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金喇叭》,2024,声音装置,“尹秀珍:刺天”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4年注视那些作品,就如同注视在时间的河流中,那些繁尘的漂泊与留痕。
文丨朱振、薛莉
【编者按】本栏目为不定期推出的月度艺术展评合集,旨在观察一场艺术展览作为一个连贯、流动的艺术现场,在城市的文化生态中所持续产生的能量。
作为栏目的首篇文章,选择聚焦的城市是上海。整整一个月之前,在中国的重要传统节气--立冬当日,上海迎来了每年一度的城市艺术周。伴随着两场大型艺博会的集中举办,整个城市的艺术生态也进到了一年之中最为热烈的季节,艺术人士忙碌奔走,大批艺术展览涌现而出。
随着艺博会的硝烟消散,艺术的节奏也回归至正轨。延续在全城各处的艺术展览,既像是热烈狂欢后的余温,也如同更为稳定的风景,在相对更长的时间里,诠释着艺术和这个城市更为真实的联结。
“尹秀珍:刺天”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4
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一楼壮观的建筑空间里,一场气势恢宏、结构精巧、兼容幻想和玄思的展览,呈现着艺术家尹秀珍辽阔的想象之力,以及对微末之物的真挚温情。
对于每一位观看者来说,这场展览最为直观的冲击力,或许就来自于眼前所见的这些极具视觉震撼性的作品和场面,竟然大多都是由触手可及的生活之物所构建而成的:
在拖拉机、轿车和铝皮仿制民航飞机所拼接成的“飞行器”上,直竖起一根冲天的金属尖刺,向上穿透了由旧衣服织补而成的彩色的“天空”;而用织物制成的100条“长腿”,“穿着”从本地市民中广泛征集来的鞋子,自高处悬垂而下,像芜杂的藤蔓,又像羁绊的思绪,沉默而浩荡地迁徙、徘徊;还有那座横向悬挂的,由尼龙袜包裹着大小钢圈,连同金属汽车排气管所组成的可视化“声波”,如宝塔、似长刀,又像远古生物的标本,展现着扑面而来的压迫感。
作品《声音塔》在“尹秀珍:刺天”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4年
但这些壮观的巨作在展览中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同样被展示在观众眼前的,还有一系列由碎片、纤维、昆虫,乃至思绪和尘埃为主要元素的作品。
在一个空白空间里,水泥粉、灰尘、高岭土、化妆粉、药粉以及辣椒粉等不同的粉末,被堆放在了直径2厘米的钢筋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作品《繁尘》。这些粉末在展览期间近乎即兴地堆积、跌落、弥漫、凝结,如同大千世界里的众生,又象征着时间和蜕变的隐喻。
而在另一件作品《荆棘器》中,盘绕的铁丝被混合上陶泥,两者放在一起烧制。铁丝既像束缚着陶土的“荆棘”,同时也被粘腻的陶泥深深困住。两者在窑炉里彼此挣扎、角力、磋商,最终,铁丝被陶泥镀上了一层光泽的瓷;而陶瓷的外表,也留下了铁丝斑斑的锈迹。
在整个展览中,“宏大”与“微小”并非是简单的并置和对立,而是在共同还原着一种集体的印象。注视这些作品,也如同注视在时间河流中,那些平凡生命的漂泊与“留痕”。
在展览的开幕日的公共对谈中,尹秀珍就表示,随着年龄越大,她对人生、对世界的疑惑越来越多。“向外走不出去的时候,就会更向内看,看的更细了”,她也表示,每个人的一生都会做很多有趣的事情,都会各有精彩。
这种“繁尘的精彩”,最终被艺术家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塑造成了深邃、绵密、迷人的作品,并在一场荡气回肠的展览中,让它们呈现在公众的目光之前。
展览的高潮是声音装置作品《金喇叭》。在一个极黑的房间,镀金的铜制喇叭被黄泥覆盖表面,播放着深空探测器“旅行者一号”飞船携带的“金唱片”。1990年2月14日,在太空飞行的“旅行者一号”依据指令回眸拍下了一张图片:地球,在浩瀚的太空中仅呈现为一个“黯淡蓝点”——在照片中只占0.12个像素,如同“一粒悬浮的尘埃”。
展览:“尹秀珍:刺天”(Yin Xiuzhen:Piercing the Sky)
艺术家:尹秀珍
策展人:巫鸿
展期:2024年11月9日-2025年2月16日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1楼展厅
“所有的印象都会消失”(All The Images Will Disappear)展览现场,图片致谢:香格纳画廊
展览“所有的印象都会消失”,代表的是一种国际化创作视角的汇聚。在这场由2024年釜山双年展联合策展人菲利普•皮洛特(Philippe Pirotte)与香格纳画廊联手策划的群展中,陈列的几十件作品来自于11位背景多元的艺术家,整个展览也如同一场“迷你”的双年展,呈现着错综多元的层次和风格。
策展人菲利普•皮洛特表示,相比于今年釜山双年展“在黑暗中看见”的主题,在这次展览中他力图呈现出更为“乐观”的基调:“所有的印象都会消失”并不是一种宿命式的预言,而是意在强调,艺术如何作为一种留存体验的行动,成为人们抵抗遗忘的方法。也因为如此,那些作为独特的个体的“人”,对于“印象”的感知、记忆和挽留,是串联整个展览的重要线索之一。
