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胡慎之
最完整的心理学常识、最前沿的心理教育、最专业的心理分析。人生不易,与君一同嬉笑怒骂、品味人生,人称“意义哥”;一针见血,洞悉关系心理,人称心理圈的“犀利哥”。经典曲目《一派胡言》《胡说爸道》《世道胡说》,客体关系心理学家,向日葵心理创办人。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胡慎之

中国式家庭悲剧:受虐与施虐者其实是一个人

胡慎之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7-02-22 15:11

正文

 # 欢迎关注并置顶我 #

文 | 胡慎之


最近在网络上看到了一个视频,是沈阳心理研究所做的一个访谈:让6名青少年犯罪者回忆他们各自的童年。



他们回忆起了自己在童年时被家长粗暴对待的经历。

 

这些曾经被暴力对待的经历,在他们成长到一定阶段后,化成了一把锋利的尖刀刺向了别人。

 

其中有一位接受访谈的青少年,就拿水果刀捅了别人,理由是:他的言行让我感到了受辱。

 

我们曾经被对待的方式,转化成了我们现在对待别人的方式。

 

心理学上,我们称这种现象为施虐和受虐的配对。意思是,曾经受到过虐待的人,也有施虐的愿望。

 

前段时间我在微博上做了一个调查,“那些年,你父母对待你的粗暴方式有哪些?”

 


血淋淋的留言,看的令人心疼。

 


 01 

为什么很多受虐小孩是在讨打?

 

前两天有篇文章,北大副教授徐凯文曾提过国外的一项调查:有过虐待经历的人,他们会不会虐待自己的孩子?

 

调查显示,有过虐待经历的人,其中1/3的人会虐待自己的孩子,1/3的人停止虐待,还有1/3的人一定会继续被虐待。

 

虐待带给人的心理体验一般有4种,即绝望,孤独,无助,恐惧

 

其中,无助感和孤独感跟死亡的体验很像,是我们最不愿意体验的两种感觉。而虐待恰恰可以让我们体验到这两种感觉。

 

先来说,为什么那些受虐的人会继续被虐待?

 

有一个来访者,他曾跟我说,在兄弟姐妹中,他是最听话的一个。

 

从小,他爸爸经常用暴力的方式对待孩子们。

 

有次,他做错了事情,他爸爸问他打几下?他说打100下。

 

别人说,“你傻啊,干嘛说打100下。”

 

实际上,只有在他爸爸打他的时候,他才觉得,跟爸爸的关系是较为亲近的。

 

妈妈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他唯一的亲人就是爸爸。

 

贯穿到孩子的整个成长,父母皆是孩子的重要客体

 

对孩子来说,重要客体有比没有好,这意味着,哪怕是坏父母,有暴力倾向的父母,也比被父母抛弃好。

 

被虐待的人,有受虐的愿望。这种愿望背后隐含的内容是,企图得到我所恨的客体爱的回应。

 

这些孩子是在讨打

 

讨打的方式是,不断地制造麻烦,明明知道制造麻烦后,父母会如何对待他,他依旧如此。其实,他内心很希望,自己犯了一次大错,然后父母不再那样对待他。

 


 02 

为什么受虐者会转而虐待他人?



受虐的人到后来会成为虐待者,可能是因为受虐者对攻击者的认同

 

《心灵捕手》是一部很好的心理疗愈电影,也是我从事职业生涯以来较为认可的一部。

 

男主角威尔的童年非常糟糕,他是一个孤儿,被遗弃后寄养到许多人的家庭里。被寄养到第三个家庭里时,养父喝醉酒后会虐待家里人。

 

有次,养父让他选择被打的工具,他选了一个给自己带来伤害最大的斧子。

 

这段小时候被虐待的经历是怎样影响他未来的呢?

 

当他被迫去找心理医生做咨询时,他会对每个心理医生进行挑衅,故意激怒别人,让自己再一次体验熟悉的被虐待的感觉。

 

最后,很多心理医生都纷纷离开了他。在这过程中,似乎他很轻松地应对咨询师们,那种被虐待的感觉又回来了。

 

最后,他遇到了真正疗愈他的心理医生桑恩。同样地,他挑衅对方的一切,尤其是他已故的爱妻。

 

影片中,还有一个场景是,当威尔看到幼儿园时欺负他的那个人。20多岁的他,毫不犹豫地将他殴打了一顿,就像当年虐待他的养父殴打他一样。

 

所以说,施虐者和受虐者在同一个人身上存在。

 

为什么威尔小时候被虐待后会变成这样子?

