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报记者 徐恺凯 张熠楠丨文并图
不 可 移 动 文 物
bù kě yí dòng wén wù
是指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是针对可移动文物而言。
它们或是一块小小的石碑;或是一处巨大的遗址;或是某一处深宅,亦或是某一座时常南来北往的桥梁。它们,默默地矗立在那里,用自己,讲述着那时的故事。
近年来,一些不可移动文物被拆的新闻屡见不鲜。而且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这些用自己诉说着历史的它们。
民国上海县政府旧址
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位于颛桥镇沪闵路2550号大院内,建筑面积约1667平方米。
1928年7月上海设市,市县分治,上海县党政机关选址北桥,大楼于1931年奠基,1932年12月竣工,1933年1月入驻。
旧址大楼坐北面南,砖木结构,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主体为二层,中部加建一层纵向阁楼,青瓦多坡屋面。南立面为水泥粉墙,窗裙均有简单花饰,右下墙角处嵌阴刻“上海县政府新屋,奠基时中华民国贰拾年伍月伍日”字样花岗石立碑。正门外筑前挑门廊,四根横排的科林斯柱支承长方形廊顶,上承形似帽顶的刻花山墙。原北墙根处有一通1933年刊立的记迁治建楼的《上海县迁治志略》青石刻碑,今迁至东墙根处重立。
该大楼为旧上海市县分治的特殊产物和佐证,也是闵行区境唯一完整保存的旧政府大楼,具有较高的文物和建筑艺术价值。2006年由闵行区人民政府和南京军区共同出资完成全面修缮,加固了墙体,复原了建筑的本来面貌。(梅国强)
上海普慈疗养院旧址
位于沪闵路3210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始建于1935年,前身为上海普慈疗养院,后为上海市立精神病医院,由慈善家陆伯鸿集资建设,属教会管理,是当时远东最大、设备最完善的精神科专科医院之一。
斗姆阁
是幢两层的楼阁式建筑,它的建造年代已经无从考证。它本来是为了供道教的斗姆神而造的。但后来斗姆阁在清代嘉庆元年(1796年)说是嘉庆年间(1796-1820,被改建成了戏台,阁前供奉斗姆神,阁后演戏给城隍看。
七宝天主堂
位于闵行区七宝镇南街50号。七宝天主堂始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次年8月2日举行开堂典礼。当时本堂龙神父,川沙县(今浦东新区)人,圣名“玛弟亚”;至今历任本堂神父的有三十六位。1917年,举办过建堂五十年大庆;1947年,举行建堂八十年大庆,大堂进行了大修。1949年5月23日,该堂钟楼在国民党军队撤退时被炸毁。1982年8月15日,重建后复堂。2000年9月,七宝天主堂被列为闵行区文物保护单位。
四面厅
现位于上海交大农学院北部(从宝南路农学院侧门进去,走不到100米即到),为清代建筑物。似亭似榭,似亭似堂,因其四面皆为窗轩,故为四面厅。四面厅彩绘栋梁,雕刻精细;石阶门窗,有眉有目,情趣盎然。目前四面厅北面紧临一居民楼,由于建造时未考虑四面厅的历史价值,所以和四面厅没有隔离且由于杂物较多,有铁栏杆,故游客无法到北侧品评四面厅,甚为憾事。
四面厅为上海七宝老街所独有,不过由于位置比较偏僻,所以知道的人比较少。江南私家园林厅堂样式的一种,四面设落地窗,利于四面观景。除此之外,厅堂样式还有鸳鸯厅,花篮厅,楼厅。
七号桥碉堡
位于上海市漕宝路七号桥。这里,抗日战争时期曾发生抗日武装歼灭敌伪军的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又曾发生人民解放军进军大上海途中与国民党守军的激战。为此,1987年,这里被上海县人民政府命名为"七号桥抗日、解放战争纪念地",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又由闵行区人民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七宝镇政府投资50多万元,修建了面积达500多平方米的广场,请上海油画雕塑研究院设计制作了一座革命勇士形象的雕像。
南张天主堂
位于闵行区秀文路485弄50号,(1876年始建,1899年被毁,1901年重建,.砖木结构。三角形山墙立面,层叠式壁柱,中大两小的拱券式入口,细部装饰简化。两翼伸出连续券柱廊向前围合成庭院,为上海唯一的教堂制式。围廊外部,中式的瓦片和西式的建筑是建筑的特色之一。现为南张养老院。
南七宝寺
北桥孙家住宅
近日,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文物局网站上公布了一批上海市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其中闵行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4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文物保护点106处,共计144处。来看看吧——
···闵行区不可移动文物统计表···
猜你喜欢
(本期编辑 方雨斌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