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木原创,点击上面
新侨
关注。
今天揭晓的2017年普利策奖,是101届,在网络上小小地刷了一下屏。但绝大多数都是介绍,分析的不多。
美国有三大新闻奖,除了久负盛名的普利策奖(Pulitzer)外,还有波尔克奖(Polk)和皮博迪奖(Peabody)。这三个奖项各有差异,互为补充。
但由于创办人报业大王普利策的贡献、颁奖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盛誉、101年的颁奖历史,普利策奖无可争议地是最有影响的奖项。
2017年的普利策新闻奖作品,具有下列特征和启示:
特征一:负面报道绝对主流,揭丑新闻大行其道
和一些国家主流媒体报喜不报忧的“喜鹊新闻”相比,美国的媒体基本上是一团漆黑的“乌鸦新闻”,报道的选材以负面为主,最拿手的则是揭露丑闻的报道。
美国新闻界的这一传统自然也会反映在普利策奖的作品当中。在普利策奖101年的历史中,几乎所有的获奖作品,都属于负面报道。
本届普利策奖也不例外, 在开出的14 个奖项中, 有12个属于负面报道, 只有2个评论奖(评论美国大选、舞台剧文艺批评)算是中性报道。
其中最有影响的公共利益服务奖、调查报道奖和国际报道奖等,更是直指公权力,监督政府,揭露丑闻。
公共利益服务奖,揭露纽约警察滥用职权,将并未犯罪的弱势群体从自己家中驱逐出门。最见功力的调查报道奖,揭露西弗吉尼亚滥用药物,导致死亡。全球关注的国际报道奖,揭露普京干涉美国大选,涉嫌暗杀、在线骚扰、危害对手。
负面报道和揭丑新闻始终是普利策奖作品的主流倾向,而普利策奖从创立伊始就具有揭露丑闻的传统。
美国人认为,揭丑报道不但没有扰乱美国的社会秩序,反而加强了对舆论监督、社会责任感、民众知情权等的追求,这也是总有揭丑新闻获得普利策大奖的社会根源。
启示:
借鉴普利策奖的这一特点,在新闻主题方面,中国主流媒体应有更加平衡、多角度的选择。正面报道是必要的,但也不能回避负面事件,要敢于揭露腐败和丑恶社会问题。对于类似刘铁男、宋林等事件的报道,不能要么避而不报,要么等罗昌平、王文志个体举报成功后,再跟风炒作。应该发扬专业团队的优势,进行独家的调查。
由于美国近年来没有卷入新的战事,在击毙本·拉登后,除了恐怖个案,反恐局势总体有所缓减,因此美国媒体开始更多关注经济、环境和社会问题。普利策奖的许多报道都是关于医疗、贫困、退休金、流浪人群、食物救济券等主题。
而且除了类似水门事件或马拉松爆炸等负面新闻,普利策奖绝大多数报道都是和普通人相关、普通人关注的问题。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切入点大多都很小,民生新闻占较大比例,体现出对弱势群体强烈的人文关怀。
启示:
对于普利策奖强调的社会问题揭示、贴近民生、体现新闻的人文关怀等特点,其实和中国媒体正在贯彻的“走转改”有相同之处,新闻要减少宏大叙事和对领导人的集中报道,要多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社会中的各种人和事。媒体不仅有政治导向,还应有强烈的社会关怀和文化传承。
过去普利策奖多数奖项归几家全国性大报和通讯社所有,《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美联社经常占据半壁江山。本次普利策奖,《纽约时报》只拿到两个奖项,《华盛顿邮报》一个奖项。至于全球最大的美联社,此次则一无所获。
与此相对的是,一批知名度稍逊的地方性报纸,纷纷摘得相关奖项,如纽约每日新闻、东湾时报、查尔斯顿邮报、盐湖论坛报、风暴湖时报。其中迈阿密先驱报独揽两个奖项。
和前几年Politico、ProPublic 、Huffington Post等网站大放异彩,连续得奖并斩获重要奖项相比,此次纯粹的网络媒体,只有ProPublic 和纽约每日新闻分享公共服务奖、
在全球看好网络新闻、尤其是移动互联媒体的今天,在和我的通信中,曾任普利策奖评委的哥大新闻学院教授大卫·克莱泰尔(David Klatell)认为,此次只是阶段性的调整,他仍看好网络新闻。
启示:
在中国纸媒影响下降,网媒影响与日俱增但分化严重的形势下,拥有采访权的新华网、人民网和中国网,应该学习美国获奖网媒的专业主义和调查能力,在首发、原创、准确、深度等方面和商业门户网站竞争,而不是跟风、段子、民族主义和煽情充斥的软新闻。
特征四:调查记者团体异军突起,自由摄影者独领风骚
去年爆出巴拿马文件丑闻,一些国家的权贵在海外设立离岸公司,涉嫌洗钱、逃税。由于文件浩繁、线索众多、涉及许多国家、人物,没有一家媒体能独立完成文件分析。
总部位于美国的调查记者国际联合会,发挥独特作用,协调全球众多媒体,组织几百名记者,历时近两年,分析文件,对外发布,满足全球民众的知情权。此次获得最佳解释性报道奖,众望所归。
此外突发新闻摄影奖授予一个自由摄影师,他由于对菲律宾暴力禁毒的深入跟踪摄影,用一幅幅独家震撼的图片,获得此奖。这对公民记者、自媒体人,都是极大的鼓舞。
启示:
中国媒体很难到国外进行调查报道(不是记者的能力,而是媒体的性质和管理),但至少可以做一些国际新闻的解释性报道。类似马航飞机失事这样的事件,如果不能像国外同行一样调查的话,至少应该像普利策奖的解释性报道一样,需要平时的积累,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对飞机、气象、地理、搜救、洋流等做出解释性的深度报道。
最近10年,普利策奖出现三次奖项空缺,两次都是在特稿写作上,除了今年,还有2004年同样的空缺,另外一次则是2012年的社论写作奖。这三次空缺都和最考验文采的软新闻写作有关。新闻会包括事实、观点和文采三个部分,再准确的事实,再有力的观点,都需要很好的文字记录或阐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