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简单心理Uni
简单心理Uni,心理咨询师成长道路上,Uni(有你),有我。 在这里,你可以找到专业的文章和靠谱的课程,还能找到资深的督导和颇益的体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  ·  家里换包盐,或许能省很多看病钱! ·  16 小时前  
环球人物  ·  特朗普家族,下一个网红是她? ·  2 天前  
人物  ·  中年后,我还有哭的自由吗?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简单心理Uni

如何成为具有创伤经历来访的「好客体」|咨询室里的“烂尾娃”

简单心理Uni  · 公众号  ·  · 2024-11-13 19:00

正文

本文字数2000+|阅读预计需要6min


学长学姐说

这里是「学长学姐说」栏目。


在这里可以看到简单心理Uni的学长学姐们在学习心理咨询道路上的思考与感悟。

张恬恒是「简单心理Uni·心理咨询师培养计划」2022年秋季班的学员 。今天分享的文章是张恬恒同学对网上“烂尾娃”话题的所思所想,着重关注了“烂尾娃”的原因以及新手咨询师应该怎么帮助他们。

最近社交媒体又出现了新词“烂尾娃”。

其中的经典例子便是“鸡娃18年,高考582”,相关标题包括但不限于“家有烂尾娃,重开小号生二胎”、“中产阶级跌落的原因:无效投资烂尾娃!”、“鸡娃泡沫,比房地产都大”。


图/《家有儿女》


但与之相对的,在这些锋利的言辞中,也有一个声音:“妈妈,请原谅我的无能和平庸。”


咨询室里的“烂尾娃”


“我的父母是那个年代的高级知识分子,和现在扩招之后的不同。”

“我爸爸当时被保送进中山大学。”

“我妈妈是那个单位里当年唯一的博士。”

“我爸爸是村子里唯一的大学生,也是市里的状元。他上了清华。”


这些是我在咨询室中真实听过的声音。


他们有人在医院的咨询室说出这些话,有人是在离家出走的小出租屋里。他们之中有人吃着精神科的药物以缓解自杀的冲动,有人是因为厌学而被家长送入 咨询室 以期复学,也有人只是在正常的工作生活中感觉到胸口空了一块,却不知道为什么。


图/《巴黎夜旅人》

他们的共同之处,便是有着优秀、成功的父母。以及相比之下,平凡的自己。

“但是我考不上高中。”


“我真的无法接受应试教育,我在教室里觉得要被淹没,我真的坚持不下去了。”


“我选了考研目标院校之后,他们问我,为什么不选一个体面一点的。但是我已经二战了。”


“我后来在那个加油站收银。”


这一类的孩子并不少见, 在父母优越的简历上,他们就像是“污点”。


其中最知名的孩子,大概是歌手朴树。朴树的父亲是濮祖荫,是中国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博导教授,是我国“双星计划”发起人之一。朴树的母亲叫做刘萍,同样任教于北京大学,是中国第一代的计算机女工程师。


根据澎湃新闻的报道,从小升初失利开始,朴树便成为家里的“耻辱”,也在青春期时忧郁过,亦有旷课休学以至于丢失学籍的经历。在鲁豫的一个采访视频中,鲁豫问朴树,和父亲见面次数多吗?朴树坦然承认不多,和父亲之间,似乎总有一层隔阂。


图/朴树


这背后也许揭示着那个我们都很熟悉的命题: 每个孩子都无条件地爱着父母,如果父母一直回应失望与拒绝,他们不会停止爱父母,而会停止爱自己。


对父母的认同

父母会对孩子产生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内化父母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和人格特征。 这种认同不仅帮助孩子形成自我身份,还在心理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但如果父母拥有高度精英主义的价值观,可孩子却没能拥有现实中优越的体验,那么孩子内心的声音也许永远批评着自己:你不够好。


这种批评会逐渐侵蚀他们的自尊,使他们陷入一种自我怀疑的循环中。

图/《秋日奏鸣曲》


他们可能会产生深刻的不安感和焦虑,感觉自己始终无法达到父母的标准。这种内化的批评让孩子的自我认同变得脆弱, 因为他们在内心深处始终在对比自己的“平凡”和父母的“优越”,却找不到自我价值的独特性。


如果长期处于这种否定性认同中,孩子可能会选择 两种极端的应对方式:


  • 一种是过度追求完美,通过外在成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甚至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 另一种则是自我放弃,对自己丧失信心,认为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得到认可。

图/《少年的你》


这两种极端都可能导致心理上的压力与情感的失衡, 使孩子无法形成健康、稳定的自我认同。


这也让亲子之间的边界被模糊,自体与客体融合,孩子逐渐演变为父母的延伸而非独立的个体。


“我看不见妈妈眼中镜映的我”


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眼睛就像镜子,映射出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存在。 这种“看见”对自尊的形成至关重要。

当孩子内心悲伤时能看见父母脸上的低落,当孩子内心自豪时可以看见父母脸上的骄傲,孩子能够感受到安全感和自我肯定,这种稳定的自体会在未来帮助他们应对挫折和挑战。


然而,父母的优越感可能导致他们更关注自身成就,而无法敏感地回应孩子的需求或表现出对孩子的理解。这种忽视可能导致孩子觉得自己不值得关注,因为他们没有达到父母的“标准”,缺乏自体心理学中的 “镜映体验” ——即父母对其情感的共鸣和认可。


图/《燃烧女子的肖像》


久而久之,这种缺乏镜映的体验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认同,使他们逐渐形成一个带有不安和自卑的自体。没有从父母的回应中获得肯定,他们可能会将这种“无回应”解释为“自身不值得被爱”,逐渐形成低自尊的心态。

未来的生活中,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