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患者相对于十年前来说是无比幸运的,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几乎每个月甚至每周都有新药物进入市场,从而能够更好地帮助患者减轻病痛甚至拯救生命。特别是近年来由于一些疾病领域患者和专家的呼吁,美国FDA甚至开始通过包括突破性疗法认证、孤儿药认证以及加速审批等多个政策来加速某些尚未有疗法获批的疾病领域实现零的突破。可以说这些都为最终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不过,一种药物上市后,最让患者和保险公司揪心的自然是药价问题。新疗法价格如何?保险公司是否覆盖?患者支付比例几何?这些问题都是在药物实际推广中各方最为关注的问题。
事实上,作为卖方,新药定价的高低也直接牵扯着卖方的神经。据统计,一种新药由发现到上市的平均成本高达20亿美元之多。如果定价过低,药企很难在相对清晰的专利保护期内盈利甚至收回成本,这些无疑会影响药企未来对新疗法的开发。因此,每一次新药上市后的定价都会挑战监管者和患者的神经。例如最近美国FDA刚刚批准了罗氏公司开发的多发性硬化症药物Ocrevus上市,而单一患者治疗一年的费用高达6.5万美元。当然,在美国医疗体系下,保险公司将会承担相当部分的账单。有意思的是,即使是这种价格也已经被公司认为是多发性硬化症疗法中“破盘大甩卖”性的定价。因为它的确是显著低于另一种多发性硬化症药物Rebif高达8.6万美元/年的治疗费用。不过这些药物与BioMarin公司开发的另外一种罕见疾病药物Brineura相比则又显得有些“白菜价”。Brineura主要是用于治疗一种名为贝敦氏症的罕见病,这种疾病是由于一种名为TPP1酶的缺乏而导致的。目前Brineura治疗一年的费用高达70.2万美元之多,即使经过医保覆盖后,患者仍然需要支付超过48万美元的价格。
事实上,相对于高度透明的医药研发过程而言,时至今日,生物医药公司对药物定价的过程仍然十分模糊。尽管药物会因为竞争者逐渐增多而降价,但患者们更希望了解药企定价策略背后的事情。
而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似乎也从未停止。美国立法者似乎更希望通过大刀阔斧而非渐进式的改革来平息公众对于药价高涨的愤怒。最显著的例子就是2015年Turing Pharma大幅提高治疗HIV患者寄生虫感染的药物Daraprim (pyrimethamine)售价,从每片药13.5美元上涨到750美元,涨幅高达5500%,而这种药物此前已经在市场上销售了60年之久。引起美国举国震动,希拉里甚至为此震怒,在推特上誓言要让医药公司为高药价付出代价。这一事件也成为美国医药股暴跌的导火索。奥巴马和特朗普两任美国总统也都在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为平抑药价做出努力。
由此看来,似乎高药价并不是仅仅困扰中国消费者和监管部门的问题。如何能够找到患者、药企在药价方面两者利益的平衡点是保证医药产业健康发展以及改进人类健康水平的关键问题之一。未来对于药企定价的监管势必要继续走严。对于药企而言,能够在定价方面变得更具透明度应当是一个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