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内容产业投资,2015年是春天,2016年-2017年是夏天,
2018年将是秋天,是秋天就会有
“秋老虎”
。
“富有的人在公寓里面吹着空调很舒服,而贫穷的人则在天桥下呆着
瑟瑟发抖
。所以,大家要抓紧时间融资。穿上
秋裤
,才能结实的面对
风霜雨雪
。
”
这些内容,来自创新工场执行董事
高晓虎
在黑马内容创业营的一次分享。本文根据他的分享速记整理而成。
“钱的流动,并不像水一样均匀稳定,而是像
蜂蜜一般粘稠
。VC投资也是粘稠状的,而2015年就是文娱类的蜂蜜刚刚开始掉落的时间。
”
从2015年的
粘稠蜂蜜
,到2017年底的
稀汤寡水
,文娱内容产业投资
由春入秋
,都经历了什么?
在这篇分享中,你将会看到:
1. 文娱内容产业投资三年内蝶变的底层逻辑。
2. 文娱类项目,为
什么
B轮
比
A轮
更难估值?
3. 投资人在投A轮的时候,希望至少有
20倍回报
,这是投资人
贪婪
,还是风险投资本身如此?
4. 为什么我的公司做得好,但是VC
不理不睬
。而同行那家公司一直在
亏损
,但每次融资都很顺利?
5. 投资人为什么不喜欢投
单个网红
?
6. 2015-2017年,VC投资有哪些
误区
?
7. 文娱创业者还有哪些
机会
?
以下内容来自公众号i黑马,由陈雪娇整理。
简介
高晓虎,创新工场执行董事,专注于移动互联网、文化娱乐、汽车出行等相关领域;主导和参与了包括美图、知乎、有妖气、卖好车、米未传媒、暴走漫画等30多家项目的投资和投后管理。
从资本热度的演变来看,
内容创业的资本春天在2015年
。这一时期发生了四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IP成为手游热的延续,文娱热的开端。
2012-2014年,手游是中国市场热度极高的领域,当2015年热度开始衰落,市场越来越关注“手游公司的
第二款爆款产品
如何成功,何时出现”。IP在这个时间点上满足了资本市场对于手游类资产持续性、稳定性的要求。同时,行业里腾讯、网易越来越强势,小公司、发行商越来越难做,而IP能够降低手游的推广成本和认知成本。与此同时,恰逢漫威模式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IP作为这个模式的核心,也水涨船高。
资本市场有个
反身性原理
,即:
一个故事刚开始人们不相信它的价值,但随着人们不断地加入进来,故事描述的对象也开始改变了,最终故事变成了一种极端的“真实”,就是因为参与者的增多改变了故事本身。
因此,在2015年,很多游戏公司开始张口必谈“IP”,一些实际上只是IP素材库的公司,也借着这股热潮融了很多资,但如何将IP素材库的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和用户价值,市场中只有少量的公司能够做到。
第二件事情:影视、综艺等文化市场火爆。
2015年,《花千骨》借助暑期档网台联播的威力,风靡全国。后续《琅琊榜》等产品也延续了这一态势。作为一个可被包装、可被理解的事物,二级市场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升温。9月份,类型片电影《夏洛特烦恼》也创造了高票房记录,整个电影市场票房也在持续走高,文娱行业持续升温。
第三件事情:VC投资方向出现短暂断档,进而押注反周期行业。
2015年,VC前两年的投资热点——O2O遇到极大的挑战,toC APP、电商的投资也面临新的局面。这时候,VC开始押注
反周期行业
,文化娱乐、教育、医疗、养老等首当其冲。
VC投资常常会呈现
蜂蜜装
的走势
。
投资好比钱的流动,本身就是一波一波的,就像蜂蜜,一开始会有一点点蜂蜜渗下来,让一部分人尝到甜味,接着会有一大块蜂蜜掉下来。钱的流动,并不像水一样均匀稳定,而是像蜂蜜一般粘稠。VC投资也是粘稠状的,而2015年就是文娱类的蜂蜜刚刚开始掉落的时间。
第四件事情:契合二级市场需要,热度传导。
2015年股灾发生后,光线、奥飞等品牌企业反而获得了市场极高的认可,这些文化传媒股均处于资本市场的认知高峰。那时二级市场文化娱乐的会议总是格外热闹。
2016-2017年是文娱创业的爆发年,一些高额的融资都发生在这两年,供销两旺,是为夏天。
其实对这个行业进行估值是比较难的一件事,本质上是
没有统一标准的无形资产认定
。
A轮,创始人刚刚做出来一个产品雏形,只在小范围内对模式做了验证,这个产品或模式能否成立、能否长久、能否壮大需要很多深入判断。同时,创业初期项目既没有很多收入、利润,也没有精确的用户数字。
B轮比A轮更难估值。
文化类公司在A轮和C轮分别是做积蓄实力和爆发实力的阶段,而B轮刚好夹在这两轮中间。在这期间,投资人与创始人的诉求是矛盾的。投资人的诉求是:既然没有爆款,你怎么证明自己会成功呢?而创始人的诉求则是:你都不给我钱,我怎么能做出爆款呢?所以,B轮往往最难融到资,同时也最难估值。
C轮会好很多。
此时产品已经有了爆款的影响力。爆款总是有市场的,因此如果公司的增长和合规都做到合适的水平,C轮通常估值较高。
投资人通常在投C轮的时候,希望最少有3倍回报;在投B轮的时候,希望至少有6倍回报;在投A轮的时候,希望至少有20倍回报。这并不是投资人贪婪,而是风险投资的模式本身就是这样,是要
和失败率对冲
的。希望在座的各位创业者设身处地替投资人想想,大概就能理解,其实大多数投资人今天给项目开的估值并不低。
对于综合性内容平台,投资人的回报期许上限往往较高,未来的成品期望在至少20亿美元。
这些平台最大的好处是
资产稳定
。例如快手就是一个高速增长的有极高自发流量的平台载体,他为处于话语权弱势的全体提供了一个温暖的文化港湾,而这个用户群足够大。所以用直播的收入去对标陌陌的估值,是完全合理的。
对于垂直文化平台,成品的估值期望往往在10亿美元。
B站是个另类,它早期也是一个垂直文化平台,针对的是二次元群体,但管理层的成功运营使得B站越来越综合,它突破了次元壁,估值也顺利突破了10亿美元。
对于自媒体和MCN,它们的估值期望往往会设定在8亿人民币。
但有少数公司能够突破了这个估值上限,比如十点读书这种开拓了网络教育新战场的公司。当你的某个产品模式有了突破,VC会给你一个新的估值,让你突破基本盘的上限。
对于CP(内容制造商),估值上下波动很大,但基本是10%的头部内容公司吃掉了市场90%的估值。
头部内容公司本身具有
强溢价能力
,自己可以无缝对接成熟的广告市场,因此会产生较好的利润,成为人民币资产的优质选择。
大家常常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我的公司做得好,但是VC不理不睬。而同行那家公司一直在亏损,但每次融资都很顺利?
