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象外
象外,把艺术拉出圈外——和更广阔的世界产生连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厚朴中医  ·  【投票】选出乙巳“春之生”音乐会您最喜爱的节 ... ·  21 小时前  
北京厚朴中医  ·  今晚19:00直播 | 肩痛非药物攻略 ·  4 天前  
中国中医  ·  痛悼!国医大师李文瑞逝世,享年97岁 ·  2 天前  
中国中医  ·  【健康养生】春日过敏性鼻炎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象外

马宏|人是最好的风景。

象外  · 公众号  ·  · 2024-08-21 22:52

正文

👆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 象外

马宏,来自《缅甸人》特辑




阿改的编者按:

马宏 ,随朋友称呼,我一般叫他马哥。他是我朋友圈所见唯一一个 实现了胶卷自由 的人——135、120、大画幅的,几乎没见他断过更;他也是我朋友圈所见唯一一个几乎只拍人的人——中国的,国外的,反正是普通人,街道上的人,不是马格南那种风格,也不是专题摄影、商业摄影、沙龙摆拍……就是最直接的、 最普通的拍人


来自《印度人》特辑



可是他拍人,令我佩服 。大部分人会觉得,拍人谁不会?理论上而言,的确如此。但要把人拍得很平等,非常难。是否“平等”,其实从照片里能看出来。马哥拍的人,至少有过半的情况,是直视镜头,许多时候脸上带着笑。我没有感觉到他们被冒犯,被居高临下地同情,被研究般地记录,他们就处在自己的生活里——无论居住、从商、行旅,还是无法被归纳地就这么存在着。

而马哥将他们的那些完整或不完整的人生瞬间定格了——用稀缺的、容错率极低的胶卷摄影的方式,而玩过胶卷的人都知道它有何独特的魅力。

与马哥在网上认识是在2020年,那时候他的《印度人》画册刚出,所以趁机做了一个小问答,结果当时一忙,直接拖到没下文了,直到今天才偿还稿债。另外,猛然发现昨天是世界摄影日,今天补上,也是一种缘分。

《印度人》画册(包括后来出版的《缅甸人》)仍然还有存货,如果读者感兴趣,可以直接加马哥的微信咨询购买。


《印度人》&《缅甸人》



有需要的,可以加马哥微信咨询购买画册


以下,我将马哥的回答整理成自述,很家常,但我认为很真实,而真实是最恒久的。图片,除了印度特辑,也有他在其他几个国家拍的片子,一并分享给大家。特此说明。








马宏在印度


我这个人呢,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当中,是比较随意但绝不随便的一个人, 跟陌生人比较好相处,有时候跟熟人反而话不是很多

我拍照的缘由,是因为小孩出生以后,听老婆的话,买个相机给孩子拍拍照。但要说第一张照片,我也没什么感觉,就是记录一下孩子而已。

2007年,我从体制内出来,就彻底放飞了,也开始买一些胶卷相机,有135的,有120的,但都是机械的,就摆弄摆弄。

我有一个很好的哥们儿,以前是做商业摄影的,我平时也跟他一块儿出去采采风。他喜欢拍风光,但我对风光没啥感觉;我觉得人有意思,实际上, 人是最好的风景

再说我本来是平民出身,对普通人天然抱有一份温情和尊重,所以对我来说,最普通的人就是最好的风景。


来自《印度人》特辑



大概从2009年开始,我基本上一年跑两趟国外,除了陪老婆孩子出去度假,大部分都是单溜。我会带大量的胶卷儿—— 那时候胶卷还便宜,就多拍吧

出去后,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包括民俗风情都会看,但真正吸引我的还是人,所以我就始终把拍人放在第一位。但是,怎么跟陌生人交流,怎么让陌生人答应让你拍,还要拍得自然,这个你要让我归纳经验,我还真归纳不出什么东西来。这可能是一个与生俱来的特质,就是面对陌生人我不怵。

