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Db成立于1990年,在过去的二十五年中,它从一个简陋的新闻组数据列表,发展为全世界最全面的电影资料库,拥有上百万影片和影人的条目,它改变了很多明星和电影的命运。
IMDb的历史,就是关于电影最美好的一个梦,用它的创始人柯尔·尼德姆(这是个真正的骨灰级的电影geek)的话说,「IMDb的创建,是源于我对电影的爱和对技术的爱的碰撞。」
IMDb的创始人柯尔·尼德姆
下面就是IMDb和它的创始人的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千万不要轻视自己的兴趣和嗜好,当它被热情和疯狂点燃的时候,你是可以做点什么出来改变世界的。
文 | 王伟
IMDb(Internet Movie Database)是一个关于电影、电视节目和电子游戏的互联网电影数据库,收录了电影及电视剧的简介、片长、导演、演员等信息,以IMDb 250电影榜单、STARMeter明星星级,以及用户的打分和评论为世界影迷喜爱并熟知。
IMDb最初创建于英国的布鲁塞尔,1998年被亚马逊公司收购,成为亚马逊旗下的独立子公司,其后于2014年收购Withoutabox和BoxOffice Mojo两家电影互联网公司。创始人柯尔·尼德姆(Col Needham)现任IMDb的CEO。
IMDb于今年10月17日迎来它的25周岁生日,网站举行了大型的庆典活动,并推出了最受欢迎的25部电影、电视剧,最吸金的25位导演等一系列榜单。
这些榜单无一例外,都将边界限定在「在过去的25年里」,很显然,这是基于1990年公认为IMDb的创建时间。值得深究的是,IMDb是1990年创建的吗?如果是,那么认定这个时间节点的理由是什么?IMDb这个名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启用的?在创建之前,IMDb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其后又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有哪些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这个过程?又有哪些重要动因驱动IMDb发展成为今天我们所熟知的IMDb?
一、被忽视的「十分钟」
「IMDb的创建,是源于我对电影的爱和对技术的爱的碰撞。」
柯尔·尼德姆属于最早那批详尽记录电影幕后信息的影迷,他记录信息的设备并非计算机,而是一台VHS录播器。
14岁时,尼德姆用家中购置的一台VHS录播器,将他看过的每一部电影的片头和片尾进行拷贝,详尽地记录下电影的演职员表。当时一部三、四个小时的录像带,可以录制很多电影的演职员表,如今这些录像带还放在尼德姆家中的一个盒子里。虽然电影的片头和片尾没有一个固定的时长标准,平均下来大约是十分钟,这十分钟是最容易被观众忽视的。
最令少年尼德姆着迷的事,就是每天放学后,可以在一位家庭友人经营的录像带租赁店,租借喜欢的电影回家看。他的专享特权是,租期可以宽限至两周。当他14岁第一次观看《异形》时,就被这部科幻恐怖片深深地迷住了,以至于尼德姆每天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重看这部电影。直到两周的租期将至,尼德姆不得不归还录像带时,已将《异形》看了14遍。
虽然在电视上观看录像带无法达到电影院的观影效果,但对于已上映过和无法上映的影片来说,可随时播放的录像带就拥有电影院无法替代的优势。1989年,22岁的尼德姆第一次去美国,刚把酒店入住的手续办理妥当,就来到距离酒店最近的一家音像店,租借了在英国本土遭到禁映的电影《发条橙》。
到了90年代中期,尼德姆对电影的痴迷达到了顶峰,每年大约看400部电影,截止到2013年5月28日的采访,他共标记过8277部影片。用尼德姆自己的话说,「如果有一天没看电影的话,就会感到暴躁。」他最喜欢的导演是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最喜欢的电影是《迷魂记》、《盗梦空间》和《西北偏北》,最喜欢的电影类型是黑色电影,最喜爱的明星是加利·格兰特和凯瑟琳·赫本。
