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冷炮历史
三观尽毁莫流泪,冷吧渡你入正途~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史事挖掘机  ·  4个细思极恐的人性实验,特别是最后一个,甚至 ... ·  16 小时前  
史事挖掘机  ·  女子自爆艾滋并与279名男子发生关系?背后真 ... ·  16 小时前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书讯 | ... ·  3 天前  
国家文物局  ·  文物会说话丨了不起的古代“中国制造”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冷炮历史

属国胡骑:那些为汉朝而战的外族骑士

冷炮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19-09-22 20:37

正文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 各有态度 ”签约账号


评论区话题丨你怎么看汉朝军队的胡人骑兵依赖症?



在西汉军队的序列里,一直有从北方草原上规划的外籍队伍--属国胡骑。 他们帮助汉朝做到了知己知彼,并取得了多次战役的胜利。这背后的时代精神和经济因素都是值得深刻挖掘。

保塞蛮夷

先秦时期的秦军就喜欢使用义渠骑兵

在拥有浓厚戎狄色彩的秦国文献中,多次出现了属邦、臣邦的名称。 这些所谓的属邦,就是后来汉朝属国的前生,包括了长期生活在西北沿线的娄烦、义渠和林胡等部族势力。作为泛斯基泰游牧文化的东亚前锋,他们的骑马文化与骑兵技术,都是依然沉迷车战的七雄军队所欠缺的弱项。


到了西汉早期,包括部分匈奴在内,有更多娄烦、林胡的残部开始转为汉朝效力。 在文景之治时期,匈奴集团的右贤王入居河南地,侵盗上郡保塞蛮夷,对些外族蛮夷自身也构成了威胁。所以,除了加入新的草原帝国之外,向南投靠长安宫廷也是非常常见的选择。而且相比在北方,这些人的特殊技能在汉朝军队中的地位无疑更加突出。

匈奴崛起的前后 草原地区也面临着新的洗牌

在汉高祖刘邦征战的时代,善于骑射的娄烦人就出现在汉军序列中。 从赵国灭亡到秦末诸侯混战的动乱时期,各路诸侯军队都需要这些北方流亡者的骑兵帮助。当时留下的以骑兵掩护战车做法,无疑对成建制的骑马部队有了更高需求。但破败的中原很难大批量提供此类部队,自然就以拿来主义的方式从北方直接索取。


到了汉初,历经了秦末混战的重创和白登之围的有惊无险,汉朝被迫承认当时匈奴所具有的军事优势。 所以到汉武帝当政前,娄烦、义渠等边境上的保塞蛮夷,就是汉朝的车骑部队的主力成员。
早期的汉军就大量招募胡人作为骑兵

当时的汉军施行征兵制度,规定男子一生中需要服役2年,其中1年在家乡训练,1年在京师或者边疆驻守。除了人之常情的思乡之苦,这些人刚刚熟悉边境的战斗环境,就要按律返回家乡。 在这样的情况下,戍边的重任注定只有交给边境之人和保塞蛮夷来担任主力。

然而,由于汉军依然墨守先秦成规,所以在具体战术层面显得异常保守。 包括名将晁错在内的业内人士,都坚持将胡人骑兵与战车混编,造成兵源质量的大大浪费。

汉朝前期的军事体系与先秦时代没有显著差别

属国胡骑的出现

汉朝在边境上的精锐部队数量很少

武帝时代,汉朝开始更加主动的向北方展开进攻。 通过关市伏击战、河南地之战和收复河西之战的陆续展开,逐渐积累起了一批匈奴战俘和投诚人士。他们被安置到之前蒙恬北伐匈奴后确立的边境故塞上,与自己同族或者血缘相近的部落浴血厮杀。


很快,有很多胡人将直接加入了汉军的主力部队。 以霍去病为例,在他从右北平和代郡出击,就依靠胡人骑兵的帮助而取得辉煌战果。在战后的封赏名单里,出现了两位投降汉朝的匈奴小王名字。在此之前的河西走廊之战中,其手下的校尉仆多也因为战功被封为侯爵。从姓名来看,这人属于典型的匈奴来源。

