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2000+|阅读预计需要6min
这里是「学长学姐说」栏目。
在这里可以看到简单心理Uni的学长学姐们在学习心理咨询道路上的思考与感悟。
张恬恒是「简单心理Uni·心理咨询师培养计划」2022年秋季班的学员
。今天分享的文章是张恬恒同学对网上“烂尾娃”话题的所思所想,着重关注了“烂尾娃”的原因以及新手咨询师应该怎么帮助他们。
其中的经典例子便是“鸡娃18年,高考582”,相关标题包括但不限于“家有烂尾娃,重开小号生二胎”、“中产阶级跌落的原因:无效投资烂尾娃!”、“鸡娃泡沫,比房地产都大”。
图/《家有儿女》
但与之相对的,在这些锋利的言辞中,也有一个声音:“妈妈,请原谅我的无能和平庸。”
“我的父母是那个年代的高级知识分子,和现在扩招之后的不同。”
“我爸爸是村子里唯一的大学生,也是市里的状元。他上了清华。”
他们有人在医院的咨询室说出这些话,有人是在离家出走的小出租屋里。他们之中有人吃着精神科的药物以缓解自杀的冲动,有人是因为厌学而被家长送入
咨询室
以期复学,也有人只是在正常的工作生活中感觉到胸口空了一块,却不知道为什么。
他们的共同之处,便是有着优秀、成功的父母。以及相比之下,平凡的自己。
“我真的无法接受应试教育,我在教室里觉得要被淹没,我真的坚持不下去了。”
“我选了考研目标院校之后,他们问我,为什么不选一个体面一点的。但是我已经二战了。”
“我后来在那个加油站收银。”
这一类的孩子并不少见,
在父母优越的简历上,他们就像是“污点”。
其中最知名的孩子,大概是歌手朴树。朴树的父亲是濮祖荫,是中国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博导教授,是我国“双星计划”发起人之一。朴树的母亲叫做刘萍,同样任教于北京大学,是中国第一代的计算机女工程师。
根据澎湃新闻的报道,从小升初失利开始,朴树便成为家里的“耻辱”,也在青春期时忧郁过,亦有旷课休学以至于丢失学籍的经历。在鲁豫的一个采访视频中,鲁豫问朴树,和父亲见面次数多吗?朴树坦然承认不多,和父亲之间,似乎总有一层隔阂。
图/朴树
这背后也许揭示着那个我们都很熟悉的命题:
每个孩子都无条件地爱着父母,如果父母一直回应失望与拒绝,他们不会停止爱父母,而会停止爱自己。
父母会对孩子产生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内化父母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和人格特征。
这种认同不仅帮助孩子形成自我身份,还在心理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但如果父母拥有高度精英主义的价值观,可孩子却没能拥有现实中优越的体验,那么孩子内心的声音也许永远批评着自己:你不够好。
这种批评会逐渐侵蚀他们的自尊,使他们陷入一种自我怀疑的循环中。
图/《秋日奏鸣曲》
他们可能会产生深刻的不安感和焦虑,感觉自己始终无法达到父母的标准。这种内化的批评让孩子的自我认同变得脆弱,
因为他们在内心深处始终在对比自己的“平凡”和父母的“优越”,却找不到自我价值的独特性。
如果长期处于这种否定性认同中,孩子可能会选择
两种极端的应对方式:
-
一种是过度追求完美,通过外在成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甚至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
另一种则是自我放弃,对自己丧失信心,认为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得到认可。
图/《少年的你》
这两种极端都可能导致心理上的压力与情感的失衡,
使孩子无法形成健康、稳定的自我认同。
这也让亲子之间的边界被模糊,自体与客体融合,孩子逐渐演变为父母的延伸而非独立的个体。
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眼睛就像镜子,映射出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存在。
这种“看见”对自尊的形成至关重要。
当孩子内心悲伤时能看见父母脸上的低落,当孩子内心自豪时可以看见父母脸上的骄傲,孩子能够感受到安全感和自我肯定,这种稳定的自体会在未来帮助他们应对挫折和挑战。
然而,父母的优越感可能导致他们更关注自身成就,而无法敏感地回应孩子的需求或表现出对孩子的理解。这种忽视可能导致孩子觉得自己不值得关注,因为他们没有达到父母的“标准”,缺乏自体心理学中的
“镜映体验”
——即父母对其情感的共鸣和认可。
图/《燃烧女子的肖像》
久而久之,这种缺乏镜映的体验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认同,使他们逐渐形成一个带有不安和自卑的自体。没有从父母的回应中获得肯定,他们可能会将这种“无回应”解释为“自身不值得被爱”,逐渐形成低自尊的心态。
未来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