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仓股尸横遍野,但在说票之前我先说点前置的宏观信息
中国在过往的数年里以惊人速度发展综合产业,迅速提升国力,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
低电费
电费低廉使得制造业的生产成本降低,在出口贸易时具备成本优势,因此越来越多的Made in China得以走出国门去外面的市场攻城略地
在新能源的时代,
中国的电化一直做得很好,光伏、储能、锂电池、造车新势力等等新能源产业的弯道超车也都得益于低廉电价。
因为电便宜,才会驱动人们从油车快速改到电车的消费方式,特别对于滴滴、的士这种价格敏感型群体,大量的下游需求促进了上游的蓬勃发展,也催生了隆基、宁德时代、比亚迪这批技术新贵
但是碳中和来了,
需要节能减排,就要对煤炭、对火力发电动刀,压缩排放量。而火力占发电总量的75%,所以限制火电本质上就在影响电力供给总量
供给降了,下游电力的需求还在节节攀升,供不应求啊,但电费能升吗?
能,但不能升得太快。升快了既影响民生,又有悖于工信部对推动电化渗透率的要求,好不容易在某个领域跑在了全球前列,眼瞅着都要进入新工业改革的白热化阶段了,这个时候降低电化渗透率,无异于将先发优势拱手让人
终极的解决办法还是得从两块入手:
第一块是削峰填谷
,合理地规划用电,这需要用到储能,为啥欧美的储能应用比国内多很多?我在国外生活过深有感触,因为国外电很贵啊!辣么贵的电剩下来了得存着,而国内的电已经便宜很多年,做储能成本不划算。但现在格局开始变化了,电不够用,开始变贵了,所以储能是一种解决方案
第二块是从源头入手,增加清洁能源的发电规模
。风电光伏,水能,核聚变等等等等,如果清洁能源跟上了,才能缓解碳中和砍掉的火力发电缺口
所以你们可以看看,过去的两三个月里,
储能、光伏、风电、核电
都是整个市场最顶级的题材,因为这些东西都被写在了政策规划里。
股票市场的内核本质,是抓国内的终极矛盾,越大的矛盾催生出越大的投资机会,正如这次面临的电力窘境
电费低廉-维持产业-节能减排
三者构成了不可能三角,在新的技术突破之前,无法让三者同时并存,要节能减排就得缩减火电,就无法维持电力低价。
非要让节能减排和电力低廉共存,那就只能被动削减下游产业的电化渗透率
,从这场新工业革命里提前退出争霸
这是顶层规划师们面对最大的矛盾
前置的宏观背景就讲到这里,那这些跟跌停的票有什么关系?
今天跌得惨的票大多是周期、商品之类的,之所以出现恐慌的跌停潮就是投资人们对限电拉闸带来生产变动的忧虑,因为成本一变化,贸易格局可能就变了
拿海控举例。海控的崛起除了疫情导致堵港的集装箱供不应求外,还相当程度上依赖于我国的对外贸易。
而前面提过了,我国在国际贸易间的竞争力相当一部分原因是低价电费带来的低廉物价
,现在要拉闸限电,生产成本陡然上升,对外贸易的竞争力也会相对减弱
海运里的供需可能发生变化,新造的船只、集装箱正在增加,竞争更加激烈,外贸的货运需求又下降,所以在机构的视角里,海运景气度出现下行拐点,加上周期股和大盘情绪崩坏,共同带来了今天跌停的悲剧
但我不这么认为,在我的视角里,新船下海的周期远比想象中的长,而且堵港的本质是港口效率低下,你再来一千艘船它还是只有那么点吞吐量,该排队还是得老老实实排着。中期缺电带来的商品成本上升确实是个问题,但外贸关系的变化是相对缓慢的,朝夕之前不会有急剧波动
换句人话说,拉闸是短期手段,中期应该是用碳交易所、风电光伏基地这些来进行宏观的调控。目前超跌太多的,后面修复后会改善
海控今年看到1000亿的利润,明年以长协价来锁的话大概有1400-1500的利润,两年的净利润就2500亿,它现在市值才3000亿,个人感觉上行空间还是要比下跌空间大一些的
叨逼叨这么多,是让大家放宽心,也顺带科普一下前两个月炒那些题材是为啥,今天砸成这熊样又是为啥。我最近在出差工作忙得焦头烂额,所以持仓基本处于不动的状态,手上两只票估计会锁到十一月中旬
中线户半仓海控,半仓长安,趴着冬眠。
其他票像海马解放多少也有配一点,但是仓位不重就忽略了
时来天地皆同力,属于我们的时来运转快到了,再等等
散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