但在这场家庭视频革命到来之前,尼德姆的童年记忆几乎都来自坦姆赛德市的那些电影院。坦姆赛德是位于大曼彻斯特郡的一个自治市,如今曼彻斯特的很多电影院已被改造为英国最大的连锁院线欧迪恩影院,现已移居美国德克萨斯州北部城市丹顿的尼德姆,还会时常回去重温一下童年。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尼德姆一生中看过的最早的一部电影是迪士尼的经典动画《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那是在他5岁赢了报纸的填色比赛后,祖母带他乘坐出租车到电影院看的。然而,真正让尼德姆迷上电影的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这部惊悚片让8岁的尼德姆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敢看海,就连去游泳池都会害怕。但也正是现实感与非现实感之间的重合与相似所产生的「电影的吸引力」,令尼德姆开始如饥似渴地观看所有能够看到的电影。
正如尼德姆所说,「我早期的全部记忆都是电影。如今我只是长大了,伴着对电影的爱长大。」如果说电影院是影迷与电影「相爱」的地方,那么这个承载电影信息的数据库则可视作放置这份电影之爱的场所。用尼德姆的话说,「IMDb的创建,是源于我对电影的爱和对技术的爱的碰撞。」
二、「最美的眼睛」
「我们没有总部,我们的总部在互联网上。」
随着VHS录播器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观看电影、记录电影信息已不再满足影迷的需求,整理并传播电影信息日渐成为风尚。
《大白鲨》
最早开始整理并传播电影信息的是rec.arts.movies网络讨论组。简单地说就是在休闲娱乐(Recreationand Entertainment缩写为rec)的目录下,专门讨论电影(Movies)这门艺术(Arts)的网络讨论组。这种分门别类的网络讨论组名为「新闻组」(Usenet),是一种可供用户针对某一类别和主题发表言论的网络社区。尼德姆在1988年加入该组,那时他刚从利兹大学毕业获得计算机学位,在位于布里斯托尔的惠普公司的研究实验室工作。
当时计算机技术尚未普及,讨论组的用户大多是敏感的大学技术宅男,所以最常讨论的话题通常是最有吸引力的女演员及其出演的影片。于是,有人以「眼睛」主题编辑了第一个电影列表,时值1989年。列表包括米歇尔·菲佛和金·贝辛格等当时最受欢迎的女演员。
随着新闻组内容的逐渐增多,尼德姆开始尝试将新闻组中的电影列表导入自己的数据库中。通过与已有的资料进行比对,尼德姆发现了一些尚未被列出的条目,然后他整理了男演员列表,以及好莱坞黄金时代已故男女演员列表,将其上传至新闻组,与其他网友分享。再加上戴夫·奈特(Dave Knight)编辑的「导演列表」,这4个列表构成了IMDb的雏形。
现收录于IMDb网站上的「rec.arts.movies新闻组存档」网页截图
其实早在14岁,尼德姆就已经开始在自己的夏普MZ-80K的电脑上建立了以电影为主题的资料库,并将这些电影的片名、导演、编剧、主要演员、工作人员、剧情梗概等信息悉数录入。而在新闻组里,能够与来自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地的影迷交换电影信息,是尼德姆最大的乐趣所在,如果得以偶然发现与自己的趣味和品位相投的网友,则会让他兴奋不已。所以IMDb及其前身,为影迷基于趣味的社交需求提供了平台。
1980至1990年代,公共领域内规范化的电影资料信息总的来说是贫瘠的,不过对于上面说的这个新闻组的用户来说,编写信息的愿望远远大于获取信息的需求,这可以说是某种「英雄情结」的释放,值得讨论的是,人们在编写信息时,能够获得的和想要获得的是什么,内在的驱动力是什么。
在我看来,互联网时代网站与志愿者之间达成了一种新的共识,或者说形成了一种新的「雇佣」关系,不同的是,二者之间交易的货币不再是劳动/金钱,而是知识/权力。这使电影网站以志愿者为核心团队的合作方式得以实现,以互联网为「总部」的运营模式得以开启。正如尼德姆所说,「我们没有总部,我们的总部在互联网上。」
三、下放的权限
「IMDb是1990年创建的」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
随着新闻组电影条目的日渐增多,越来越多的网友想要拥有这个数据库的全名单。要知道,在1990年代以前,一部印刷本电影指南能包含2万部电影信息,这就是最大上限了,从没有如此庞大的信息被收录在电影百科全书之外地方。