我想这里面有一个创业者忽略的原因,即:
同行做的是新事情,这个新事情在资本市场中一张“船票”都没有用过,而当它成为第一张“船票”后,就会有非常高的溢价效应。
因此,我建议大家要尽量探索新的行业,或者把新的行业与旧的行业相结合。
宁可为了创新而头破血流,不可为了安全固步自封。前者有可能闯出新路,甚至获取所有的红利和溢价,后者就只能赚个辛苦钱。
VC在投资内容领域时遵循以下三条逻辑。
1、
新的传播路径+新的文化内容。
不同文化属性的人群有不同的圈子。比如知乎是属于中国知识人群、精英人群的平台,精英的特点是喜欢研究万物的规律和道理,与人思辨。因此,你的产品形态要
符合
某一个圈层人群的核心需要
。
用户首次使用产品靠的是
视觉冲击力和使用场景,
之后持续性靠的则是
在具体场景下的最优解。
这里我想给大家两个建议:
1)做新一代或者抄后路(在已有产品的基础上做二次加工)的产品。
快看漫画为什么在资本市场获得巨大成功?因为它做的是动漫市场抄后路的产品。有妖气固然很好,但是在手机上看漫画着实不方便。诸多的国漫平台,出于种种原因并不适合移动场景阅读。因此快看漫画抓住了这一用户痛点,选择在校园里面相对特别的题材吸引种子用户群,把用户做起来后,再去一轮一轮融资。
2)服务被忽略的群体。
首先我们想想哪些产品的用户最多?一个是微信,一个是淘宝。我们不妨用微信用户减去淘宝用户,看看还剩下什么样的群体。再想想你要为这些人提供什么服务。微信有9亿多活跃用户,淘宝有2亿多活跃用户,那剩下的7亿人群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在当前是特别值得思考的有价值的事。
2、主流人群的审美和兴趣的迁移。
60后:
物质匮乏,提高生产力和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接受的文化娱乐内容非常有限,且主题单一;骨子里还是属于传统的一代。
70后:
伴随着中国社会体制转型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对财富的安全感较低;港澳流行文化开始进入70后的娱乐生活。
80后:
独生子女一代,从计划经济转型市场经济;80后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对上一代人来说更加富足;日韩流行文化开始入侵。
90后:
中国财富安全感最好的一个群体;重视精神层面的满足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热爱国产文娱内容。
3、精神内核升级和生产流程升级的双重机会。
这里面涉及到文化,你的产品满足了高端文化还是低端文化?
高端文化
不是单纯的精英文化,它指的是
产品呈现这个人群相对正向的精神气质
。比如:快手展现的是一个广大的人群自得其乐、其乐融融的生活状态,展现的是一种正向情感。我们绝对不能看表面说它是非高端文化。大家可以听一首集中反映快手核心精神内核的歌
《我们不一样》
。
我们曾经投资SNH48,它的文化内核是什么呢?一些年轻小女孩即使面临生活的艰难,未来的难以预知,但还是通过努力唱歌、跳舞来实现人生的梦想,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奋斗和真诚来收获友情,这也是一种正向情感,所以它本质也是一种高端文化。
这两个项目都有个共通之处,就是
用更深层次的东西激励用户
。当用户受到激励后,就会觉得你是我唯一的心灵港湾,港湾就是用户每天要去停靠的地方,是为弥撒。
过去的生产模式比较陈旧,经纪公司采取的是分成模式,结果旗下的明星总觉得你分给我的钱少了,我不干了。这种现象在文化娱乐项目中司空见惯,所以VC不愿意投这类经纪公司,他们的想法是:
只要人走了,核心资产就没有了。
《中国好声音》里面有四个导师,学员是轮换的。在这个过程中,平台获得了很多资产沉淀,而四个导师抢学员、撕逼的过程产生了无数话题效应。学员在这个过程中也获得了人格魅力,加上现场震撼的视觉效果,不断引爆话题。红平台不红个人,或者绝对不依赖某个平台捧出的个人,这种模式就很好。
所以,当大家在做文娱类公司的时候,要考虑几件事:
1)为什么我能够红平台,不红我下面的精英?
一件事物红与不红,带有明显的偶然性。比如SNH48有48个女孩子,我们大概知道有哪6、7个女孩子会红,但是却没办法判断谁是最红的那一个。所以创业者需要有能够产生批量红人的土壤,但不要把所有资源都压在某个精英身上。