汉朝赐予投诚匈奴贵族的印章

此后,为了安置数目日益增加的匈奴降兵和部众,汉朝在西部边疆设置了安定、天水、上郡、西河、五原、张掖和金城这7个属国。 这些属国在行政级别上低于郡县,受到中央机构的统一管理。但在内部可以保持旧俗自治,所以兵民比比例保持较高的1:3-1:5水准,甚于内地的兵民结构。单个属国的兵力维持在2000人左右,方便汉廷的统一管辖。


其实类似的制度在秦国时就有出现,只不过因汉武帝的战争需求而被重启。 相比同时代不断出现的推恩令等削藩政策,这种重新建立属国的做法,无疑反应出胡人骑兵对汉朝军队的重要性。

重视削藩的汉武帝 开始在边境设置胡人属国

优势的源头

具有重要划分意义的 400mm降水线

事实上,只要稍加对比就会发现,匈奴人更适应在400毫米降水线附近作战。 在这条自然边界线附近,是由燕山-阴山-贺兰山组成的一系列山地地形。其中有着山地-河谷-溪流-地陷的复杂战场,远非一马平川的空旷平原。所以只有具备地区生活经验的胡人可以从容应付。


相比之下,汉人的优势则来源于农耕文明带来的财富存量积累。一旦进入边塞的复杂地形区,就会因为行动速度不一致、地形切割而导致前后脱节,出现类似于白登之围的情况。失败的马邑之围和后来的关市出击作战,则是希望在山间低地伏击匈奴主力。 可见,汉军原有的作战体系很不适应新的战区环境。 这就是为什么匈奴人在骚扰后也可以全身而退,汉军追击不是扑空就是遭到伏击反杀的原因。

匈奴人的骑兵体系 已不是先秦战争艺术所能应付

其次,由于客军不适应本地战场,在后勤消耗方面也就更加严重。 远征线路超过一定距离,就会导致后勤体系的全部崩坏,运输人力消耗的粮食会超出军粮量额。 所以,更能适应牧区生活环境的胡人骑兵,就成为了汉军减轻后勤压力的一种手段。倒是汉军的优势并非根植于生活习惯,军事技艺与战争技巧都源自后天的强制训练,在成本上更加高出一筹。这反过来也更坚定了汉军大量使用胡人作战的决心。


最后,在农耕地区牧养良马的成本颇高。 所以汉地马匹数量难以支撑持久的骑兵作战,质量也没法同牧区的良马相比。汉武帝时就曾出台政策,对那些不愿出征的五大夫级别的持爵人,允许以提供马匹的方式代替远征。因为单匹良马的维护费用,远高于普通大头兵的一年伙食花销。如果战争时间拉长,那么骑兵的维持开支就会进一步上涨。于是,直接使用外族骑士就是更加经济便利的选择。

单个汉朝步兵的口粮花费远少于养马成本

在外敌争相入侵、且汉兵伤亡惨重的情况之下,属国胡骑部队甚至成为了前锋的突击部队。 当李广利部队在夫羊句山和匈奴相遇,就以手下的2000名来自五原属国胡人骑兵出战。结果在匈奴人雷电带领下,这些属国兵击溃了与自己采用类似作战模式的敌人。可见此时的属国胡骑可能已具有雇佣兵或者职业军人色彩,不认族群出身的队伍,而是更认可自己所效忠的势力。后来李广利远征大宛,也将类似模式搬到西域,调动不少当地的绿洲土著武装。


到了西汉末的混战阶段,属国胡骑还会成为各军阀的自保利器。 远在在河西走廊的窦融,就敏锐的意识到本地兵源对政权的延续作用。正是因为张掖属国有万余羌胡精骑,所以才被窦融看准是可以作为家族自保的根据地。后来他选择与刘秀合作,带着麾下精兵参与了东汉王朝的建立进程。

正在追逐匈奴的汉朝属国胡骑

后记

属国胡骑的重要性一直持续到汉朝灭亡后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