尼德姆开始运用自己的专业优势,编写一些可以抓取数据库中的电影列表的命令行脚本(Unix Shell script),并将其分享给有需要的网友。简单地来说,命令行脚本就像是电影的分镜头脚本,程序员用一条条的命令行编写成一个脚本,用户将其输入到自己的电脑上,电脑就会自动执行这些命令。
尼德姆编写的命令行脚本
从12岁拥有第一台电脑开始,少年尼德姆就开始用这款高科技圣诞礼物,编写一些视频游戏卖给电脑公司。所得收入几乎可以满足尼德姆少年时期的全部需求——不断增大尺码的衣服,以及当时最流行的12英寸的唱片。
到了1990年夏天,新闻组已有上万个电影条目,四个电影列表。网友想要数据库完整列表的愿望愈发强烈。一位住在加利福尼亚的网友建议尼德姆将他的电影数据库的使用权限公开,这样一来,只要能连接互联网,该数据库便可在任何电脑上使用。
于是,尼德姆与几位计算机达人开始用早期电子邮件协议编写程序,并于1990年10月17日将自己的电影数据库正式公开发布。而这一天,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IMDb成立的时间点。
其实,IMDb这个名字是1996年注册公司时才正式启用的,而这个数据库当时被命名为rec.arts.movies movie database,我们可将其称为新闻组电影数据库。因而,「IMDb是1990年创建的」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
实际上在尼德姆与新闻组的网友开始编写电影列表并互相分享时,在尼德姆往电脑上记下第一个电影条目时,甚至在尼德姆用VHS录播器录制电影的演职员表时,这个电影数据库就已经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存在了。
IMDb的网页截屏
既然如此,那么认定IMDb是1990年这个时间节点的理由是什么?虽然,在电影数据库正式发布之初,想要使用数据库的网友必须要在电脑上进行安装,而信息的传送往往需要两三天的时间,更何况当时IMDb这个名字尚未启用。但最重要的是,这个公开使用权限的电影数据库具备了成为互联网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信息共享。而只能编写信息的新闻组,仅可视为互联网的前身。
至此,新闻组电影数据库完成了从电影信息的收集、整理到传播的全过程。或许在今天看来,仅包含男演员、女演员和电影导演信息的数据库,尚不具备今天海量信息的数据库意义,但要知道,尽管在1990年末,能上网的电脑有上亿台,但直到1989年,这一数量仅有几十万。就连英国最早的一批网民的尼德姆,也是直到1985年才拥有第一个电子邮件地址,那时整个英国能连接互联网的电脑只有几千台。真正使其成为海量数据库的是罗伯·哈蒂尔(Rob Hartill)的加入。
四、信息银行
「一直以来,我们都设法走在技术的最前沿,不管进步有多大,(在某种情况下)也不管它多小。」
罗伯·哈蒂尔是威尔士卡迪夫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在读博士,他的加入为整个团队带来了最前沿的计算机技术。哈蒂尔编写了一个软件封装包,将新闻组电影数据库建立成网站。并在Sun计算机系统上,运行了一个由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开发的NCSA HTTPd web服务器,不仅如此,网站还应用了当时HTML语言最新的表单功能。
1993年5月,新闻组电影数据库的网站正式发布。正如尼德姆所说,「一直以来,我们都设法走在技术的最前沿,不管进步有多大,(在某种情况下)也不管它多小。」
由于尚无经济来源,哈蒂尔借用就读院系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的服务器空间,为网站提供了万维网接口,故该网站但是被命名为「卡迪夫互联网电影数据库」(Cardiff Internet Movie Database)。而真正可称其为IMDb网站时,是服务器从加迪夫大学独立出来以后。
从右至左,罗伯·哈蒂尔、罗伯特·埃文斯(Robert Evans)和戴夫·马歇尔(Dave Marshall)博士正在浏览该学院的网页,摄于1994年,图片来自卡迪夫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网站
