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白手起家的商人,更是钟爱纸币收藏的藏家。到1965年,他收藏的纸币已达一万五千余张,成为
中国历史上拥有中国纸钞品种最多的收藏大家
。
他只有中学毕业,却写下了几十万字的文章和著作,终于成为一代纸币专家,并将自己的5216张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纸币珍品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他,就是吴筹中,被称为中国最有“钱”的人。
吴筹中,祖籍安徽徽州,出生于上海,我国著名的纸币研究和收藏家,曾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钱币学会理事和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钱币学会副理事长、顾问。
吴筹中自幼好学,迫于生计未读完中学就去当学徒,
最初,吴筹中只是上海滩上一个极普通的工商业者,早年在纺织厂当学徒,后来独立经营一家纺织厂,对收藏基本上一无所知。
▲中国银行袁世凯像双狮“共和纪念兑换券”试印样本
吴筹中旧藏
1942年7月,正是上海一年中最炎热的日子,吴筹中正在外面跑业务,酷暑难耐之际,碰巧路过上海八仙桥基督教青年会。那里正在举办“中国历史钞票展览会”,展品是由当时被称为“钞票大王”的管江民提供的。为了避暑,吴便买了张票进去。
这一进去,琳琅满目的中国历代纸币像磁铁一般,牢牢地吸引住了从小酷爱历史的吴先生,其中辛亥革命时期“中华民国金币券”、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银行袁世凯像共和纪念券”和北伐战争时期“中央银行临时兑换券”等,都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有了这一次参观,吴筹中开始从身边容易得到的崭新钞票赏玩,以后又陆续买些纸币书和有关的历史书来看。
从此,他对纸币收藏从感兴趣变成了一种爱好,走上了纸币收藏的道路。
集钞的道路上充满艰辛,但更多的是在历经曲折后获得佳品时难以形容的愉悦。
一天,吴筹中偶然在钱币摊上见到一张一百元面值的中华民国金币券,当时因没有带足钱,没能及时买下,结果第二天被别人买走了,他非常懊丧。
这种中华民国金币券是1909年孙中山在美国旧金山同盟会为扩大革命宣传和筹饷发行的,面值有十元、一百元和一千元三种。
打这以后,他一直留心着这张金币券,托人多方打听,工夫不负有心人,几年后,终于打听到广东路的古玩店里,有人想要出售百元金币券,便马上托了人买了下来。
当看到失而复得的金币券时,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欣喜,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这张金币券的面值并不是一百元,竟然是一千元的!
中华民国金币券三种面值中以一千元的金币券最为珍罕,存世寥若晨星,目前知道的只有三张——真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还有一次,在老山东的废钞摊,吴筹中看到一张“钟灵堂伍两布币”,票上有四句旋读诗,他直觉地认为是一件罕见的珍品,就出高价买下。
当时并不确切知道这张布币的性质,后经专家研究,确认此币系天地会之物,当时持此币者,如被清政府发现,有灭门之祸,因为天地会是反清组织,人们不敢保留,
现在
“钟灵堂伍两布币”
国内外仅此一张,是无价之宝。
为了扩大集钞的范围,吴筹中先生还经常辗转于南京、苏州、杭州、北京等地的古玩市场、文物商店和钱币摊。
由偶然发展为兴趣、上升为爱好、乃至毕生的事业,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更需要恒久的毅力。
吴筹中一直过着极为简朴的生活,却舍得把绝大部分积蓄用于收藏。
至1965年,他所收藏的纸币已达一万五千余张,成为中国历史上拥有中国纸钞品种最多的收藏大家。
1953年冬,张之洞、端方像的直型银两票始现于北京,引起了钱币界不小的轰动。
这张纸币是中国最早的人像票,也是中国古钞中唯一的双像票,满汉官员合于一张钞票之上在当时更是仅此一张,堪称奇珍。这张纸币当时正为北京著名的邮票商沙伯泉收藏。
为能收到这张钞票,吴筹中先生不惜放弃大年三十与家人团聚,连夜赴京。大年初二就带着礼物去沙伯泉家拜年,并委婉提出收购双像票的请求。
谈话中,沙伯泉觉得吴先生为人诚实,并非投机取巧的生意人,“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沙伯泉
终于为吴先生的真诚所打动,不仅把这张纸币让于他,还将作为清代及民国时期印制和雕刻水平最高、并印有摄政王载丰像的大清银行兑换券(试色票)三十二张全套试样票也一起转让。
吴先生在其收藏生涯中,逐渐地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了一个志趣相同的圈子,包括纸币收藏家管江民、王松麟、崔显堂、蒋伯勋、钱币收藏家沈子槎、戴葆庭、许廷宪、马定祥等在中国纸币和钱币收藏界赫赫有名的大家。
解放初期,吴筹中先生就开始致力于纸币研究,他曾亲自赴北京拜访崔显堂先生,两人一见如故,崔老为眼前这个年轻人对纸币收藏的满腔热忱和努力钻研的精神所打动,勉励他为中国历代纸币的收藏和研究多做贡献。两人从此结下了忘年之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吴先生回沪不久,便收到了崔显堂邮寄的包裹。在这件包裹中,崔显堂不仅将其倾注几十年心血而收集的有关纸币方面的书籍相赠,而且将其收藏的许多纸币也赠予了吴先生,尤其是其中的天贞和乾豫简印式官钱票,为目前所知的仅存之品。
所谓宝剑赠烈士,崔显堂和吴筹中的一赠一收,看似旧玩家之间的惺惺相惜,完成的恰是纸币收藏的薪火相传。
1979年吴筹中先生退休后,开始将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对中国纸币的研究与普及之上。收藏必须辨真假,吴先生经验丰富,辨伪尤为精到。他提出日文版《支那国古纸币》一书中所收录的72张纸币中有69张是赝品,颇具影响。
之后,吴筹中先生又开始从货币史角度对纸币进行探讨和研究。
▲吴筹中编著《太平天国宝钞辨伪》
第四稿手稿九页
《中国货币文化宝库中的两颗明珠——两宋钞版新探》一文获得中国钱币学会第一届优秀学术成果最高奖——金泉奖。
1993年
《中国历代货币大系·清纸币》出版;2004年3月《中国历代货币大系·民国时期国家银行地方银行纸币》获中国钱币学会第三届优秀学术成果金泉奖;5月,《中国历代货币大系·民国商业银行纸币》出版,此时,距吴筹中去世已有百日了。
1979年9月26日,吴先生在自己的藏品中精心挑选了5216张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纸币珍品捐赠给上海博物馆,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中国纸币文化遗存。
吴筹中曾说:“我不吸烟,不喝酒,不穿好的衣服,钱都用在收藏纸币上。”
夫人徐月华说:“你不要的何止这些,连房子都不要。
你用‘有用的钱’去买‘无用的钱’。
”
上海博物馆为纪念表彰吴先生献钞之义举
编撰出版《吴筹中先生旧藏纸币精粹》
在《一个纸币收藏者的心愿》一文中,吴先生写道:
“能使这批纸币保存在更安全的地方,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是自己为祖国作出的一点微薄贡献,表达我一个普通纸币收藏者的心愿。”
认识吴筹中的人都说,他是个老实人;
吴先生的后人也常说,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人,没什么传奇之处。
然而,他所收藏的纸币却是那样的不凡,将八十八年的人生经历映衬得多姿多彩,他的名字将随着这些纸币在一代又一代收藏者和研究者中流传,成为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