在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漆黑的展示空间中,流动着一种记忆和梦境相互交叠的氛围:位于正中的视频投影装置,通过纵向缓慢滚动的文字和图形,描述着在入睡之前,破碎的思绪不断涌进脑海的体验;而挂在周围四壁上的摄影作品,则呈现了这位泰国电影人在近年的一次返乡之旅中,沿途所记录下的泰国社会风貌和世人心态的复杂变迁:电影院遗骸、破败的招牌工厂,以及上下颠倒取景的湄公河风景,既是在诉说一种眩晕的记忆状态,也是对于国家传统遗落的反思。
在印尼出生、生活在新加坡的艺术家黄晨晗,则试图通过艺术创作,记述人类和遥远的宇宙射线之间所发生的“极端差异性”接触。黄晨晗通过特别设计的算法、传感器和拍摄仪器,追踪到一种可以穿透人类身体的宇宙粒子“μ子”,并最终将这一过程转化为一系列影像甚至是诗句。在他的作品《路径十二,浪淘沙》(Path. 12, River Origin)中,被传感器捕捉到的μ子,最终被转化为以莫斯码呈现的唐诗《浪淘沙》的诗句,兼具着漫游和流亡意境的诗篇,和μ子在宇宙中的穿行以及艺术家的跨文化移民经历,也跨越时空鸿沟,彼此映照在一起。
“所有的印象都会消失”(All The Images Will Disappear)展览现场,图片致谢:香格纳画廊
展览标题“所有的印象都会消失”,引自法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 的《悠悠岁月》。《悠悠岁月》带有强烈的实验文学气质,通过无人称视角的叙事和后现代的拼贴式写作,将绵延一生的种种生活细节,书写到了极致。
这种意境也在此次展览中得到了某种共鸣,那些对于琐碎“印象”事无巨细的捕捉,既像是一种个人化的喃喃自语,同时也可以勾连起不同人的记忆和历程,让人们在琐碎的生活面前,共同看清时间的流逝和棱角。
展览:所有的印象都会消失(All The Images Will Disappear
艺术家:阿玛拉奇•奥卡弗、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黄晨晗、赵仁辉、唐大雾等
策展人:菲利普•皮洛特(Philippe Pirotte)与香格纳画廊
展期:2024年11月9日-2025年1月5日
地点:香格纳西岸中环
《也带着一箱徒劳》(With a Trunk of Ammunition too) 2024,装置, “李爽:月球的距离”展览现场
在Prada荣宅这座古朴荫密的洋楼里,艺术家李爽通过影像、树脂、铁架,以及一组光响交错的雕塑装置,完成了自己有关沟通和失语、漂泊与亲情的述说。
艺术家和母亲之间,时常伴随障碍和信息错位的交流经历,构成了整个展览的叙事核心:在不同的展示空间里,艺术家写给母亲的信件,以及两人在即时通讯软件上的对话文字,都分别经过转码和重塑,被呈现为了不同的螺旋形声光雕塑。那些雕塑闪烁着忽冷忽暖的灯光、伴随着时而黯淡时而激昂实验音乐,将那些倾诉中的渴望和挫败、交流间的疏离与紧绷,统统转化成语言之外的强烈符号,充溢在观众面前。
此次展览的名称,取自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的同名小说。这个篇幅不长的故事,却讲述了极具幻想性的离奇情节:
在某个遥远时代,地球和月球曾因为非同寻常的引力,彼此之间的距离近得几乎触手可及。地球上的人们因此得到了登陆月球的机会。在小说中的月球上,存在一种迷人的物质——“月乳”,它是当月亮以极近距离掠过地球时,通过引力吸附了地球上的水草虫石等细微之物,再经过发酵而生成的乳浆。
月乳虽然凝练,但其中还会留存着诸多来自地球、未能被充分溶解的物质。因此从某个角度看,这些乳浆就像是记忆的琥珀,代表着两个地月两个星球在擦身而过之后,那些注定挥之不去的“留痕”。
《镣铐》(Shackles)2024,树脂、织物、乙烯基印花、现成物品、电线
这个故事也映照着李爽在过去几年间,因疫情漂泊他乡,在不同的语境、文化和媒介中,寻求理解和交流的经历。展览中,清灰色的铁架被安置在老宅的各处,与四周古朴的木质陈设,构成了两个彼此接近但又隔阂的场域。
艺术家将信件、首饰、织物等五花八本的私人物品,封存在了厚实的树脂里,并安置在了那些铁架上。那些半透明的树脂,也因此形如封藏了记忆的“月乳”,记录着那些曾经相遇、感知和触碰的经历,以及因此所留下的,需要频频回首、长久回味的波澜。
展览:“李爽:月球的距离”(Shuang Li: The Distance of the Moon)
艺术家:李爽
展期:2024年11月06日—2025年01月12日
地点:Prada 荣宅,上海市静安区陕西北路186号
FT中文网专栏作家薛莉:
“另辟前卫:摄影1970-2000”:西岸美术馆摄影展
杰夫•沃尔,《为女性而作的图像》,1979年,西巴克罗姆彩色印相
这不是个普通的摄影展,而且用30年来的经典摄影作品不断提出问题的一个教科书式的摄影展:问题一,从摄影技术诞生之日起,摄影是何时又是怎样从技术升级为艺术的?问题二,在影像技术以及AI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摄影艺术将向哪里去?