时值1996年,IMDb互联网公司刚刚注册成立,来自美国的志愿者罗恩·希金斯(Ron Higgins)为公司洽谈了第一笔「生意」。网络服务提供商ISP想要做宣传广告,希金斯提议,可为其在IMDb网站的主页上打广告,但作为交换,ISP需为网站提供免费的「网络接入」服务。
于是,IMDb网站的系统管理员英国人杰克·迪亚斯(Jake Dias)在一个4GB的磁盘驱动器上安装了一个操作系统,哈蒂尔在该操作系统上安装了一个网页服务器,以及支持IMDb网站得以运行的软件和全部的电影数据。至此,我们才能管这个网站叫做IMDb。
其实,之所以推出电影网站是为了适用于新兴的万维网。第一款普遍使用的万维网浏览器名为Mosaic,是一个能够显示图片的浏览器。
这个万维网(WWW)浏览器使人们发现了互联网的意义所在。互联网就像一个能够存取信息的「银行」,这个「银行」没有营业时间,没有打烊时间,也没有营业网点,用户可以在互联网覆盖的任何时间、任一地点存取信息。
与万维网的名称World Wide Web相一致,电影网站使电影信息的传播呈现一种全球的、广泛的、呈网状交错互通的方式。虽然IMDb是1996年才得以命名,但1993年电影网站的创建使其作为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nternet Movie Database的性质已完全彰显。
五、撞车奥斯卡
「电影界的每个人都在用IMDb,与我谈话的每个人都在用IMDb。」
美国时间1996年3月25日,一年一度的奥斯卡颁奖典礼如期举行,并不广为人知的是,这一天电影界还发生了一件事,虽然当时关于此事的报道几乎全被奥斯卡红毯上的明星覆盖,但在今天看来,它的意义并不亚于当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
第68届奥斯卡金像奖宣传海报
1995年初,尼德姆的数据库的访问量骤然激增,其增长速率不再是做加法,而是呈现出2的N次方式的几何式增长。其增长周期也不再是每年、每季度、每月,而是每两周。也就是说,每两周访问量就翻了一倍。访问电影网站成为互联网用户的一种主流行为,不再是小圈子里的自娱自乐。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个本着免费为用户提供信息的电影网站,已无力承担流量增长所需的设备。继续作为网友们的业余爱好,还是转型为商业公司,令尼德姆及其他志愿者纠结了足足几个月。
终于,尼德姆决定创办商业公司,因为他始终相信,这个充满激情的、具有首创精神的项目,值得投入更多的金钱和资源。于是,尼德姆与其他三位志愿者用信用卡支付了公司创办的启动费用, IMDb公司正式在英国注册成立,并命名为Internet Movie Database互联网电影数据库,简称IMDb,尼德姆作为网站创始人出任公司的总经理,并将公司注册成立的日期定在了1996年奥斯卡颁奖典礼的那一天。
《独立日》
公司成立后不足两周,福克斯公司将电影《独立日》的宣传放在了IMDb网站上。这笔有偿的广告收入,正好支付了公司创办时透支的信用卡费用。用尼德姆的话说,IMDb成为世界上第一家盈利的互联网公司,或许说「第一家」太过绝对,那么可以算是「其中之一」。
随着公司逐渐盈利并走上正轨,IMDb雇佣了史上第一位正式员工——尼德姆本人。其后,相继有20位志愿者辞去工作,加入到这个刚刚创办起来的新团队。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5人与尼德姆共事至今。
事实证明,尼德姆的决定是正确的。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商业资金的注入,这个今天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电影网站还能否存活。可以说,公司化使IMDb网站得以生存并扩大,最终从一种业余爱好成为一项文化产业,从一个英国人的卧室走向了美国这个世界电影的中心。这一切还要从1995年尼德姆的一次访谈说起。
《独立日》
