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广电时评
《广电时评》杂志官方公众号,权威声音、专业评论、行业风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孙立平社会观察  ·  孙立平:昨天文章的表述确实有问题,把有关问题 ... ·  2 天前  
人民日报评论  ·  卷起来的包书皮,少了点什么? | 睡前聊一会儿 ·  5 天前  
人民日报评论  ·  国足,见底了吗?丨人民锐见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广电时评

“五个结合”探索民生新闻节目创新路径

广电时评  · 公众号  · 时评  · 2017-06-03 22:21

正文


在新媒体时代,地方广播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如何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本文作者根据工作实践,从“大民生”与“小民生”的结合、大角度与小角度的结合、“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结合以及民生新闻与公益活动的结合几方面进行了分析。

民生新闻节目以时政化背景、平民化视角,搭建起百姓与政府沟通的桥梁。民生新闻节目如何改革、创新,是地方广播电视台新闻从业者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辽宁建平广播电视台在民生节目的创新方面,做了以下尝试和实践。



“大民生”与“小民生”相结合

民生新闻节目要以开阔的视野,多层次关注民生、反映民生,要把国计民生大政方针与百姓身边小事相结合,在“大民生”题材中,强化平民视角,在“小民生”题材中,渗透人文关怀,这样民生新闻节目的内容才会更加丰富。“大民生”以“官方说话为主”,宣传的是党的大政方针和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小民生”以平民视角为主,关注与百姓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二者虽有不同,却紧密相连。一方面,“大民生”可向百姓传达各项政策法规;另一方面,“小民生”可以展现公共议题,反观政府政策实施,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融合。


具体到节目内容上,既要有“如何践行三严三实”“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样的大主题,又有“住房公积金惠民新政”“物业管理”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小话题。用“小民生”回应“大民生”,小话题回应大主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道理与事例相结合,节目也就鲜活深入了。民生新闻节目关注“大民生”,决定其要有权威性、公信力、引导力,理性强;而关注“小民生”,则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具有人情味。如何将二者完美结合,是新闻从业人员需要掌握的功力:既要做替政府分忧的敏锐的社会观察家,又要是一个“为百姓说话”的“知心人”。如针对当前与农民息息相关的农业合作社,建平广播电视台采编人员深入到各乡各镇看成效,制作播出了《推进农业共营制建设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针对精准扶贫改“输血”为“造血”的工作方法,让农民自谈想法、体会,制作播出了《倾听百姓呼声做好扶贫工作》等节目。



大角度与小角度相结合

成就报道是民生新闻节目的主要内容之一,虽然主题重大,但并非要拉起大架子。有时从小处入手,在“小”中显功力,找出这些成就与百姓切身利益的关联点,更易引起受众的兴趣和关注。如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建平县昌隆镇养猪大户高永刚用一茬猪换回一辆轿车,并带动大伙组建养猪专业合作社共同发家致富。建平台民生新闻节目《每周关注》通过对这一事迹的报道,拉近了重大社会事件与普通民众之间的情感距离,使他们乐于接受其中的信息和观点,也能悟出道理来。这样的宣传效果特别好,使“大而硬”的主题变得“软而亲”。


民生新闻节目要展示政府部门的积极形象,政府部门的工作报道看似生硬呆板、远离生活,但都与百姓生活密不可分,教育、住房、社保、医保、就业、打官司等都有相应的宏观政策。节目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按百姓所思、所想找好角度。建平台民生新闻栏目《阳光热线》,每天邀请一位行业部门领导走进直播间,有针对性的对“新政策”“新规则”“新趋向”等方面进行深入解读,同时,对百姓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解释、解答、解决,完成了上情传达、关注民生的任务。



“理性”与“感性”相结合

合理、正确、积极的引导,不仅影响着当事人,也影响着受众。媒体要传递正能量以及浓厚的人文关怀,而真正的人文关怀体现在对每个人的尊重和关怀以及对每个人生存状态的平等体现和理性思考上。一方面,注重用事实说话,在民生事件中,要将法、理、情统一起来,引导人们理性思考,理性处理问题;另一方面“理性”还表现在传达社情民意上,在聚焦热点中理性发声,特别是对于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民生问题,要理性发声、释难答疑,让受众信服。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栏目的吸引力、影响力、传播力。如每年清明节倡导文明祭祀、鲜花祭祀,但总有部分群众抱着侥幸心理,野外烧纸祭祀,存在很大安全隐患。今年4月3日,建平县青松岭乡村民陈某上坟烧纸祭祀,不慎引起火灾。建平台《每周关注》栏目从这一惨痛教训展开,做了一期《森林防火人人有责》节目,呼吁百姓提高防火意识、责任意识,引起群众共鸣,起到了很好的宣传、警示作用。


 “感性”是指民生新闻节目要重点关注民生、民情、民意,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把党和政府想说的与人民群众想听的充分结合起来,也就找准了“政府重视的”和“百姓关心的”结合点。一方面要把政府机关解决热点问题的考虑、决策、部署及时加以传递,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把广大群众的意见要求、呼声及时在媒体上反映出来,起“下情上传”的作用,而且要把“上情下达”与“下情上传”相互融合,使党的决策与人民的愿望得到有机统一,不再是脱离群众的高端报道,而是贴近基层民众,真实表现他们的生活,满足他们的需求,反映他们的心声。如2015年5月20日,建平台《阳光热线》栏目邀请县信访局领导走进直播间就信访工作制度改革进行解读,嘉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受众阐述了“网上信访”“责任信访”和“法治信访”这三方面在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引起受众极大关注,群众通过热线电话积极参与节目,并进行反馈。类似这样的节目,对于宣传政策、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

新媒体的到来,虽然对传统媒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分流了一部分受众,但同时也为民生节目提供了新的平台,开辟了新天地。“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手段,只有善于运用,才能拥有话语影响力”。


由此,建平台进行了如下尝试与创新:


1 创办了“建平广播电视网”,受众可在网上收听收看民生新闻节目,可以迅速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及本地大事小情;


2 受众可以通过微信“摇一摇”参与本台民生新闻节目互动,评点新闻、提供线索以及参与有奖答题,领取红包等;


3 建平台综合广播民生新闻节目开通了蜻蜓和喜马拉雅在线播出系统,实现随时随地在线收听;


4 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开通并充分利用QQ和微信公众平台,实现制作全过程交流互动。


与传统舆论场相比,新媒体舆论场舞台更大,观众更多,思想更加多元,而且变化也更快。民生新闻对接互联网思维,适应转变,可有效增强民生新闻节目的核心竞争力。


民生新闻与公益活动相结合

社会公益活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元素之一,民生新闻栏目可以发挥新闻媒体自身优势,成为公益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推进者。让公益活动出现在民生新闻的视野之中,对于社会公益活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民生新闻栏目自身的品质及影响力也可得以提升。



举办公益活动和民生新闻节目的传播目的是一致的,都体现出浓重的人文关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民生新闻栏目与公益活动相互促进、互相融合,既满足民生新闻栏目关注“大民生”的需求,又满足节目拓展报道题材的需要,同时民间公益活动也可以达到宣传目的,扩大影响力,这种合作形式可实现传播效果和社会效益的共同增长。如建平台对“爱心包裹” 晴暖寒冬、最美孝心少年、温暖六月关注留守儿童等公益活动的宣传互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参与人数众多,既传达了政府观点,也顺应了百姓呼声。


民生新闻节目要勇于创新,勇于变革,主动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辽宁建平广播电视台

【版权声明】本文系《广电时评》独家稿件,《广电时评》编辑部保留所有版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