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2021年继峰斩获首个乘用车整椅项目,资本市场对汽车座椅的关注度就不断提升,后来随时间推进,投资者对座椅行业的认知也不断加深。作为最早研究跟踪座椅行业的团队之一,我们在当前时点,将过去对座椅行业的研究成果梳理汇集为这一篇深度报告,希望能为座椅行业投资提供一些新认知和见解。
为什么座椅行业值得投资?座椅单车价值量可达万元,属于汽零中ASP最高的品类之一。随产品升级+消费升级,国内乘用车座椅规模有望持续增长,从2024年1017亿元增至2030年超1300亿元。同时,座椅国产替代空间大,2023年国内近50%座椅市场被四大主流外资整椅厂商占据,新兴民营座椅企业近几年正快速起量。
从座椅国产化起步较晚,我们可以看到哪些座椅的商业模式特征?首先我们需要认知到,不同于其它零部件制造属性强,整椅商业模式接近整车,具有研发和供应链管理的复杂性。此基础上,我们这次特别对整椅部件拆解、进入门槛、四大竞争要素进行详细梳理,希望能解答大家长久以来对整椅“究竟难在哪里”的疑问。简言之,整椅并不是简单的“汽车沙发”,具有较高门槛,因为整椅的①零部件多学科、多种类、多数量、多工艺;②因而约束多,需在安全、舒适、外观、体积轻量、功能、成本等相互制约的因素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座椅国产化进展如何,空间还有多大?我们分别梳理了各主流主机厂的座椅供应体系,以此探讨民营座椅企业的切入进展与机会,可以看到:①传统主机厂:外资+延锋为主,继峰逐步切入一汽/宝马,天成逐步切入上汽/北汽/东风;②蔚来、理想、奇瑞:外资+延锋为主,继峰逐步切入蔚来/理想,天成逐步切入蔚来/奇瑞;③长城、比亚迪均可自制座椅,但长城外部座椅厂难切入,比亚迪天成开始切入;④吉利、零跑:除外资外,有合作的民营座椅厂,继峰、天成未来仍有机会;⑤特斯拉、华为均和延锋深度合作;⑥小米、小鹏、长安:外资+延锋配套,天成、继峰尚未切入。
新兴座椅企业的盈利路径如何展望?尽管新兴整椅企业定点突破快,但市场仍担忧短期难盈利。我们认为,座椅业务起量需要较高管销研费用的前置投入,后续订单快速放量后,对费用摊薄的规模效应明显,①年产量约44万套、对应产值33亿元,有望实现盈亏平衡;②年产量约92万套、对应产值66亿元,净利率有望达到5.0%,进入稳定盈利阶段;③远期年产量约650万套、对应产值325亿元,净利率有望达到7.9%,对应贡献26亿元净利润,体量可观。
投资建议:座椅行业作为汽车零部件的大体量子行业,国产化进程起步晚,但近年新兴整椅企业开始突破行业进入壁垒,凭借销售服务和成本/管理优势,逐步斩获项目定点,并进入规模加速扩张期。虽然此类企业短期盈利端受前置投入影响尚未实现较高利润贡献,但中长期规模效应显现后有望显著增厚业绩,为公司带来新一轮成长。建议持续关注突出的新兴整椅企业,当前时点开始重点关注乘用车整椅业务盈利拐点,以及其对股价的催化。推荐国内外定点逐步落地的继峰股份、国产骨架核心供应商上海沿浦、具备较强产品拓展能力的内饰自主龙头新泉股份,建议关注已实现整椅全产业链一体化的天成自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风险、研发投入和回报不确定风险、国产替代进度不及预期风险、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数据测算与评估误差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