那时尼德姆还在惠普公司上班,本打算像往常一样,同家人共享晚餐之后,与几位志愿者共同进行网站的维护。回到家后,尼德姆的妻子告诉他,《纽约时报》打来电话想要采访他,听到这个消息,尼德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在访谈中,《纽约时报》的记者安娜·斯托姆(Anna Storm)将IMDb称为一项国际性的成功,她告诉尼德姆,「电影界的每个人都在用IMDb,与我谈话的每个人都在用IMDb。」
尽管现在的英国媒体将尼德姆称为「好莱坞最有权威的英国人」,但其实在《纽约时报》关注以前,英国本土媒体对IMDb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对此尼德姆自己也表示难以理解。《纽约时报》对IMDb这个新媒体的关注,为其带来了主流世界的关注,但让IMDb真正成为电影界重要参与势力的是亚马逊的创办人杰夫·贝索斯。
亚马逊的创办人杰夫·贝索斯
公司成立的一年左右,尼德姆收到了一封来自亚马逊网站顾问的电子邮件,信中说,亚马逊的CEO杰夫·贝索斯想要邀约尼德姆在伦敦会面。正是这次会面,使IMDb真正成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IMDb。
与尼德姆一样,杰夫·贝索斯也是早在万维网初期就创立了亚马逊网站。1994年夏天,从金融服务公司D. E. Shaw辞职的贝索斯着手筹备一个新的互联网公司,于是他在自己家的车库里,创办了一个销售书籍的互联网公司。当时贝索斯住在华盛顿州。经过一年的筹备,这个最初名为Cadabra的互联网公司终于在1995年7月16日正式上线,并更名为亚马逊。
随着公司的稳步发展,1997年亚马逊的股票就已上市。到了1998年,亚马逊准备进军国际市场,并在德国设立国际办事处。在贝索斯邀约尼德姆会面时,亚马逊已实现其创建初衷,发展成为「地球上最大的书店」,无论是公司规模,还是国际影响力都远远超过IMDb。所以,在贝索斯表明来历之前,尼德姆一直以为是要洽谈接下来的广告合作事宜,因为当时亚马逊是IMDb的广告客户。
但就在1997年前后,贝索斯发现,整个书籍销售市场已远不如前,DVD、CD逐渐开始受到大众青睐。尽管在当时,DVD、CD被经销商戏称为「一些闪闪发光的新东西」,但贝索斯坚信,这些新兴的文化产品将成为主流,亚马逊应该把销售重心从书籍扩充到视频和音频市场。
所以亚马逊需要一家以电影和音乐为主的网络平台,为其提供销售产品的介绍信息,同时让用户发现更多值得观看的电影电视节目,更多好听的音乐。IMDb成为亚马逊想要建立合作的最佳对象。早在第一次访问IMDb网站时,贝索斯就对其质量和深度深感惊叹。
同时,贝索斯建议尼德姆将IMDb全面改版,扩大发展规模,并进军美国市场。对此,亚马逊可以为IMDb提供所需资金和技术支持,贝索斯承诺,理解并全力支持IMDb「为电影爱好者提供最佳信息」的使命,并提出将IMDb作为亚马逊公司集团旗下的独立品牌和独立子公司的收购计划。
如此诱人的双赢合作计划,尼德姆想不出有什么理由拒绝。1998年4月27日,亚马逊与IMDb的合作协议终于达成。这是亚马逊对IMDb、Bookpages和Telebook三家互联网公司整体收购的一部分。打包收购的总金额为5500万美元,包括现金和54万股普通股股票。每个互联网公司的收购金额都会在会计制度的购买条例下进行核算。
尽管亚马逊和IMDb都对单笔收购金额守口如瓶,但据悉IMDb的创始人及志愿者均可获得现金和亚马逊的股票。合作达成后,尼德姆仍为IMDb的CEO,并出任亚马逊的副总裁。与此同时,IMDb团队的默里·查普曼(Murray Chapman)从澳大利亚转移到西雅图,出任IMDb对亚马逊的大使。
亚马逊完成了从书籍到音频、视频的销售范围的全面扩大,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零售商」。IMDb也实现了商业上的极速发展,从英国到美国的地域扩张,使其电影信息得到有力的二次传播。
今天看来,IMDb从亚马逊获得的不仅是资金和技术支持,更重要的是,亚马逊的商业理念、行业敏锐度和全球化发展的视野与雄心。IMDb其后收购Withoutabox和BoxOffice Mojo两家互联网公司的商业准则和亚马逊一样,都让它们作为子公司独立经营。
其后,IMDb将服务器都托管于亚马逊在西雅图的服务器上,并对网站全面改版,不仅将更新信息的频率由每周扩充为每天,还通过亚马逊的「推荐」数据技术拓展了新的功能。其中,最重要的一项突破是IMDbPro的推出。
七、推出Pro版
