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鉴宝天下
鉴宝天下官方唯一认证账号,央视鉴宝专家组承办民间鉴宝收藏。鉴宝天下以公平公正为首是国内最权威鉴宝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成都本地宝  ·  中国将与萨摩亚互免签证! ·  3 天前  
成都发布  ·  哪吒闹新春,繁华满锦城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鉴宝天下

辽代契丹金银器:一个神秘消失王朝的精美文物

鉴宝天下  · 公众号  ·  · 2020-02-16 06:30

正文

契丹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的强族,从公元4世纪兴起到13世纪灭亡,共存在了近千年。契丹原来是鲜卑族的一支系,在辽西过着游牧生活,唐贞观年间归附唐朝,唐末蕃镇割据,耶律阿保机于916年称帝,建立了契丹国,947年,建国号大辽,983年改国号大契丹国,1066年,又恢复大辽国号。

契丹族因为在丝绸之路上,在唐朝初期,一些途径丝绸之路的外国使者,见到契丹这个民族之后,于是称中国为契丹。穆斯林文献中常把北中国称为契丹;相传哥伦布航海的目的就是找寻传说中的契丹;至今在俄语、希腊语和中古英语中把整个中国称为契丹……,在他们眼里认为契丹是古代中国的代名词,可见当时契丹民族的鼎盛状况。



然而这个盛极一时,像镔铁一样坚不可摧的民族,却在百年以后如流星一般消失在历史的天际间。在56个民族中,也没有了契丹族,当时的文字也没能流传下来,留下的,只有这些精美的金银器。契丹贵族的日常用具不少是用金银制成,且种类繁多,他们讲究厚葬,随葬物有大量金银器。有冠带佩饰﹑马具﹑饮食器皿﹑首饰﹑符牌及葬具等,大都为宫廷贵族与地方官的手工制品。



鹰顶金冠饰

1972年内蒙古杭锦阿鲁柴登匈奴墓出土战国冠高7厘米,额圈直径最宽22厘米,最窄19.5厘米,金重1394克。匈奴首领冠饰,由冠顶和冠箍组成。


冠顶为金片锤成的半球形,饰狼吃羊的图案,上立一展翅雄鹰,头颈用绿松石组成,鹰身及翅由金片制成。


鹰凶猛强悍,被认为是契丹民族的族灵神,具有民族图腾的意义,以立于高地俯瞰大地的雄鹰形象展现了马上民族纵横草原、睥睨天下的雄姿。



冠箍由三条半圆形金条榫卯连接而成,其上雕有卧虎、盘角羊、卧马等

金冠制作运用了铸锤、编累、镶嵌等工艺,充分显示了制作者的娴熟而高超的技艺,是战国时期北方地区黄金制品的代表作。



雁纹金牌饰,春秋,直径7.1厘米,重108克,内蒙古赤峰宁城县甸子乡小黑石沟出土

背部有桥形钮,可系挂。在北方草原地区,黄金深受人们的推崇,被视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雁阵纹饰体现了佩戴者带领人们像雁一样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迁徙,表明其具有尊贵的地位。


虎鸟纹金带饰,战国,长4厘米,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出土

匈奴人腰带饰,一组2件,正面以虎形图案为主,虎的腰腹部镶嵌7块红绿宝石,头部和尾部饰有鹰首图案,背面两端各有一拱形钮,这样的图案设计就是在今天也是非常出众的。



卧马形金牌饰,春秋,长4.6厘米 重28.1克,内蒙古赤峰宁城县甸子乡小黑石沟出土

佩饰。马呈蹲踞状,回首竖耳。模铸而成,背部有两个桥形穿钮,可系挂。制作精巧,形象生动传神,体现了对马的热爱与崇尚。东胡族的金银器具有浓郁的马背民族风格。


人物双狮纹金牌饰,东汉,长10厘米,宽5.8厘米,重130克,内蒙古通辽市出土

正面凸起,中间的女性(也有说是武士)头戴尖顶帽,高鼻深目,两侧各蹲一只狮子,周围装饰变形云纹。


契丹人信奉着一种叫萨满的神秘宗教。而且萨满巫师通常是由女性来担当的。这个牌饰也许是萨满主持祭祀活动时佩戴的饰件,也许是用于护身的佩饰。



刺猬形金饰,战国 长4.1-4.5厘米,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出土

一组6件,边缘有孔。应是服饰上的佩缀之物。将刺猬缝缀于衣物上,也许寄托了人们希望能像刺猬一样更好的保护自己的愿望。



人形金牌饰,东汉,长9厘米,内蒙古通辽市出土

人面形牌饰,一组2件,圆脸,额头及颧骨凸起,宽鼻,属典型的蒙古人种形象,可能是萨满巫师作法时佩戴的圣物。



龙形金项饰,晋,长128厘米,内蒙古包头出土

契丹贵族的佩饰,龙为一身两头,龙身上现存二盾、二戟、二梳、一钺共7件装饰,龙身可以自由转动,盘曲自如,富有灵动浮游之感,造型生动离奇,体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和汉族一样,以龙为信仰,视其位最高权力的象征。