摄影师里,有的喜欢跟对象交流了之后再拍,有的喜欢抓拍,有的喜欢偷拍,我呢,会先观察,感觉好的,能偷拍就偷拍,能抓拍就抓拍,不行了,那就交流了再拍。

说句实在话,偷拍抓拍啊,都是小伎俩。如何跟人家交流,使对方答应让你拍,拍得自然,这还是有一点技巧在里边儿。 虽然是异国他乡,但只要抱着尊重,总是能拍到的

我用的都是机械相机,手动曝光,手动对焦,都是定焦镜头。120一般用禄莱双反FX,有时候也用Makina W67;135一般用徕卡。胶卷是各类都用过。

2011年左右,我第一次去印度,2016年、2017年又各去过一次,第一次跑了半个月,旅游金三角:德里、阿格拉、斋浦尔,然后再到瓦拉纳西,就这么几个地方溜一圈儿。第二趟在加尔各答待了10天。第三趟则去了印度南部,孟买什么的。三次旅行,不到一个月,大概拍了3000多张底片,最后刘铮老师从中挑出一些,编辑成《印度人》这本画册。

印度之旅,印象最深的是果阿,它是印度最小的邦,首府帕纳吉曾经是葡属印度的首府,所以当地印度教、天主教、锡克教、耆那教什么的都有,作为海滨城市,它很干净——一般来说,印度的热门旅游城市比较脏,但农村反倒还好,而且穆斯林所在的社区都是很整洁的。

除了不喝当地的自来水,在吃上面我一次问题也没出过。小吃、咖喱饭、果汁、奶制品,该怎么吃就怎么吃,没闹过一次肚子。当地人是你对他热情,他对你更热情。我经常吃人家的,喝人家的,不掏钱。印度的奶茶是真是绝了,我认为是最好喝的奶茶。你这跑半天,累了就坐下来,5个卢布一杯奶茶。熟了的话,你就买一次单,10杯50卢比,也就是5块人民币,你请请大家,给他们拍拍照,大家也都乐呵呵的。

我去印度拍照,其实没有主题,就是看看人家怎么活,看看人的面孔 ,那些喜怒哀乐的表情,就是这么简单。我不善于写作,十几年不摸笔了,也不愿意写东西,所以最好就是通过摄影。在行走的过程中,观察人的一举一动,有所触动的就按下快门,不间断地按快门,这是拍照的快乐。


来自《印度人》特辑


我不是学者,也不搞什么专题摄影、艺术摄影,我对这些东西一概不感兴趣。对其他摄影大家不太了解,也不关注,就是自己闷着头玩儿。

所以我拍照完全是凭感觉和本能 。至于我要以此来表达什么、达到什么,一概没有,这样以来就很轻松——如果摄影的目的性太强,一旦达不到目的,你会很痛苦。

旅行中碰到的人事物,里面有很多故事,但归根结底得出一个结论,就是 你对人好,人家就对你好,我们都好

我的摄影比较传统,当代摄影虽然也看,但那些东西并没有真正打动我。我总觉得他们自言自语的东西太多,都要通过文字来说明问题——文本的东西说得太多,而且好多专业术语,像我这种没文化的人还得恨不得拿本词典来翻一翻,读起来太累了。而很多所谓艺术摄影,照片里看不到东西,而是需要你自己去想象,像我这种没有想象能力的人就觉得很乏味。我觉得摄影如果要反映问题,那就要一针见血。

这几年中印关系比较紧张,但大部分中国人对印度其实不是很了解,我出这本画册,也是想让国人稍微了解一下印度的面貌,看看印度人到底是怎样的人。

除了印度,我也到过其他国家,斯里兰卡、尼泊尔、柬埔寨、缅甸、越南、泰国、菲律宾、乌兹别克、哈萨克斯坦、伊朗、土耳其、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摩洛哥、埃及,等等。很多拍照的人到一个国家是要玩儿个底朝天,什么地方都得到。我呢,是能到的就到,不能到的就不到,就这样。

最近看的书,是商务印书馆出的、法国人勒内·格鲁塞写的《草原帝国》,还有钱穆的《国史大纲》有时间的话,准备也再看一看,但说句实在话,现在记忆力不行,看的时候挺投入,看完就忘了。

做梦也这样,天天做梦,倒下去就开始梦,醒来前还是梦,但一个梦也记不住—— 可能人到五十多岁,就是这个样子吧




印度












































































































缅甸





























































































































































































































































高棉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