2001年12月5日,IMDb推出了一项专业订阅服务IMDbPro。这是一项为电影行业的从业人员专门设计推出的,包括电影制作细节、票房详情、公司目录等电影信息。此服务并非免费,月租12.95美元,包年99美元。是否订阅IMDbPro是区分影迷还是电影专业人员的一把标尺,Pro版的用户不仅有影评人、电影记者,还有电影导演和演员。
IMDbPro网页截图
IMDbPro在2006年推出「简历订阅服务」,电影从业人员可以上传自己的简历和照片,供制片方查看。罗伯特·帕丁森就是《暮光之城》制片方通过IMDbPro发现的。
当时,制片方想要挑选一位合适的演员出演影片的男主角。于是,在IMDbPro上搜索15岁至25岁的男演员,并将所有信息全部打印出来铺在桌子上,当看到罗伯特·帕丁森的页面时,制片人眼前一亮,决定了就是他。
罗伯特·帕丁森在IMDbPro上的个人主页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IMDbPro看作是对IMDb电影信息的完善,它是在IMDb之外,发展出与之平行的另一条路径,即从电影从业人员的视角出发,为其提供可能有用的信息。
正因如此,IMDb的信息录入团队从普通影迷扩大到电影从业人员,这使电影信息的网络传播也从业余爱好者转向专业人士。一位好莱坞大亨曾经告诉尼德姆,「想在洛杉矶成为一名电影制片人需要两样东西:一个是手机,一个是IMDb。」《每日邮报》说,IMDbPro是「IMDb网站的真正力量之源」。
2013年,IMDbPro推出了用以衡量明星受欢迎程度的星级系统(star rating system),这一系统通过统计IMDbPro的用户在明星页面的访问量,为明星的受欢迎程度进行排名,并对排名最高的明星授予IMDb的星级奖(STARMeter)。甚至有与好莱坞大佬们有业务往来的电影人士告诉尼德姆说,「他们的秘书会在电话接通前查看这些明星的排名。」
IMDb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是出演《她》的女演员奥利维亚·维尔德,奖项在2013年多伦多电影节上正式颁发。这个星级排名系统相当于设立了一个新的明星/电影的评价标准。
过去的电影评价机制有票房和电影节奖项,但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络传播的各种电影榜单成为了一种新的评价标准,或许可将其称为「第三种评价机制」。
电影榜单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我们能获取的电影信息从极度贫瘠发展为严重超载,尤其是互联网时代信息出现「内爆」。电影榜单的列出本来是为了精简电影史,在浩瀚的电影史中选出那些值得观看的电影。但如今,人人都在开列榜单,从不同的角度列各种各样的榜单,还有榜单的榜单,最终成为一种无限的「令人眩晕的清单」。
IMDb的电影榜单是大众审美趣味的晴雨表,体现了电影评价的一种至高无上的「自由、平等、博爱」。但有一点我们不要忘了,IMDb是一个英文网站, IMDb的大众用户,主要还是使用英语的电影观众,所以IMDb的榜单更代表北美地区的大众评价。
2014年IMDb收购了Box Office Mojo和Withoutabox两家互联网电影公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霸占」了电影的三种评价机制。Box Office Mojo为IMDb提供准确的电影票房数据,Withoutabox则通过将电影推送到电影节,使其更有机会获奖。所以,如今的IMDb在观众口碑、票房数字、电影节三个评价体系中都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被IMDb收购的电影票房数据统计网站Box Office Mojo
IMDb是因电影而生的,它原本只是想记录和呈现电影的历史上出现过哪些人,发生了什么事,现在它开始直接书写电影的未来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年少时那些疯狂的兴趣和痴迷并不是坏事,也许你可以靠它来改变世界。
作者是东北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博士论文对IMDb网站展开跨新媒体学、电影学和文化理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