 

心理学家弗洛姆在书籍《逃避自由》有一句话,给这种行为做了一个很好的解释,“有的时候我们之所以攻击别人,是因为我们想保护自己,保护朋友。”

 

换言之,我们之所以要对别人暴力攻击,可能因为我们曾经被暴力对待过。

 

被暴力对待的时候,我们是一个受害者,特别无力,无助,孤独,希望通过虐待别人的方式将这种感觉传递出去,因为那种感觉实在是太糟糕了。

 

受虐的感觉真的太糟糕了,你会感到如同待在黑洞里的孤独。

 

很多人在外面受了一些压力,回到家里,虐待亲人。这是因为他们在外面感到的是一种受虐的体验,所以,他要把自己受虐的体验传递给别人。

 

亲人是安全的,是不会离开的。

 

受虐者希望通过虐待的方式,把受虐后的无助感,孤独感传递给别人,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

 

正如,我只有让你尝过苦瓜的味道,你才能真正体验我此刻的感受,这是其一。

 

第二点原因是,面对重要的客体,我们有一个最基本认同的方式——忠诚。

 

孩子就像在对爸爸说,你看,你打我了,我正在用你爱我的方式来爱我的孩子。因为我很爱你。

 

虐待便这样传递了下去。

 


 03 

该怎么逃出这个怪圈?

 

这种虐待的方式在中国家庭里并不罕见,但为什么有些人变成了恶贯满盈的罪犯,但有些人却没有走上犯罪的道路呢。

 

讲讲我的童年故事吧。

 

严格意义上来讲,我也受到了父亲的一些虐待。

 

犯错后,我父亲经常不让我吃饭,跪在板凳上,面壁思过,一跪就是几个小时,一动不动。并且,他会用言语侮辱我,垃圾,废物,杀千刀的,甚至殴打我。

 

那时,我还小,知道他是我父亲,力量上的悬殊太大。

 

但在我头脑里,产生了一个想法:长大后,他肯定打不赢我,我要报复他。

 

青春期时,我特意把自己的身体练得很强壮,让自己充满力量,这样别人就欺负不了我。

 

曾经一度,我差点成为失足少年。

 

那段时间,我特别喜欢跟朋友出去溜达,溜达的目的是不断挑衅别人。看到不良少年,故意瞪他一眼,如果对方瞪回来,就开始打架。



有一次我做错了事,父亲又想用原先的那种暴力的方式对待我。

 

我觉得自己有力量了,希望能以暴制暴。那时我们两人瞪着对方,俨然是一对怒气冲冲的父子。然而我期待的一幕没有发生,那一刻父亲并没有揍我。

 

在那一刻,我感受到一种对抗。

 

我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有力量了,当我发现自己有力量的时候,我不再恐惧,我不再担心随时有一种暴行发生在我身上。

 

我开始慢慢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一些事情,不是因为他高兴或者不高兴,而是考虑到自己怎么样去对待外在的这个世界。

 

而这就说明,我们达到了和解的状态

 

当我与父亲达成和解,我便不需要用认同他的暴力方式,再用它去对待别人。这个时候才是受虐的阻断吧!

 

如果你不想让施虐和受虐的循环再一次延续到孩子身上,我还有个小小的建议:管理自己的情绪。

 

当我也为人父母,我内心中,一直不愿意用我父亲对待我的方式去对待我的孩子,但我的第一个孩子总是激发起我的这种情绪。

 

当我的情绪被激发时,我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又再一次发生了。

 

通常,我会在做事前,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有一次,我的孩子违背了我们之间约定的3个重要原则:不撒谎,为自己的事情负责,尊重他人。

 

他告诉我,他的暑假作业写完了。但实际上,他的作业本根本没有带去爷爷奶奶家,放在了广州。后来,我打电话给他,他也不接。

 

可能他觉得自己撒了一个谎,感到了压力,怕没办法交代,所以不接我电话。他暑假回来,我告诉他,“我要惩罚你”。

 

我记得,我花了整整一天时间处理自己的情绪,不让自己陷入那种循环中,把对他的惩罚变成一种虐待。


惩罚他之前,我跟他进行了一个很好的沟通。

 

最终,我打了他三下屁股。

 

那时,他8岁,现在已经18岁了。除了那次惩罚,再也没有过。很庆幸,我家庭中的暴力方式没有延续到我孩子身上。

 

冲动是魔鬼,冲动的背后恰恰也有这种情节作祟。

 

只有我们自己,能打破施虐和受虐的循环,不再因一时的激惹,产生应急性的反应,瞬间做出一些糟糕的事情。


如果你曾经遭受虐待,请告诉自己,自己已经不再是受害者,那是过去。

 

现实生活中,当你的情绪被激发时,停顿三秒


思考一下,找到情绪激发点。


安抚自己,放松自己的身体,找到需要表达的点。


这既是一种自我负责的态度,也是对别人更负责任的态度。


 老胡推荐 

你已经不是受害者,

让这样悲剧在你这里停止!


推荐阅读

你不是我的孩子,是我的仇人

负能量朋友是你吸引来的,86%人不知道

你可以杀了你的孩子,不见血

让我来试试

爱别人,不爱自己,这是一句假话



老 胡 公 号  欢 迎 投 稿

“ 零 要 求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一经投稿,便默认可编辑,推送)


胡慎之 微信ID:hushenzhixl


客体关系心理学家

向日葵心理创始人

微博:@胡慎之心理

电话:020-38299651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胡慎之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