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上午,湘潭大学法学学部韶风法学名家讲坛2024年第3期在法学院西附一楼学术报告厅正式开讲。本期韶风法学名家讲坛由现任中国法学会副会长、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会长,最高人民法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姜伟主讲。姜伟会长围绕“中国特色的司法改革”,为大家贡献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湘潭大学法学学部特聘教授,十三届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委员谢勇教授主持,法学学部李蓉教授、王国征教授、黄海瑛教授及两百余名同学参加。
讲座持续近三小时,姜伟会长的讲座风格幽默风趣,内容充实,使在场师生对中国特色的司法改革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讲座在师生的一致好评中圆满结束。
现将姜伟会长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和观点综述如下:
在问题导向方面,我国存在着司法不严格、不规范、不公正、不严谨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司法体制不符合司法规律。
我国本次司法体制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自我完善。在进行司法改革时应当走符合自身国情的路线,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体制。对于本次司法改革,党中央提出两个目标:第一,要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第二,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公正。司法改革应坚持党的领导、人民中心、立足国情、司法规律、价值平衡这几大基本遵循,将公正与效率、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独立办案与监督、专业化与民主化等基本价值取向皆纳入考量,通过顶层设计、统筹协调、于法有据、循序渐进的路径实现司法改革。
司法改革重点内容包括: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强对司法活动监督;完善人权保障。主要介绍了几项标志性改革举措。第一,司法人员分类管理。第二,完善司法责任制。第三,落实司法保障机制。第四,推动人财物统一管理。第五,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第六,健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3月29日晚,湘潭大学韶风法学名家讲坛2024年第7期在法学学部202会议室顺利进行,会场座无虚席。上海市法学会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会长、《东方法学》主编、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副会长施伟东主编以“青年学人的知识生产”为主题,为大家奉献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湘潭大学法学学部副部长连光阳副教授主持,法学学部常务副部长、法学院院长欧爱民教授、黄海瑛教授、邹琳副教授、陈灿祁副教授、谢蔚副教授、滕佳一副教授、刘功奇副教授、王译副教授、罗欢平老师、王振华博士、周红星博士等参加了讲座。
本次讲座持续了两个小时,施伟东主编的讲座思路清晰、内容丰富,对青年学人如何自主生产出知识给出了宝贵经验和建议。在互动交流环节,陈灿祁副教授结合自己的写作经历,就青年学人如何实现从CSSCI到CLSCI发表的跨越求教施伟东主编,施伟东主编对此给出了针对性的指导。
施伟东主编重点从学习、研究、发表和自主生产这四个环节展开讲述,现将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和观点综述如下: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应该有更多的思考,而不是单向地灌输,老师只是提供一个学术方向的指引,学生应该有更多的思考、更多的追问。很多有价值的选题方向,大家层层追问就会发现好有价值。作为法科的学生,会面临各种社会问题,各种新技术、新的制度,同时制度还会延伸,一个制度来了,又会引发一个方向各种制度的变化。所以在学习方面,同学们,要关注社会的变化,关注时代的变化,要善于观察这个世界,思考这个世界,再引向做法律人的思考,这就是成功的学习,追问下去往往可以找到真相。
学习新的知识,保持敏锐之后,接下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很重要的部分,就是要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很重要的部分是基于各自的判断力,自己需要问清楚、想明白了,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兴趣爱好,甚至自己的导师的专长选一个好的方向,这很重要。最后写毕业论文想要寻求发表机会的话,早早地选定独特的方向或者是相对擅长的方向、可能获得竞争优势的方向很重要。其次,投入到新颖板块的研究,一定优于投入传统,当然传统项目也有优势,可参考的内容特别多。除此之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多和他人互动,跟老师学习交流的同时、也要跟同学尤其可以多和非法科的同学,关注其他学科的发展。
学术发表就是很苦的路,要一点点地累积。首先,选题是成功的一半。选定研究方向,进入发表准备阶段,首先一定要精心地磨一个题目。选题时,大家可以关注期刊举办的“征文比赛”,征文比赛给出的参考选题往往都是经过主编、编辑部主任反复商量、推敲出来的。其次,要写好摘要。要寻求发表,摘要尤为重要。再者,综述不宜冗长,综述写作时要清晰地梳理出自己将要展开的学术方向的脉络、既有的学术研究成果、相对有代表性的观点,然后快速地导向自己要研究的问题。综述写作能力往往能表现出作者强大的知识消化的能力。