这是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呈献的一个特展,用200件摄影作品、十个章节,详尽的展签,提出这些问题,并期待观者能够从摄影史的经典作品中为这些问题寻找答案。当然,这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观者可以自己分析总结,得出自己的结论。
(西岸美术馆“另辟前卫:摄影1970-2000”展览现场)
展览中大师云集,包括“现代工业摄影先驱”贝歇夫妇(Bernd Becher & Hilla Becher)、“现代摄影先驱”曼•雷(Man Ray)、“概念艺术教父”约翰•巴尔代萨里(John Baldessari)、“自拍女王”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现代生活的绘画者”杰夫•沃尔(Jeff Wall)、“建筑与空间的意象主义者”坎迪达•霍费尔(Candida Höfer)、“当代摄影第一人”安德烈•古斯基(Andreas Gursky)、首位以摄影斩获“透纳奖”的沃尔夫冈•提尔曼斯(Wolfgang Tillmans)等等。
此外,为了接近中国观众,展览中包括了众多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比如:荣荣、宋永平、罗永进、洪浩、翁奋、杨泳梁等人的代表作,这些被蓬皮杜中心收藏的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之前反而在中国的展览中很少看到,这使得这个展览对中国观众有种别样的新鲜。
展览:“另辟前卫:摄影1970-2000”
展期:2024.11.08-2025.02.16
地点:上海市徐汇区龙腾大道2600号
“50—90: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现场
中国很多美术馆没有馆藏或者缺少馆藏,龙美术馆不一样,馆藏太多了,展览中根本放不下。
建馆十周年,龙美术馆自去年起就开始陆续推出十周年特展,这次是最后一场收官展,也是展品最多的一场,足足近600件。600件是什么概念?8米高的展墙上挂满需要挂4排,从地板垒到天花板。
怎么说呢?对艺术品来说,展示空间有点委屈,但对观者来说,却是极大的福利,一次可以看到这么多作品,而且代表作云集。
“50—90: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现场
为什么叫“50-90”?是指50后到90后艺术家。这个展览由龙美术馆馆长、收藏家王薇亲自策展,分为50、60、70代际和80、90代际艺术家两个部分。
这个展见证了有36年收藏经历的王薇对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地毯式收藏。从8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初期,到90后艺术家开始瞩目的眼下,各个时代的代表性艺术家,几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简直就是一部中国当代艺术的活历史。时不时见到专业观众惊呼:“***的这张从来没在其他展上看到过。”那是因为之前在王姐的仓库里。
除了中国当代艺术家,这个展也有许多西方当代艺术大师的杰作,包括奈良美智、杰夫•昆斯、安尼施•卡普尔、尼奥•劳赫等等,在欣赏名作的同时,也可以看出中国收藏家对西方当代艺术作品的接纳过程。
展览:“50—90: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
展期:2024年11月7日—2025年3月30日
地点:上海市徐汇区龙腾大道3398号龙美术馆(西岸馆)
“回响”:保拉•库伯画廊(Paula Cooper Gallery)艺术家群展
“回响”展览现场
上海艺术周期间,一个独特的展览在上海静安区新式里弄三层老洋房里开幕,这是纽约传奇画廊保拉•库伯(Paula Cooper Gallery)的艺术家群展“回响”。
自1968年开业,半个世纪以来,保拉•库伯画廊一直致力于扶持和推广观念艺术和极简艺术。此次是这个极具特色的个性画廊在亚洲的首展,推出了代表艺术家的典型作品。比如,观念艺术家代表人物索尔•勒维特(Sol LeWitt)的作品,用弯弯曲曲的线条探索未知;比如汉斯•哈克(Hans Haacke),用透明有机玻璃盒子,装上几厘米深的水,通过水的蒸发-流动-凝结的变化,映射自身系统的影响以及与外在系统相互影响的过程。
在西岸艺博会和Art021艺博会上,前来观展的外国艺术圈人士老是会提及:架上绘画特别多。这是因为在西方的艺博会上,架上绘画虽然也是艺术主流,但比例不会像上海这两个艺博会上的那么高。从这个意义上,“回响”展览打开了一个更国际化的视野。
“回响”展览现场
观念艺术可能比抽象艺术更难看“懂”,对中外观众皆如此。这其实取决于你如何理解“懂”。索尔•勒维特在60年代曾经说过:在想法方面,艺术家有让自己也出乎意料的自由,想法常常是通过直觉被发现的。一旦艺术家给了作品物理性的呈现,作品就开放于包括艺术家在内的所有人的感知。
这话的意思就是,对于观念艺术品,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懂”或“不懂”,根本没有这回事!
