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硅发布
我们在硅谷,为您报道最前沿趋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硅发布

“共享单车”的最后终结者

硅发布  · 公众号  ·  · 2017-08-21 12:04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以下为 云九资本董事总经理邱谆 在硅发布第 16 期跨境直播《 直播预告/无人驾驶第1期-美国无人驾驶N大技术流派白皮书 里部分分享,邱谆长期 Base 在硅谷,主要专注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等 Sub-sectors 投资,博士研究方向为 AI 人工智能。



对于为什么要做无人驾驶,我的观点是:不是因为无人驾驶这件事很酷、很科幻,或单纯说它技术已成熟到一定程度,而要从两方面看:


第一,人工智能角度


先看不那么重要的角度——“人工智能”。


AI 成熟到这个阶段,我们机构也在看 AI 潜在应用几大行业,比如 AI 在医疗、金融、出行方面应用,现在我们比较倾向说:AI 在各行业应用应该是所谓“全栈式”,即 Full Stack,它不是一个单纯辅助人的工具,而必须是把某个行业通过重新定义后整个颠覆掉。


比如对应于医疗,它应该是:一,用 AI 重新做一家医药公司,整个公司都用 AI 模型实现,包括找到新药模型(当然目前临床没办法),然后用 AI 颠覆后的效率可以战胜已有大药厂。这是理想化的。


二,诊断方面,AI 就是下一代医院,医院里大部分医生职能都用 AI 解决,就能比原来效率提高很多,替代掉医生很多功能,这时 AI 不是作为一个工具,而是整个医院都用 AI 驱动,就是所谓“全栈式”。


再来看金融行业。现在也有些对冲基金在用 AI 做模型,但用法还是个“工具”。最后我们发现:无论医疗、金融,这些行业用 AI 颠覆都还太早,事实上完全用 AI 做的药基本没有,技术上达不到,完全用 AI 把医生取代掉的医院现在也达不到;完全用 AI 做的对冲基金也没有,现在只是用 AI 作为建模型的一个工具而已,还需要大量人工东西。


再回到出行,这可能是 AI 能做到的第一个所谓“全栈”行业,真能用 AI 重写出行整个格局和规则,这就是为什么无人驾驶那么让人感兴趣,因为它很可能是 AI 第一个真正落地行业。这是从人工智能角度看。


第二,出行行业自身角度


现在,我们从出行自身角度看。


出行行业已经过几个阶段,最早大家自己开车,或者打出租车,我们把这个阶段叫 1.0;出行 2.0 就是 Uber,Uber 革命其实很深刻,但也只是把出租车业颠覆掉,即所有出租车调度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方式重写;而出行 3.0,其实就是 AI 化、智能化,最后即无人驾驶。现在回到你这个问题:为什么一定要做无人驾驶?


我们用单车这个很好的例子看。


为什么前几年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少,但“共享单车”出来后,骑自行车的人又回来了?这是因为以前骑单车一个很大问题是:人们都想要用车时就用,用完就走,这在以前用自己购买单车方式实现不了。你想骑时可能车停家里了,骑完你还得找地方停,还得把它锁上,还要回去取。“共享单车”模式彻底改变了这种格局,它最重要的是创造了一种“按需”(on demand)模式,核心不是“共享”,而是“按需”。“共享”模式其实在有桩式租用自行车年代就实现了。


延伸到汽车行业也这样:我想要一辆车时,车就会自己出现。 上去后不管是我开还是它自己开,这不是问题关键,也就是说“无人”的驾驶其实不是问题最核心,真正核心是 :我到目的地后,下车走人就可以,不用管车怎么停,或还要回去再找,也就是说任何时候车都能出现,并且用完就走,就地可以中断服务。


要实现这点,就必须有无人驾驶,因为不能说我要去哪,就有个专门司机开过来给我,这从“经济角度”和“运营角度”都实现不了,必须它自己开过来,然后到目的地后它还能自己开走,去找停车位和充电桩。这就是“按需”,是无人驾驶带来的重大意义,和“共享单车”是一个道理。


未来出行场景


所以无人车最大意义是对出行模式的一种彻底革新。从这个角度,以后出行场景是这样:


家里还可以有辆车,但你不常开,就像家里还可以有辆自行车,只是偶尔出城旅行或想享受驾驶乐趣时才开,但你平时上班还是出差,从这个地点到那个地点,绝大部分都靠无人驾驶出租车实现。


这其实也回答了投资逻辑上为什么要投无人车,因为它一定是出行的下一代,大家投的其实不是无人车,而是整个出行下个模式 ,整个环节里,有很多周边生态圈里面机会,比如说大家双手解放出来以后,车内的娱乐、媒体、办公相关设备和服务,等等。


但在硬币的另外一面,所有和之前出行相关行业,都有可能被颠覆或重组,包括但不只限于:硬件,如车厂、零部件供应商、车载硬件等等;运营,如 Uber、滴滴、租车公司;渠道,如 4S 店、旧车市场等;服务,如保养、维修、加油、车保、贷款、驾校,违章查询等;还有周边,就比如共享单车。


“共享单车”的终结者


刚才提到出行 3.0 核心在于“按需”,共享单车实现了这一点,但它代价很大 :一是巨大运营成本;二是侵占公共空间(如地铁站出口的位置);三是大量单车提高了地面路况复杂性,所以反而恶化了拥堵,增加了尾气污染。


说到共享单车运营,举个例子,就是所谓“潮汐现象”,很多人都往一个方向走,所以单车都集中在终点地方,晚上还要用卡车把单车都运回起点。这是最原始的调度,效率很低,完全没有智能化。


说到拥堵和污染。出行 3.0,第一步是“智能化”,一旦实现,第二步意义就是大大改善拥堵和尾气污染。为什么?


我们现在堵车是因为:即便有实时地图、实时路况,人类司机还是会做很多错误决定,比如大家都发现那条路不堵车,都开过去,那条路就开始堵了。


但实现智能后,大部分车都是自动驾驶,就不一样,车之间会有“实时通信”,知道各自意图,不仅仅知道各自现在位置,这就非常像航空调度,不是说只知道实时路况,而是知道所有车实时规划路线。这样一来,大规模拥堵就很难产生了。


我们认为, 长期来看,会有短途低速无人驾驶小车出现,从而替代掉共享单车 ,这些智能车不会像单车到处乱停,反正需要时就过来,不需要就自己开走,不像共享单车那样有大规模运营、维护、回收等问题。


真的无人驾驶实现后,效率会比单车高,也更安全。所以共享单车应该也会被颠覆掉,单车存在意义就回到和私家车存在意义一样,除非你享受骑车感觉,才会去买,其它时候就不需要了。机器人可以带你去到任何地方。这样,我们就实现了出行 3.0。


无人驾驶几大技术流派


这个问题维度太多,其实不简单,光技术上就有非常多维度,然后又有商业模式,以及商业模式在整个生态圈里寻找平衡点的位置,所以综合讲,很难有一个完全的评断,但技术上说:肯定谷歌是 No.1,它积累时间最长,还有人才最多。


总体说,我觉得至少有三个不同维度去看,然后由此衍生出几个技术流派,这些流派取决于以下“要素”用到与否,但会各有侧重点:


第一,激光雷达用得多还是不多;第二,地图用得多还是不多;第三,深度学习用得多还是不多。


如欲阅读全文,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购买全文阅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