今天的主题是知识生产,发表不是简单的发表,而是要做好知识的搭建。知识搭建就像在自己的研究方向画一棵知识树,哪些树干上没有叶子,哪些树干上还可以结果子,要做好图纸推演。自己的知识成果一旦发表,同时也可以为后续的知识生产提供支撑。因此,在发表的过程中传播很重要。作者是传播的第一责任人,既然投入了学术生产、学术研究,传播是可以放大或者是支持我们的学术研究走的更高、更远的重要的工具。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青年学人一定要一手抓学术研究,一手抓学术传播,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最后,知识生产的高价值还在于投入制度生产,把自己的学识、智慧、情怀转变成这个社会更好的制度,推进社会的进步,这应该是每个法科人的梦想。
2024年3月29日,湘潭大学韶风法学名家讲坛2024年第5期在法学学部东附一楼会议室进行,会场座无虚席。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二级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法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互联网协会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专家委员周汉华老师以“网络化、智能化时代的法治与法学”为主题,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
本次讲座由湘潭大学法学学部副部长吴勇教授主持,四川大学王竹教授、法学学部王霞教授、蒋新老师、陈丹老师、杨狄老师、刘珊老师以及硕博研究生、本科生参加了讲座。讲座持续两个多小时,周汉华老师的讲座内容丰富、言之有物,让听众受益匪浅、收获满满。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和观点综述如下:
周老师着重提到几点:第一,网络信息法一开始不具有二级学科的地位。第二,网络信息法具有二级学科地位后在学科领域呈现的全覆盖化,使得法学研究导向和教育导向之间出现内在张力。第三,网络信息法如仍延用传统的观念和方法来研究现实问题,意义并不大。
周老师先从美国硅谷之父弗雷德·特曼的经历入手,给大家介绍弗雷德·特曼将美国硅谷引入科技园区的经历,鼓励大家要树立自信:学习的第一步是不崇拜任何人,怀疑一切权威,这是迈出学习第一步的必修课。
学科的划分、推动知识的融合,是整个社会与教育体系面临挑战的缩影。在时代浪潮之中,每个人要找适合自己的路,有三条路可以选:一是延续传统做法,得过且过。二是既要又要,换汤不换药。三是不走寻常路。周老师希望大家勇于创新,走第三条路!在网络化、智能化时代,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升维再升维,通过理论突破,把握事物客观规律。
周老师提出,在通常情况下,法治的优势在于它的可预期性与确定性,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影响。当一个社会是常态的时候,法律人是起作用的,但我们所处的时代,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当生产力生产关系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作为大前提的法律规范,有可能完全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或者生产关系变革,整个推理的前提就没有了,这时继续演绎推理将会使整个法律制度与社会失去联系。
解决这些问题有个好机会——AI法律。但AI法律到底是什么?全世界都在探索。当我们考虑人工智能生成作品、训练版权等内容时,我们不会简单地像广州互联网法院或者北京互联网法院那样看待问题,而是会有更高的维度。当有了更高的维度,也可以通过对广互和北互的判决,做出非常有利的分析,这就是新文科。国家说新文科就是要学科融合,打破专业壁垒,在学科融合中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但这一次,大家几乎在同一起跑线,中国的网络立法比国外落后10年,美国1996年出台《通讯规范法》,而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首次公布是在2006年。这一轮人工智能革命几乎同步发生。所以,在AI这条路上,法律人不会缺席,也不能缺席!
讲座末尾,四川大学王竹教授对周老师的讲座发表感受。王教授表示,网络时代,实际上是一个连接环境的裂变;智能化时代,思维更加明显,周老师赋予我们很大希望,希望法学,不管是网络信息法学、计算法学,还是智慧法治,都应站在更高的维度去看待,积极开拓一个法学的新境界。
讲座的最后,吴勇教授对本次讲座作出总结:
网络化、智能化时代解构传统的社会运行模式,社会关系的状态,带来了传统立法无法覆盖的一些新问题,法治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如果法科的研习者仍固守传统的思维,坚持饭碗化,必然会落后于时代,也会被AI所淘汰。周老师的讲座告诉我们,为紧跟时代的步伐,不要因为追风而丧失热情,必须沉下心观察新时代的深层次逻辑,找到能够对接未来的真实问题和研究路径。
3月29日,湘潭大学韶风法学名家讲坛2024年第5期在法学学部东附一楼会议室进行,会场座无虚席。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冯晓青以“数据产权的法律构造-兼论数据知识产权问题”为主题,为大家奉献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湘潭大学法学学部教授、湘潭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刘友华主持,法学学部副部长、知识产权学院院长肖冬梅教授,黄海瑛教授、胡梦云副教授、陈啸博士、易磊博士等参加了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