构建了与T细胞相匹配的癌细胞系,有4名患者的肿瘤浸润T细胞中存在线粒体DNA突变,其中3名患者的肿瘤浸润T细胞mtDNA突变,与癌细胞mtDNA突变相同,而且这些线粒体都存在形态异常问题。这一发现意味着,T细胞和癌细胞之间可能存在线粒体转移。
▲ 04号癌症患者的T细胞和癌细胞中线粒体情况
为了进一步证实癌细胞的线粒体进入到T细胞了,富坚庸介团队给携带野生型mtDNA的癌细胞和携带突变型mtDNA的癌细胞,都做了线粒体荧光标记。然后,将两种癌细胞分别与T细胞共培养。
他们发现,在初始的24小时之内,没有线粒体转移。但是在共培养24小时之后,就可以观察到线粒体从癌细胞进入T细胞的现象,而且mtDNA是否突变不影响线粒体从癌细胞进入T细胞。
他们还发现,无论是隧道纳米管抑制剂,还是小细胞外囊泡(约200纳米)释放抑制剂,都可以大幅降低癌细胞线粒体往T细胞中迁移。这说明,癌细胞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往T细胞中转移线粒体。
▲ 共培养之后,癌细胞中的线粒体转移到T细胞中
接下来的问题是,肿瘤浸润T细胞中的线粒体会不会被癌细胞来源的线粒体完全替换掉呢?
基于对单个T细胞的长时间观察,富坚庸介团队发现,在共培养大约15天的时候,一部分T细胞的线粒体居然会完全被肿瘤来源的线粒体替换掉。
这个现象激发了研究人员的好奇心,他们发现,原来肿瘤微环境中的癌细胞会释放活性氧(ROS),这些ROS会导致周围T细胞发生线粒体自噬,而T细胞中癌细胞来源的线粒体对ROS诱导的线粒体自噬有抗性。
究其背后原因,竟然是癌细胞在递送线粒体的时候,随同线粒体投递的还有去泛素化酶USP30,USP30会抑制Parkin介导的泛素化,导致线粒体自噬难以发生,进而保护了肿瘤来源的异常线粒体。如此一来,时间一长,肿瘤浸润T细胞内就只能剩下癌细胞来源的线粒体了。
▲ 癌细胞送给T细胞的不止异常线粒体,还有线粒体的贴身保镖USP30
遗憾的是,癌细胞投递给T细胞的线粒体并不是什么好东西,而是功能受损且有害的线粒体。
简单来说,T细胞在接受了来自癌细胞的mtDNA突变线粒体之后,就会衰老,并出现效应功能和记忆形成缺陷,以及代谢异常。这进一步会导致CD8阳性T细胞不能被有效激活,甚至不响应PD-1抑制剂的治疗。
不难看出,癌细胞转移给肿瘤浸润T细胞的mtDNA突变线粒体,不仅成功削弱了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功能,帮助肿瘤实现免疫逃逸;还抑制了T细胞对免疫治疗的反应。真可谓是双重打击。
好消息是,用细胞外囊泡释放抑制剂GW4869处理,可以减少癌细胞mtDNA突变线粒体往T细胞中迁移,改善T细胞的功能,抑制肿瘤的生长,甚至恢复肿瘤对免疫治疗的敏感性。
▲ 抑制癌细胞释放外囊泡,可以抑制肿瘤生长,提升免疫治疗效果
重要的是,上述发现在人体内是否存在呢?
富坚庸介团队分析了95名黑色素瘤患者和86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数据,发现存在mtDNA突变的患者,接受PD-1抑制剂治疗后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明显短于没有mtDNA突变者。
也就是说,即使是在癌症患者体内,肿瘤微环境中的mtDNA突变线粒体转移,可能也会损害抗肿瘤免疫力,进而导致免疫治疗疗效降低。
▲ 机制示意图
总的来说,富坚庸介团队这项研究发现,部分肿瘤浸润T细胞和癌细胞中存在相同的mtDNA突变;他们还证实癌细胞中mtDNA突变线粒体可以经由隧道纳米管和细胞外囊泡进入肿瘤浸润T细胞;随后,mtDNA突变线粒体会替换掉T细胞中正常的线粒体,导致T细胞失能、不响应免疫治疗。
值得注意的是,在肿瘤患者中,肿瘤组织中存在mtDNA突变线粒体与免疫治疗预后不良有关。这些发现共同表明,mtDNA突变的线粒体从癌细胞转移到肿瘤浸润T细胞,会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和抗肿瘤免疫力受损。据了解,这也是科学家首次证实两种不同类型细胞之间存在线粒体双向转移。
虽然癌细胞把“偷梁换柱”这招玩儿的很溜,但是也就是在一年前,科学家已经发现了利用线粒体转移反制肿瘤的办法。
去年2月份,浙大和上海交大的研究人员发现,骨细胞也可以通过隧道纳米管往肿瘤细胞里送线粒体,只不过骨细胞的线粒体打入肿瘤细胞后,会释放mtDNA到肿瘤细胞的细胞质中,激活cGAS/STING通路、增强肿瘤免疫原性,吸引免疫细胞前来杀伤[4]。
去年9月份,文章开头介绍的哈佛医学院团队又发现,骨髓基质细胞(BMSC)可以与CD8阳性T细胞建立隧道纳米管连接,为T细胞输送线粒体,提升T细胞的增殖和浸润能力,让T细胞也更不容易耗竭[5]。
由此看来,线粒体的转移既可以成为抗癌的药物靶点,也可以成为抗癌的方法。期待科学家能用好这把双刃剑。
参考文献:
[1].Saha T, Dash C, Jayabalan R, et al. Intercellular nanotubes mediate mitochondrial trafficking between cancer and immune cells. Nat Nanotechnol. 2022;17(1):98-106. doi:10.1038/s41565-021-01000-4
[2].Baldwin JG, Gattinoni L. Cancer cells hijack T-cell mitochondria. Nat Nanotechnol. 2022;17(1):3-4. doi:10.1038/s41565-021-01006-y
[3].Ikeda, H., Kawase, K., Nishi, T. et al. Immune evasion through mitochondrial transfer in the tumour microenvironment. Nature. 2025. doi:10.1038/s41586-024-08439-0
[4].Zhou H, Zhang W, Li H, et al. Osteocyte mitochondria inhibit tumor development via STING-dependent antitumor immunity. Sci Adv. 2024;10(3):eadi4298. doi:10.1126/sciadv.adi4298
[5].Baldwin JG, Heuser-Loy C, Saha T, et al. Intercellular nanotube-mediated mitochondrial transfer enhances T cell metabolic fitness and antitumor efficacy. Cell. 2024;187(23):6614-6630.e21. doi:10.1016/j.cell.2024.08.029
本文作者丨BioTal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