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销售与交易部(Sales and Trading)创始人、股权业务(Equities Business)创始人,曾统管全球投资银行(Global Investment Banking)和全球股权(Global Equities)的集团前副董事长卡顿·罗斯。
曾经在摩根大通(JP Morgan)纽约总部的销售与交易部(Sale and Trading)实习。当时每天早上5点过起床去上班,在出门时总不忘吐槽这没有生活的假期。但是,每当走进位于纽约市中心最繁华的麦迪逊大道的公司大楼,看着一块醒目的写着JP Morgan的牌子,心里暗暗佩服这家始建于1799年,却依然巍峨耸立的全球金融巨禽。
更令人佩服的是,这家目前资产超过两万亿(2 Trillion)美金,已是美国第一大金融机构的公司,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从几乎没有投资银行业务,到跻身世界三大投资银行之一。
以下是对这位摩根大通最牛逼的实习生——前副董事长的一篇采访,关于他为什么选择金融业?
金融业就是在用金融资本和智力资本做产品,帮客户搞定各种困难,超喜欢!
那些历史悠久、特别大的金融企业在外人看来很古板,其实随时都有创新的机会。
在金融业,需要和一群聪明的队友斗智斗勇,其乐无穷。
做金融,更需要“情商”,如何把客户变成朋友,其乐无穷。
同时,不妨听听他对金融行业人的一席肺腑之言:
@罗斯:我认为,想在金融领域成功,你并不需要是经济学或者是金融学专业的。你可以是任何学位的。物理的,英文的,都可以。
当然,有一些基础的技能,比如会计,是很必要的。但是,这些内容都可以在公司短期培训的时候教给你。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你要能思考,要能写作,要能分析,还要能和他们一起工作,不管是小团队还是大团队。这些都是你通过任何专业的学习都可以获得的能力。
@颜晓川:就从事金融行业而言,如果我就是金融专业,或者商科的,我怎样才能让自己比其他专业,例如物理专业的毕业生更有优势?
@罗斯:优势?我的答案是:yes and no。我认为商学院(或者金融学)的教育中,有一些“工具包”是有用的。
这些“工具包”可以让你在刚入行的时候有一定优势。这些“工具包”包括基本的《会计》、《金融》,还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运营管理》是极其重要的。至少在我的经历当中是。
@颜晓川:《运营管理》对金融很重要?那不是搞生产的吗?
@罗斯:我们之前去给别人做IPO,好多公司就是工业型公司。我们去做调查的时候,我就到他们的车间里去看,去做访问。
就是因为我学了《运营管理》,他们的整个流程我基本都能听懂。另外,《运营管理》教会你如何管理复杂的体系,从前端到后端。
@颜晓川:你当时为什么要做金融,为什么喜欢它?
@罗斯:我一直喜欢金融。因为,金融是智力产品/思维产品(Intellectual product),而不是实体产品(Physical product)。金融就是用金融资本和智力资本(Financial capital and intellectual capital)去做产品。这是它吸引我的地方。
第二,
我真心喜欢和客户一起工作,并且帮助他们搞定各种困难。金融是一个你能做出一个思维的产物出来,然后把它嫁接给一个客户的行业。咨询也差不多是这样,但是我更喜欢金融。因为金融还有个金融市场。
@颜晓川:你很喜欢帮助客户,很有成就感吗?
@罗斯:
我喜欢搞定问题,解决问题。我把金融看作是解决问题的工作。有的人进入金融领域,就是因为他喜欢抽象地把做一些新东西出来。我不这么想,我一直认为金融是用一系列工具去解决一个客户的难题。这是我感兴趣的。
有的人只是喜欢沉浸在自己思维的世界里去发挥他的想象,却把自己和客户隔开。对于我来说,我的动机是想帮公司、个人解决困难,帮他们做有意思的事情,然后让他们的生意越做越兴隆。
@罗斯:可以这么说吧。金融里面有一部分就是金融工程。这和工程师一样。同样的差别是,有的工程师去建一座桥,是为了让人们能从河的一边走到另外一边。这和我的动机是一样的,我的动机就是想让人们从A点到B点。但是,有一些工程师修桥的动机是因为他们就喜欢修桥,他们就喜欢把零件拼在一起,然后说,看,我修了一座桥。但是,这座桥的目的和功能,他们并不感兴趣。
@罗斯:
我们一般觉得那些历史悠久,特别大的金融企业都是很古板的。只有在硅谷这样的新潮的,新公司如春草一样到处生长的地方才有创业家精神。我觉得这个成见是不对的。
在任何一个领域,不光是在金融,任何一个好的公司,都在随时创造新的自己,都是在不断去寻找新的做事的方法和路径。你能通过很多的方式来创业,不是一定要去找个车库然后在里面开一家公司,当然这样做是有意义的,但是并不适合所有人。
@颜晓川:你在JP Morgan里面如何创新?
@罗斯:
我在JP Morgan呆了太久了,做了太多事情了。其中一件就是我有幸在一个巨大的集团的体内,从平地而起,建立了一套全新的业务。那是一个让我能够非常有创业精神的机会。
那是在1980年代后期和1990年代初期,政府允许我们开展很多以前不允许的投资银行业务。我就招集了几个同事,来从一张白纸开始,建立一整套股权业务(Equity Business),包括销售、交易、研究(Research)、承销(Underwriting)、金融衍生品(Derivatives)。我们一共用了十年来建它。十年之后,它从一分钱没有,到二十亿美金的营业额,十亿美金的利润。而今天,它已经是全球第一了。
所以,能在一个大公司里面,从零开始,建立一座大厦,是很让人惊叹的。我们当时需要把好多好多东西凑到一起。我们要找到正确的人,要建立一个正确的文化,还要让这个业务有资金支持。这一切太好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