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稿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往往是拔出萝卜带出土,全球有很多知名或者不知名的撤稿事件,始作俑者往往牵连出coauthor和实验室大boss。
首先来看个例子, BenBonavida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一名德高望重的癌症研究员,十多年前他接受了一名来自如日本的访问研究生铃木惠理子进入他的实验室学习。
Bonavida说,“她的实验数据我都看过,包括western图片以及其他实验数据,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她和其他几个师兄师姐一起搞清楚了利妥昔单抗治疗癌症的分子机制,在此基础上,我们2007年把论文发表在了Oncogene上”。
一直到2014年,这篇论文的引用率接近40次,但在2014年4月,PubPeer上有人匿名质疑了该文章,指出了文章中造假的可能性。
才过了几天,这个当时已是东京农工大学的助理教授的铃木惠理子承认图像作假,并且在2016最终撤稿,并发表了一个简短的声明,称“数据违规”。UCLA随后展开全面的调查其导师Bonavida是否也有不法行为(被自己学生坑是什么感觉?),他说“我这一辈子,已经培养了一百多名学生,没想到会发生这种事情。”
但是这两年,撤稿事件层出不穷,光在2016年就有超过650篇SCI发生撤稿,比较常见的作假手段包括图片复制、抄袭、数字篡改等。撤稿事件的发生,对于coauthor往往是巨大的打击,即便coauthor并没有参与造假。
但是撤稿之后,依然阻止不了一些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去引用,过去的引用也不会消失,为了规范撤稿的流程,最大程度地挽回科研损失,避免别人上当受骗,歪果科学家提议使用统一的撤稿申请表。
然后他们建立了一个撤稿信息的数据库(retractionwatch.com)!对你没看错,就是撤稿数据库,你平常是不是见过很多lncRNA、circRNA、蛋白质数据库等,估计没用过撤稿数据库!撤稿数据库的数据分析一下,和分子相互关系网络图是一样一样的,一个作者的不当行为会对科研产生深远的影响。
Web of Retraction
这幅图显示的是最多撤稿数量的8个人,然后与之一起发表问题文章的coauthor多达320人(圆形的大小代表其撤稿数量多寡,而圆形的颜色代表了亚洲、欧洲、北美的地区)。而两个研究人员之间的关系用黑线表示,但在一些情况下,几个相同的研究人员一起发表过很多有问题的科学论文,那么他们之间的黑线就会越紧密,通过这些分析统计撤稿大数据,不得不说歪果仁真会玩。这下好了,往后就可以搜索撤稿信息,不会被坑了!
是不是像极了下面这个lncRNA网络图呢?
来看看歪果网友是如何评价撤稿现象的。
@factotum666(点赞数56)
"Asia appears to be getting a reputation for a high degree of dishonesty. This will not bode well for new Asian students entering into thesciences, no matter how smart they are, and no matter how well their testscores. In Asia success depends on"family" and connections. The real world, against which science isalways tested, does not care about a persons’ family or their connections.
Expect at least two generations to elapse before this lesson sinksin. I suspect that the situation will be even worse for those coming fromChina."
大意是:他觉得亚洲造假更多,尤其中国,在亚洲,一个人的成功要么靠家(pin)庭(die)要么人际关系,但是科学和“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没什么关系。(你自己就是亚洲人吧,站着说话不腰疼)。
@dumbdumb(点赞数83)
"Based on my experience, researchers faking data/experiments can bequite easily spotted. The reality is that coauthors, and in particular lab heads,just prefer not to see the signals indicating fraudulent behavior. After all,as long as, the cheating is not unmasked, institutions, departments, authorsand coauthors all benefits from such publications, especially if they are inhigh IF journals. And even the journals themselves prefer to ignore the matteras long as they can, as testified by completing ignoring my email to report onesuch case. And pubpeer as well, so far"
大意是:造假没那么难辨认的,但事实是coauthor、实验室boss、研究所、单位都可以从这种行为中获利,尤其是发了高分数的SCI,没人愿意主动承认或改正,自然就会尽量去隐瞒,他自己也举报过一次,但是被人给压下来了。(虽然有点想踹你一脚的冲动,但是不得不为你的勇(zhen)敢(jian)点赞)
参考:
The Scientist:Coming to Grips with Coauthor Responsibility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小张聊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