展览:“回响”:保拉•库伯画廊(Paula Cooper Gallery)艺术家群展
展期:2024年11月6日—12月26日
地点:上海市静安区富民路182弄裕华新村30号
“本然真我,假⾯⼈⽣”: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伊莉莎维塔•波罗迪娜个展
"本然真我,假⾯⼈⽣”展出作品 © 伊莉莎维塔•波罗迪娜
自2023年10月开馆以来,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以影像为切入点,不断推出国际艺术最前沿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作品涵盖摄影、影像、装置、数字影像等几乎所有艺术形式,为观众带来全新体验。
上海艺术周期间,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推出伊莉莎维塔•波罗迪娜个展《本然真我,假面人生》。波罗迪娜是全球时尚摄影领域中备受瞩目的艺术家之一,曾与 Dior, Chanel, Jean Paul Gaultier, Giorgio Armani, Moncler 等顶级时尚品牌合作。艺术家本人有临床心理学的专业背景,但最终选择摄影作为事业,摄影风格独特而神秘。
展览包括波罗迪娜的150幅作品,除了时尚和艺术摄影领域的作品外,还有一系列实验性作品,带观众走出她的情感领域,寻找自我和自我的延展。
“本然真我,假⾯⼈⽣”展出作品©伊莉莎维塔•波罗迪娜
值得一提的是,Fotografiska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运营方式。它来自瑞典斯德哥尔摩,定义自己“既不是传统的博物馆,也不是画廊,不设永久展览,也不售卖作品。但它会带来世界级的摄影、不拘一格的节目、高档餐饮和令人惊讶的新视角”,一言以蔽之,它营造了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社区文化。
上海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是继斯德哥尔摩、塔林、纽约、柏林之后,全球范围内第五家。
展览:“本然真我,假⾯⼈⽣”
展期:2024年11月7日-2025年2月16日
地点:上海市静安区光复路127号
《异化殿》章节二 展览现场
这是一个画廊个展,却展出了美术馆的气势。
艺术家张云垚在毛毡上创作素描作品的艺术探索已经持续了很多年,毛毡这种柔软细腻的独特媒介和素描的精细刻画的创作方式相结合,已经成了他的艺术签名。
这个名为《异化殿》的展览分为两个章节,章节一,正在广东顺德和美术馆展出,章节二,则在上海最新艺术地标苏河皓司展出。
张云垚说,自2022年起,他逐步构思一个长期萦绕于心的全新创作主题一一百科式的动物插图,并尝试通过一种全新的描绘方式来探索毛毡创作的潜在可能性。和美术馆的《异化殿》(章节一),包括以猿猴形象为主题的毛毡素描以及捕捉动物园中动物局部形象的摄影作品等;《异化殿》(章节二)是和美术馆个展的延伸。
展览分为两个系列,一组小尺寸的黑色毛毡作品,用超现实的图像与晦暗幽深的色调,传递着混沌与不安,作品灵感源自波兰电影导演沃伊切赫•哈斯的超现实风格电影《砂制时镜下的疗养院》;另一组作品是大尺幅的三联屏毛毡作品,有三维空间中的视觉幻象的感觉。
值得一提的是布展方式,展览摒弃了传统白盒子的展示方式,采用双面轻钢龙骨结构,让观者能够自由穿行其中,有沉浸式的观展体验。此外,龙骨结构为毛毡作品创造了悬浮或悬停于空中的独特视觉效果,在微弱灯光的映衬下,毛毡材质的细腻质感得以更加凸显。观展效果极为震撼。
展览:《异化殿》章节二
展期:2024年11月12日-2024年12月08日
地点:上海市静安区文安路30号苏河皓司二层2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