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仙打架,到一地鸡毛,这么多年一直红红火火的茶饮生意,怎么沦落到这种地步的?
曾经的网红奶茶圆真真累计亏损已超千万,创始人谢瑶也“沦落”到街边摆地摊卖奶茶。
谢瑶和圆真真的惨痛经历,并未在业内引起足够的重视。
大批从业者忽略了早已敲响的警钟,奶茶行业的倒闭潮有愈演愈烈之势。
去年11月到今年11月,已经有高达19.7万家奶茶店闭店倒下。
在这场倒闭潮中受波及的,既有昔日高喊冲刺万店的一线、准一线品牌和成千上万的加盟商,也有不少受创业大潮推动涌向奶茶赛道的创业者。
倒闭浪潮
奶茶店存活时间越来越短。
王汪汪花光5年积蓄开了家自己的奶茶店,事事亲力亲为,苦苦经营一年多,倒亏30万,最终选择关店止损。
和自创品牌不同,栗子加盟了一个不算知名的三线茶饮品牌,前前后后投入的成本超过40万,仅六月就关店了。
栗子曾认为加盟非一线品牌是个更有性价比的选择。结果便宜的另一面,是极为有限的品牌认知,以及粗放式的加盟管理。
关店后,她在社交平台上发文控诉品牌方,以自身的惨痛教训劝诫后来者,加盟不上不下的二线品牌是“最危险”的。
不少加盟一线品牌的创业者们同样难逃一劫。
来源:栗子的小红书账号
冰冰加盟了某个人气颇高的一线品牌,从去年8月开始接连开了三家加盟店,到今年10月累计已经亏了200多万。
比起未窥全貌的加盟商和创业者,作为“餐饮收尸人”的二手设备回收商们,看过更多更惨痛的案例。
做餐饮设备回收的小五发现,奶茶店都不是一家一家地倒,而是成批成批地关门。
不久前,他在长沙一口气回收了三家新晋顶流奶茶品牌加盟店的设备,其亏损在百万级别。
二手设备交易市场
高高在上的头部品牌,眼下也已自顾不暇。
过去一年出现批量闭店现象的茶饮品牌不在少数,其中不少是头部品牌。
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仅今年第三季度就关停了89家直营门店,年初更是全线关停了旗下子品牌“台盖”的所有门店。
除了一线大牌,一些曾小有名气的网红品牌以及区域连锁品牌,同样损伤惨重。
被称为“重庆版茶颜悦色”的一只酸奶牛,上半年就退出了30座城市。
曾经小有名气的伏小桃,门店数从巅峰时期的230多家锐减到10家左右。
恶性竞争
茶饮行业如今困局,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过去几年茶饮行业进入加速扩张模式,职场压力促使不少年轻人加入奶茶创业大军,两大推力作用下,市场上的茶饮门店数量在短期内暴涨直至供过于求。
各个品牌都要铆足了劲抢黄金地段和优质加盟商。
优质资源却是有限的,品牌方只能放宽标准,为了加速开店而降低准入门槛。这既是对加盟商的不负责任,也为日后的经营问题埋下了伏笔。
其次,由于供过于求以及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各品牌在重压之下祭出了“价格战”的操作。
奶茶店越开越多,奶茶口味却越来越像。产品同质化严重,很大程度要归咎于品牌产品创新能力弱化以及创新意愿不足的策略。
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曾兴起了一股“在家自制XX奶茶店招牌产品”的热潮,说明奶茶店原材料、配方、品控其实没有太多秘密和门槛,也很难做出口味差异化。
口味上做不出很大的差异,消费者的忠诚度无从谈起。这时,各大品牌只能想到一个最传统看起来也最有效的竞争手段:降价。
统计显示,2021年至今,国内近30个连锁奶茶品牌的客单价出现下滑。
奈雪、喜茶两个高端市场代表,三年间客单价均下降十元多。就连本就瞄准中低端市场的品牌,也都在进一步下探价格。
新茶饮价格战愈演愈烈。越来越多品牌直逼蜜雪冰城所在的10元以下价格带。
头部品牌的严重竞争以及主动掀起的价格战,加速吞噬独立小店的生存空间。
在一线品牌的强大攻势下,个体小店很难抢到一线品牌的生意。再加上资金实力有限,大多数小店都难逃被挤出局的命运。
大规模拓店导致市场供过于求,沉迷低价竞争拖累全行业利润,存量竞争时代大品牌对小店无情挤压……一环接一环,压力层层叠加,构成了一个无解的恶性循环,几乎所有玩家都卷入这场没有赢家的零和博弈中。
如今,整个行业面临无比严峻的考验,从业者们不得不放下增长执念,好好思考日后的路到底该怎么走。
回归初心
无论是谁,想要存活下去,都得适应变化,并应变化调整经营策略。
首先,告别野蛮生长,回归理性经营道路,喜茶就率先调转船头。
今年9月中旬,喜茶宣布退出价格战,探索更多差异化产品与品类;门店增长从求规模转移至求质量。
那些一边开店、一边关店的品牌而言,是时候停下来了,做好现有的加盟商管理,而不是继续盲目开店。
其次,价格战只治标不能治本,要留住消费者,还得回归到最核心的环节:出品。
现制茶饮行业兴起以来,也诞生过许多热销全国的爆款。这些爆款,才是奶茶行业最核心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唯有回归产品本身,努力研发出更符合消费者口味、更有品牌特色的产品,才有机会打破恶性循环。
第三,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市场更考验的是品牌的综合实力。
不止产品研发、品牌运营和加盟商管理能力,还有背后的供应链、物流等等,都将成为决胜的关键。
最后,预计会有越来越多品牌出海寻求新增长机会,以缓和压力。
在更早之前,一大批头部品牌早已组团杀到欧洲、东南亚等地。尤其是东南亚,简直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
和国内相比,海外现制茶饮市场起步晚、缺乏有影响力的本土品牌,仍有大量增量空间可以挖掘。
来源:华安证券
出海当然不是一本万利,当地饮食文化和政策的差异,供应链的管理,都是需要面对的问题。
但比起一味恶性竞争,主动探索更多新增长可能,无疑更符合品牌乃至行业的长远利益。
有如此多惨痛经历在前,还想加入奶茶大军的小白一定要想清楚:
任何时候,开一家茶饮店都不是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要赚钱也只会越来越难。如果没有做好准备,千万不要盲目入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