迦陵频伽金耳坠,长8.8厘米,内蒙古赤峰市出土

耳坠为迦陵频伽手托莲花浮于祥云之上的形象。迦陵频伽是佛教中一种人首鸟身的神物,流行于唐、辽、西夏等朝,辽代造型延续了唐代花叶形尾的特点。不知哪位美少妇戴过这样的金耳坠,那一定是回眸一笑百媚生。


摩羯形嵌松石金耳坠,辽,宽4.4厘米,内蒙古赤峰市出土

“U”形耳坠具有契丹特色,形象为龙首鱼身的摩羯,头腹部和尾装饰有绿松石。摩羯是印度神话中的长鼻利齿鱼身鱼尾的水中动物。将佛教题材巧妙的融于日常用品中,可谓匠心独具。



鎏金生效奏乐图,佩饰,辽,直径7.2厘米,高6.8厘米,内蒙古赤峰市出土

佩饰。银质鎏金,八个梯形面上分别浮雕人或下接人身的生肖形象,每个形象均着官服,腰束玉带,长裤抵足,脚蹬官靴,或拉或吹或弹,奏乐场景生动形象。



玛瑙璎珞,辽(941年),通长85厘米,内蒙古赤峰市出土

由玛瑙管、水晶珠和金坠饰组成,色和和谐雅致,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感受,不对称的金质坠饰,或寓意阴阳,这样的简约造型放到今天也是极品。



鎏金双狮纹银盒,辽,口径19厘米,内蒙古通辽市出土

妆奁盒或食盒,十曲花瓣形口,凸起纹饰鎏金,盒盖中心模压一对互相追逐的狮子,衬饰缠枝花纹,盖顶扁圆饰折枝牡丹花纹。


狮子于西汉时自西域传入,被视为祥瑞之兽,佛教对狮子极为推崇,认为是文殊菩萨的坐骑。作为一种具有宗教意味的装饰纹样,以狮子为主的组合纹饰随着佛教在辽的传播而为契丹人所崇尚。



鎏金凤衔珠银舍利塔,辽,通高40厘米,内蒙古赤峰出土

银塔全以银片分段打制成塔座、塔身、塔檐和塔刹,再经铆焊、插接成形,塔表面鎏金,顶端立一个凤鸟,衔着一串24颗珍珠编缀成的璎珞。此塔造型典雅,工艺精湛,反映出契丹国内崇佛兴教的盛况。


鎏金孝子图折肩银罐,辽,口径7.6厘米,高14.8厘米,内蒙古赤峰出土

贮茶用具。此罐主题纹饰为8幅孝子故事图,说明辽早期契丹贵族已经接受汉族儒家的孝悌观念,器形则是吸取突厥金银器文化的结果。



鎏金高士图银杯,辽,口径7.3厘米,内蒙古赤峰出土

酒杯,一组2件,通体鎏金,造型源自于中亚粟特系统器形,有辽器上多见的焊接联珠棱。


展开看细节,杯身平錾数位高士,他们均着长袍,依竹树,作于蒲团之上,分别作书写、把酒、执扇、饮酒、捧钵、抚琴、阅书状,表情闲适,神态各异,具有唐代风韵。



鎏金摩羯形提梁银壶,唐,口径5.4厘米,高33厘米,内蒙古赤峰出土

盛茶酒用具。提梁壶在茶酒具中最能体现时代风尚和文化品位,受到了契丹贵族的喜爱。此壶呈双摩羯形,整体风格粗犷豪放,与中原器物大异其趣,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鎏金双鱼形银壶,唐,口径5厘米,高28.5厘米,内蒙古赤峰出土

盛茶酒用具,壶呈双鱼形,双鱼合一口,肩部有鱼眼和鱼鳃,鱼尾直立为壶底,腹部通体为鱼鳞,两条鱼相接处饰鱼鳍,鱼鳞鎏金。整个壶体线条柔美流畅,纹饰錾刻细致。鱼象征富贵,双鱼形酒器在唐代较为流行,后来也为辽代契丹人所仿效。


鎏金人物故事纹提梁银壶,辽,口径5.9厘米,高27.5厘米,内蒙古通辽出土

盛茶酒用具。腹部两侧如意形开光内均錾刻人物故事纹。



人物为汉人装束。此器造型具有契丹民族风格,但人物着装均为汉式,说明契丹汉化的很深刻。



摩羯纹金银花银碗 辽 口径23厘米 高7厘米 内蒙古赤峰阿鲁科尔沁旗耶律羽之墓出土

盛食用具,内底錾刻双摩羯,周围环绕花瓣,内沿为一周联珠纹和莲瓣纹,图案部分鎏金。


耶律羽之曾辅佐过契丹第一位皇帝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契丹王朝,是位身份显赫的契丹宰相。耶律羽之墓出土的金银器以局部鎏金的金花银器最为具有代表性。


局部鎏金是唐代银器普遍使用的装饰手法,即在锤击成型的银器上錾刻或模冲纹饰,然后再在纹饰上鎏金,以达到金银辉映的效果


鎏金摩羯纹银盘,辽,长20厘米,高4.1厘米,内蒙古通辽出土

盛食用具,此盘略呈菱形,沿面模压缠枝花纹,盘内底錾刻两摩羯戏火焰宝珠纹,花纹处鎏金,为金银辉映的金花银器。


鎏金双凤纹银盘,辽,口径16厘米,高3.5厘米,也是耶律羽之墓出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